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Hz快速磁抽搐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共病强迫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临床上约有1/3的MDD患者在连续服用抗抑郁药多个疗程后没有显著改善,最终转变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TRD是一种更为严重、复杂的疾病亚型,临床治疗具有挑战性。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高共病率已被确定为OCD的标志性特征,其中以MDD共病OCD最为常见,且症状更为严重,自杀发生概率更高。磁抽搐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可安全有效治疗TRD,且认知损伤更小。本文报道了1例TRD共病OCD的患者在经100 Hz快速MST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的案例。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未来仍需要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自杀意念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自杀意念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于2017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某电子制造服务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共调查了2 465名员工,回收有效问卷2 216份。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及《心理资本问卷》评定职业紧张和心理资本水平。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验证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自杀意念中的中介效应。结果:2 216名研究对象年龄为(28.70±5.26)岁,其中男性1 230名(55.5%)。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内在投入得分分别为(3.08±0.63)、(3.73±0.60)和(2.51±0.68),ERI指数(付出与回报比)均值为(0.88±0.39),ERI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2.1%(490/2 216)。心理资本总得分为(86.62±15.23)。两周内有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3.9%(309/2 216)。外在付出得分、内在投入得分、ERI指数与两周内出现自杀意念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1、0.141和0.164;回报均分、心理资本总分均与两周内出现自杀意念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和-0.228。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分别在职业紧张的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与自杀意念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87(95% CI:-0.018,-0.019)、-0.299(95% CI:-0.428,-0.200)和0.096 (95% CI:0.0394,0.170)。中介效应百分比分别为9.43%、 17.92% 和9.54%。 结论: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的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与自杀意念间具有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精准治疗伴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SAINT)对抑郁症自杀观念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脑网络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开放标签研究,纳入了15例伴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采用SAINT联合SNRIs治疗。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个性化定位每例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与膝下前扣带回(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sgACC)功能连接最负相关处为刺激靶点,在90%的静息运动阈值下每天进行10次间断性θ波刺激治疗(每次1 800个脉冲,间隔50 min),连续治疗5 d(共计90 000个脉冲)。分别在基线、治疗5 d后、治疗后第15天及治疗后第30天,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HAMD 17、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评定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评估对自杀观念、抑郁症状的疗效;利用REST软件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脑区脑网络功能连接度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 t检验或配对Wilcoxon检验对各时点量表得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治疗5 d后,BSI-CV得分显著下降( F=38.77, P<0.01),平均得分减少(11.8±1.2)分(95% CI=8.19~15.41),有效率为86.67%,治疗耐受性好,无显著认知功能方面副作用。(2)治疗后各随访时点MADRS评分均显著下降( F=306.97, P<0.01),治疗5 d后平均得分减少(22.5±1.1)分(95% CI=19.15~25.91),有效率93.33%;治疗后第15天、第30天的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33%和100.00%,93.33%和100.00%。(3)基于影像学的脑网络分析显示,治疗前后sgACC与前额叶、颞叶及顶叶脑网络功能连接增强。 结论: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SAINT存在快速、高效、安全地降低自杀观念和缓解抑郁症状的潜在优势,同时能改善受损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度,但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症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隔离治疗期间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2月2—16日采用网上问卷[含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15)]的形式匿名调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隔离病房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106例COVID-19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60例,年龄(35.90±11.92)岁。在106例COVID-19患者中,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躯体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9.06%(52/106)、56.60%(60/106)及69.81%(74/106),其中重度抑郁(PHQ-9评分>19分)、焦虑(GAD-7评分>14分)、躯体症状(PHQ-15评分>14分)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9.43%(10/106)、15.09%(16/106)、20.75%(22/106);67.92%(72/106)的COVID-19患者有睡眠问题;24.53%(26/106)的COVID-19患者有自残自杀观念;28.30%(30/106)的COVID-19患者有心理咨询需求。无焦虑或抑郁的患者仅占39.62%(42/106)。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已婚和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抑郁程度较重,已婚和需要吸氧的患者躯体症状严重程度较重。结论:COVID-19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各种躯体症状,应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避免出现极端事件如自残自杀观念等。尤其要特别关注已婚以及病情重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执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正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精神心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NSSI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检出群体有低龄化的趋势.与既往传统的观点有所不同,NSSI行为不仅存在于有情绪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的群体中,还可能存在于品行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群体;其特征和神经生理机制也与单纯的自杀行为和观念存在差异.NSSI青少年往往在学业、社交等多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都与个体的执行功能障碍存在关联.执行功能的成分众多,不同成分的损害提示个体存在相应的功能缺陷.