-
臂旁核神经通路在全身麻醉致意识改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全身麻醉药(以下简称全麻药)的主要药理效应包括:可逆性的意识消失、镇痛、遗忘以及肌松作用,其中意识消失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迄今为止,全麻药通过何种机制介导意识消失与恢复仍不明确。近年来,多项研究从神经网络调控理论出发以期阐明全身麻醉的调控靶点,发现蓝斑核 [1]、伏隔核 [2]、中缝背核 [3]、外侧下丘脑 [4]等核团均参与全身麻醉的过程,运用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方法调控核团内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会影响麻醉诱导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并伴有皮层脑电的同步变化。然而,全身麻醉下通过兴奋或抑制某单个核团,并不能呈现完整的意识变化,提示全身麻醉致意识改变可能是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的结果。因此,探索全麻药对不同神经通路的具体作用可能有助于解开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shRNA敲低大鼠双侧臂旁外侧核EP3受体对发热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研究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敲低臂旁外侧核(LPB)EP3受体表达对LPB微量注射前列腺素E2(PGE2)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引起的发热反应的影响.方法 构建干扰EP3受体表达的AAV载体,采用立体定位方法分别向shRNA-control组和shRNA-EP3组大鼠LPB注射AAV2-CMV-EGFP和AAV2-shRNA-Pt-ger3(EP3)-EGFP病毒.4周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AV病毒的转染效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PB EP3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以验证敲低效果;采用无线遥测和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检测LPB微量注射生理盐水、PGE2或腹腔注射LPS对shRNA-control组和shRNA-EP3组大鼠的体温(Tcore)和能量代谢(EE)的影响.结果 shRNA-EP3组及shRNA-control组大鼠AAV病毒转染主要集中于LPB脑区;与shRNA-control组相比,AAV病毒注射敲低了shRNA-EP3组大鼠LPB的EP3受体mRNA的表达(P<0.05);shRNA-control组和shRNA-EP3组大鼠的基础体温无明显差异,LPB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引起Tcore和EE均出现短暂轻微的升高,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与shRNA-control组相比,PGE2升高shRNA-EP3组大鼠Tcore作用明显减弱(P<0.05);shRNA-EP3组大鼠腹腔注射LPS后仍能引起发热反应,但与shR-NA-control组相比,发热反应减弱,腹腔注射LPS后5.5 h的体温升高幅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敲低LPB的EP3受体表达减弱了LPB微量注射PGE2和腹腔注射LPS引起的发热反应,提示,LPB的EP3受体介导LPB PGE2的致热作用,部分参与了LPS性发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4-氨基吡啶对大鼠臂旁外侧核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A型钾通道是否参与臂旁外侧核(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的形成.方法 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观察A型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对LPB热敏、中斜率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放电幅度和温敏系数的影响.结果 灌流4-AP引起热敏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加快(P<0.05);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4-AP对三类神经元放电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灌流4-AP后,热敏神经元温敏系数有降低趋势;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温敏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温敏系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4-AP对LPB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活动影响不同,A型钾通道可能参与了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心相互作用新认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脑心间相互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心脏病学.我们重点讨论心功能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及脑功能障碍并发的心脏损害,以提高对脑心相互作用的认识.1大脑与心血管系统间的紧密联系皮质和皮质下脑区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形成巨大的交互网络支配心血管系统.这些神经结构复杂,包括一些紧密联系的皮质、皮质下前脑结构(杏仁核、海马、下丘脑等)、脑干结构(终纹床核、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区和延髓腹外侧、孤束核等)、高级皮质中枢(眶额皮质和扣带回背侧皮质)、脊髓中间外侧柱以及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等.在整个网络中,岛叶皮质似乎起着核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身麻醉的重要核团——蓝斑核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身麻醉是由药物诱导的,可逆转的意识丧失状态.随着全麻药的研究从分子机制转型到神经网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源性睡眠-觉醒系统及相关功能网络核团参与其中[1].研究麻醉诱导与复苏相关的神经网络核团,不仅有助于阐明意识丧失的神经网络机制,也有助于对麻醉复苏过程的深入理解.前期研究发现,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VLPO)与面旁核的GABA能神经元促进睡眠与麻醉诱导,结节乳头核组胺能神经元、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腹外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外侧下丘脑食欲素能神经元、臂旁核谷氨酸能神经元[1]以及丘脑中央内侧核[2]等都是促进觉醒,意识维持与麻醉复苏的关键核团.然而,这些核团大部分接收来自脑桥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3],可见LC在全身麻醉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向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的分支投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阳性神经元向臂旁核及中线/板内核群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痒觉信息传递提供证据.方法:利用小动物脑立体定位仪向10只8周龄C57BL/6小鼠的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内分别注射四甲基罗达明(tetramethylrhodamine-dextran,TMR)及荧光金(fluoro-gold,FG),观察小鼠脊髓背角的TMR/FG双标神经元.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双标神经元表达SPR和在急性痒模型下表达Fos的情况.结果:脊髓背角Ⅰ层、脊髓外侧核(lateral spinal nucleus,LSN)及脊髓背角Ⅳ~Ⅴ层均可观察到TMR/FG双标神经元,且部分双标神经元分别表达SPR及Fos蛋白.结论:脊髓背角存在同时向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部分双标神经元表达SPR并参与痒觉信息的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On细胞和Off细胞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疼痛下行易化和抑制调节系统中的核心结构,向上接受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等的投射,向下通过脊髓背外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对疼痛发挥易化或抑制性调节的作用,是中枢疼痛调控通路的最后一道闸门.此区域的神经元根据其对疼痛刺激所引起的放电活动的反应,可分为On细胞、Off细胞和Neutral细胞,其与疼痛调节以及阿片类药物发挥镇痛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On细胞和Off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On细胞和Off细胞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桥外侧臂旁核注射Nesfatin-1对大鼠低糖血症反向调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脑桥外侧臂旁核(LPBN)注射Nesfatin-1对正常大鼠低糖血症反向调节影响,探究其调节血糖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低糖血症条件下大鼠LPBN中Nesfatin-1阳性神经元与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共表达情况;大鼠用胰岛素(10或15 U/kg)诱导低糖血症后单侧LPBN注射Nesfatin-1 (50 pmol、0.5 μL),观察Nesfatin-1对低糖血症状态下大鼠血糖影响.结果 胰岛素组大鼠LPBN Nesfatin-1阳性神经元与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4,P<0.05).LPBN给药后90、120 min时,低剂量胰岛素+Nesfatin-1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胰岛素+生理盐水组(t=2.433、3.045,P<0.05);LPBN给药后30、60 min时,高剂量胰岛素+ Nesfatin-1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高剂量胰岛素+生理盐水组(t=2.967、3.546,P<0.05);LPBN给药后30 min时,高剂量胰岛素+Nesfatin-1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胰岛素+Nesfatin-1组(t=4.363,P<0.01).结论 LPBN注射Nesfatin-1可以增强低糖血症反向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中枢组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投射环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鼠中枢组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投射环路.方法 将腺相关病毒(AAV)携带的人源绿色荧光蛋白作为示踪剂(AAV-hrGFP)微量注射至组胺脱羧酶Cre小鼠的结节乳头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hrGFP的脑内分布,确定组胺能神经元的投射环路.结果 绿色荧光蛋白hrGFP特异性表达在结节乳头核的组胺能神经元,并投射至大脑皮层、尾壳核、伏隔核、隔核、基底前脑、外侧下丘脑、杏仁核、终纹床核、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臂旁核等脑区.结论 中枢组胺能神经的特异性投射至脑内广泛区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阐明其调节觉醒、情绪等行为的神经功能环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