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排斥及自我宽恕和正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宽恕和正念在其关系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2 072人(男1 131人,女941人),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大学生社会排斥量表(SEQU)、自我宽恕量表(CSSQ)和正念量表(PHLMS)进行测量.采用SPSS程序中宏程序PROCESS模型59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检验.结果:自我宽恕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排斥之间起中介作用(β=-0.10);正念调节了自我宽恕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排斥间的中介作用的前、后两条路径以及社会排斥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路径(β=0.01、-0.01、0.01).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排斥相关,自我宽恕在两者中起中介作用,正念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中文版愤怒攻击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以国内大学生为样本,对中文版愤怒攻击量表(Angry Aggression Scale,AAS)的信效度和跨性别的测量等值性进行检验.方法:使用中文版AAS对北京市、河南省894名大学生施测.以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心田宽恕问卷、简版无聊倾向量表、特质愤怒问卷以及人际环形量表为效标.一个月后选取87名被试重测.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中文版AAS四因子结构拟合程度较好(x2/df=4.171,CFI=0.920,TLI=0.907,RM-SEA=0.049,SRMR=0.05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0.89,重测信度为0.60~0.77.量表各维度与相应的效标均存在显著相关.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文版AAS具有跨性别的测量等值性.结论:中文版AAS在我国大学生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跨性别测量等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道德创伤的发生机制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德创伤的发生始于打破了有关公平正义、善恶判定、生命价值等伦理规则的作战行为.此行为作用于由个体道德信仰、文化传统等共同塑造的道德直觉,并基于此作用于士兵的道德推理,由此创伤事件内化成一种道德事件.进而道德事件或是道德事件所引发的二次体验的强度突破道德情感的道德韧性,由此道德主体走向道德创伤,表现为自我谴责、退缩、自伤、杀人等行为、认知和情感症状;且随着自我谴责的增强,受创者将陷入一个道德创伤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而自我宽恕意味着一条恢复调和之道,要求受创者自我原谅,及时调和道德冲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宽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讨论宽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着重验证自尊与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促进宽恕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宽恕量表、罗森伯格(Rosenberg)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64名大学生(271名女生,293名男生)进行调查,并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①二元型、独立型、互依型与边缘型4种宽恕类型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7.0%,21.1%,22.7%和29.3%.4种宽恕类型人群在自尊(F=23.34,P<0.01)、领悟社会支持(F=12.61,P<0.01)、生活满意度(F=21.87,P<0.01)、正性情绪(F=6.13,P<0.01)及负性情绪(F=31.44,P<0.01)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自我宽恕与生活满意度(r=-0.38,P<0.01)、正性情绪(r=-0.30,P<0.01)及负性情绪(r=-0.45,P<0.01)显著相关.同样,人际宽恕也与生活满意度(r=0.22,P<0.01)、正性情绪(r=0.22,P<0.01)及负性情绪(r=-0.15,P<0.0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③自我宽恕、人际宽恕部分地或全部地通过自尊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 宽恕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提升大学生自尊、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都很重要.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宽恕水平与攻击行为:精神病态与自恋特质的调节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宽恕水平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精神病态、自恋特质对此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某大学抽取577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TRIM-12)、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AQ-CV)和黑暗十二条量表(DD)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①精神病态、自恋均与报复因子、回避因子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各因子显著正相关.而报复因子与攻击行为各因子均显著正相关,回避因子与身体攻击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正相关.②精神病态可正向调节报复因子对指向自我的攻击、回避因子对敌意的预测作用;自恋可负向调节回避因子对言语攻击和愤怒的预测作用.结论:黑暗特质对宽恕水平和攻击行为均有消极影响,并对宽恕水平影响攻击行为设定了“边界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人自我宽恕倾向结构与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编制老年人自我宽恕问卷,调查与分析老年人自我宽恕倾向现状.方法 采用规范的问卷编制程序,编制初试问卷和正式问卷,对老年人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户籍类型、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老人在自我宽恕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编的老年人自我宽恕倾向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测量发现老年人总体自我宽恕水平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我宽恕对戒毒动机的影响:自尊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自我宽恕对戒毒人员戒毒动机的影响, 以及自尊在自我宽恕和戒毒动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戒毒动机量表、自尊量表对22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测查.结果:自我宽恕与戒毒动机显著负相关 (r=-0.186, P<0.01);自尊对自我宽恕与戒毒动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β=0.179, P<0.01), 自我宽恕仅对低自尊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有显著影响.结论:自我宽恕对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可以调节自我宽恕与戒毒动机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自杀自伤行为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高校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36%(366/82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9.88%(329/82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1和P<0.05).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宽恕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我怜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P<0.01),而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9年3月采用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青少年宽恕倾向问卷和中学生攻击问卷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行为得分分别为2.17±0.59、4.02±0.41、3.24±0.49,其宽恕倾向和自我控制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145,P<0.05),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和攻击性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336、-0.591,均P<0.01);(2)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行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预测作用;(3)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宽恕倾向与攻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9%.结论 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自我控制能力在宽恕倾向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