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基于区域平台自动交换的传染病报告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为了解四川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于区域平台自动交换的传染病报告现状,为下一步完善传染病信息报告自动交换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系统查看计算交换成功率、粗交换成功率,现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系统使用情况.R软件用于统计分析.结果 2023年7-12月68家医疗机构交换成功率为92.67%,粗交换成功率达到95.87%.市级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比较,交换成功率、粗交换成功率较高,实现自动交换时间间隔较长.交换成功率与实现自动交换时间间隔(r=0.44,P<0.001)、粗交换成功率(r=0.51,P<0.001)均呈正相关.90%以上的机构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77.94%的机构能自动生成传报卡,80%以上具有传报卡管理和信息统计查询功能.73.53%实现了传染病报告卡(传报卡)的自动预警,预警后强制报卡的机构占比25%.自动交换后感觉工作量减轻的占比88.24%.结论 医疗机构交换成功率及粗交换成功率整体较高,市级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建设率较高,但自动交换相关基础功能还不完善.自动交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告的效率,但仍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报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2 57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自动Σ等功能,对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淮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上报的2 575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高发年龄段为>40~80岁,占78.2%(2 014/2 575);其余年龄段ADR报告数占21.8%(561/2 575)。ADR:严重的占2.0%(52/2 575),一般的占98.0%(2 523/2 575),新的占26.5%(683/2 575)。ADR涉及中药注射剂68个品种,ADR报告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3.5%(1 378/2 57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占14.5%(372/2 5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1.8%(995/3 12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4.6%(769/3 127)。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用药品种、不合理用药、中药成分复杂、含有杂质、相关物质、增溶性辅料以及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特别是加强严重ADR预警,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做到辨证施治,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预警决策的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对其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进行预警及干预,从而降低意外拔管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以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为核心,以预防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方案为指导蓝本,以医院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并用该系统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1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案例,以验证其预警效果。结果: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雏形由登录模块、评估模块、决策模块、预警模块、指导模块及管道固定方案模块6个主题模块集成,系统自动判断重症患者风险等级,从而实行分级预警,筛选高危风险人群,最终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经回顾性分析,该预警系统的检测率为88.89%。结论: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预警平台,能有效预警拔管高危患者,规避管道护理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3年重庆市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了弥补传统大规模人群监测的不足,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提供预警信号,重庆市自2023年起开展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工作。方法: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选择了重庆主城4个区5个有自动样本采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监测点,每周每个污水处理厂各采集2份污水,用铝盐沉淀法进行富集浓缩,应用多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新冠病毒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023年1月16日至12月31日累计监测城市污水496份,其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85份,总检出率57.46%。第3~5周、18~21周、40~47周新冠病毒检出率均为100.00%。城市污水中新冠病毒核酸浓度在第18周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进入低水平、波动流行期,污水监测新冠病毒核酸日均浓度与传染病监测系统显示的每日新增新冠感染者数、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结论:重庆市城市污水中新冠病毒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4~5月份,污水监测可以间接反映新冠病毒感染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息化提升重症医学管理质量的应用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信息化在临床诊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学科特殊性使重症医学信息化建设面临数据无法高效应用、诊疗操作依从性低、缺乏智能质控工具等难题。作者探讨基于数据驱动的重症医学信息化管理新模式,通过升级临床信息系统、建立单病种质控系统、引进综合智能分析平台、搭建开放式远程平台,打破重症医学信息化瓶颈,实现ICU信息高效采集交互,诊疗流程自动监测预警,有效提升医护人员按指南操作的依从性和执行力,提高学科诊治能力和管理效能,推动区域重症医学信息的同质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OVID-19传染病区域性防控辅助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暴发期区域性防控(Regional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CP)系统概念,设计基于区域现有网络架构和信息系统的应急性防疫辅助信息系统,建立远程智能医疗会诊与咨询及远程办公平台,研发区域内人群的风险评级与预警技术,提高区域性的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方法:以高校、附属(教学)医院及云应用为典型RCP区域单元,建立云与高校及附属(教学)医院现有局域网交互方法,实现网络环境的远程办公、远程医学影像、心理与伦理会诊与咨询互动;应用基于复杂网络的多主体传播模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和电子围栏技术,实现区域内单元、人员的风险分级与早期预警。结果:在RCP内采用校园网、附属(教学)医院内网以及互联网相结合的系统架构,用分布式技术、云存储方式进行动态衔接,网间中间库数据缓冲区机制,实现各单元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办公。依托平台,应用基于复杂网络的多主体传播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等,利用GPS、RFID和电子围栏技术,实现区域内人群暴露风险评分与预警。结论:在重大传染病流行阶段,RCP系统的建设可提高应急情况下防疫响应速度,提供基于数据的合理预警和风险评级,减少易感人群的暴露风险。RCP系统的设计开发是系统化工程,需要结合区域结构与功能特点,并且区域内前期的信息化工作基础与应急开发团队水平决定了开发进度、维护和实际应用的效果,建议建立平战结合RCP模式,纳入政府疾控体系,以提升国家和区域重大传染病防控水平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探讨妇科危重症患者预警智能管理体系使用前后危重症病情变化时预警管理的成效。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院内HIS系统平台构建预警智能管理体系,通过设置自动预警、智能判读、风险分层、方案推送等功能,实现预警智能化风险管理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抽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的妇科危重症患者56例,分别采用常规风险管理(常规组25例)及预警智能管理体系(智能组31例)对危重病情风险管理,收集两组患者的预警率、预警时间、急救护理达标率、抢救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智能组危重病情变化的预警率、急救护理达标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警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特异性、准确性、智能化等特征;通过自动预警、智能风险分级,推荐预警处理方案,达到提高预警率及急救护理达标率的目的;缩短预警时间与抢救时间,为护理人员提供病情预警工具,为妇科危重症护理提供有效、精准的指导,最终提高妇科危重症的风险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例实时监测对分析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绍兴第二医院通过实施病例实时监测,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准确识别与评估医院感染能力,避免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方法:通过实施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建立组织框架,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发挥专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医院感染及时性。结果:2017年、2018年、2019年医院同期新发感染率从2.23%下降至1.31%;例次感染率从2.34%下降至1.37%;感染漏报率从13.82%下降至5.52%。全院ICU“三管”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从干预前的8.99%下降至干预后的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15, P<0.05);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率从干预前的5.95%下降至干预后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35, P<0.05);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14%下降至干预后的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21, P>0.05);疝修补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41%下降至干预后的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1, P<0.05);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96%下降至干预后的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2, P<0.05);腰椎内固定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63%下降至干预后的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4, P>0.05)。全院多重耐药感染率从干预前的6.83%下降至干预后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41, P<0.001)。标本送检率干预前(87.49%)和干预后(88.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实时监测可避免医院感染暴发,实现精确诊断和实时干预、反馈与沟通。 结论:前瞻性主动监测,即实时全程互动监控的模式,完成监测数据动态分析,促进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推进人工智能在脑血管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临床和影像等数据,自动提取与脑血管相关的疾病信息,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干扰,在疾病的早期筛查、风险预警、精准诊断、指导治疗、疗效评估与预后预测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临床有效的辅助决策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