目前的研究发现,包括注意力、工作记忆、抑制功能在内的执行功能障碍与NSSI发生存在关联,甚至能预测未来NSSI的发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与正常儿童青少年群体相比,NSSI群体存在脑部功能及结构的差异;其中部分研究者通过应用执行功能的相关范式获得了NSSI青少年任务态磁共振影像和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该文就近几年NSSI青少年的执行功能障碍及其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针灸合并抗抑郁剂治疗对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针灸合并抗抑郁剂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提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自编病例信息采集表获取患者人口学和疾病临床特征信息,分析针灸合并抗抑郁剂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应用价值.结果 针灸组患者的既往住院次数、共病数量、病程、有自杀观念人数等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灸组内城市人口、伴精神症状、出院疗效达治愈标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针灸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针灸治疗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针灸次数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针灸合并抗抑郁剂治疗能够提高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广泛适用性,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IL-6预测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伴自杀意念的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基线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伴自杀意念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的58例伴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12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MECT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末的血液标本及一般资料,测定基线IL-1β和IL-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线IL-6水平的cut-off值,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IL-6水平与MECT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MECT治疗2周末,53.4%(31/58)的患者治疗有效,46.6%(27/58)的患者治疗无效;89.7%(52/58)的患者未检测出IL-1β.有效组患者的男性占比低于无效组患者[25.8%(8/31)比51.9%(14/27)],基线IL-6水平高于无效组患者[10.11(0,38.94)pg/ml比0(0,6.4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Z=-2.925;P<0.05).基线IL-6水平预测MECT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95%CI=0.576~0.852),基线IL-6水平cut-off值为7.49 pg/ml,对疗效预测的敏感度为0.677,特异度为0.81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147,95%CI=0.025~0.874,P<0.05)和基线IL-6水平≥7.49 pg/ml(OR=17.261,95%CI=2.966~100.440,P<0.01)是伴自杀意念的老年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有效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老年抑郁症伴发自杀观念的治疗中,血清基线IL-6水平≥7.49 pg/ml与MECT疗效具有一定的关系,可用于预测伴自杀意念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暴力经历对双相障碍患者生活满意度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分析双相障碍发作前6个月内的暴力经历对患者生活满意度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经过12周急性期有效治疗的24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采用性和躯体暴力问卷收集此次发作前6个月内遭受的暴力情况.在基线期、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的残留症状,采用席汉残疾量表(SD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满意度.结果 发作前6个月内有38.8%(93/240)的患者遭受过暴力,其中28.0%(26/93)的患者遭受过性暴力,72.0%(67/93)的患者遭受过躯体暴力,80.6%(75/93)的患者遭受过性暴力和躯体暴力.有暴力经历与无暴力经历患者的婚姻状态、自杀观念、自杀计划、近3年总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纳入分析194例患者,6个月随访时纳入分析171例患者.有暴力经历与无暴力经历患者基线期、3个月随访时的HAMD-17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1.99;P<0.05),6个月随访时的HAMD-17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8,P>0.05).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YMR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1、-1.13、-1.00;P>0.05).有暴力经历患者基线期、3个月随访时WHOQOL-BREF中的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低于无暴力经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2.16;P<0.05),其中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在6个月随访时仍低于无暴力经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5).有暴力经历患者3个月随访时的工作/学习、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受损例数占比高于无暴力经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6.63;P<0.05);两组基线期、6个月随访时的工作/学习、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受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78;P>0.05).结论 本次发作前6个月内有暴力经历对双相障碍患者急性期治疗后3个月内的生活满意度及社会功能影响显著,6个月后影响逐渐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伴自杀倾向的住院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 16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自杀倾向(包括自杀观念与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倾向组(n=431)和无自杀倾向组(n=7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史、抑郁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33.806、5.869、5.585、5.499、33.311;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格(OR=2.445,95%CI=1.802~3.319)、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OR=2.254,95%CI=1.038~4.89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OR=1.533,95%CI=1.056~2.226)、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重(OR=2.754,95%CI=2.002~3.790)是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重大精神创伤史、严重的抑郁症状可能增加住院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NMDA受体相关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近研究表明,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的抗抑郁作用,尤其对难治性抑郁、双向情感障碍及伴有自杀观念的抑郁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但氯胺酮的精神样不良反应及潜在成瘾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与氯胺酮作用相似但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抗抑郁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最新研究发现,氯胺酮代谢产物、右旋/左旋氯胺酮及NMDA受体亚基调节剂均具有安全有效的抗抑郁作用.该文对上述与NMDA受体相关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