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炎症指标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索外周炎症炎性指标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4月期间就诊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行为,将患者区分为NSSI及非NSSI两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NSSI组与非NSSI组的1∶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PSM成功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水平差异,并对比不同炎性学参数对于NSSI行为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研究共选取了 150名患者,其中93例诊断为NSSI.PSM后,NSSI组和非NSSI组各有37例患者,两组社会人口学及心理学方面的基线达到平衡.NSSI组患者NLR、hs-CRP均显著高于非NSSI组(P<0.05);其中hs-CRP的曲线下面积更大(AUC=0.891),预测效能最佳.结论 NLR、hs-CRP、等外周炎症指标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hs-CRP对于NSSI行为的预测效能最佳,为早识别、早干预NSSI行为的提供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起效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并且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明显缓解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单胺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该文将从以上几个系统分别总结氯胺酮抗抑郁的药理学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长自杀倾向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长自杀倾向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自杀倾向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内两所医院共299名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家长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并采用自杀相关的标准化问题、患者健康问卷-9(PHQ-9)以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分别评估调查对象自杀倾向、抑郁症状及述情障碍的程度.结果 自杀倾向的总体检出率为15.4%,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11.0%、3.3%和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疾病史、抑郁症状、述情障碍以及情感辨别不能因子与较高的自杀倾向风险有关(均P<0.05).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患儿家长自杀倾向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2~0.87,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长自杀倾向检出率较高,提示临床上在注重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应加强对患儿和家长的护理,必要时应提供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心理干预试验中自杀倾向的评估:一项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心理干预措施可能会间接影响与自杀相关的结果。来自欧洲的研究者们分析了在抑郁症心理治疗试验中将自杀想法和行为作为入选标准、结果和不良事件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氟西汀+认知行为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自杀倾向,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后抑郁症残留症状及类型。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4.00%,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无残留症状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其抑郁残留症状,提高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自杀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南省尘肺病患者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尘肺病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尘肺病治疗效果、降低再入院率和减少疾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6月,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有住院记录的470例尘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问卷和电话随访收集第一次入院时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情绪状况。患者至少完成1次随访,以再入院为终点事件。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尘肺病患者470例,平均年龄55.88(34~81)岁,均为男性。第一次出院诊断为叁期尘肺病患者215例(45.74%);第一次出院诊断为尘肺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79例(38.09%),合并脂肪肝患者51例(10.85%);肺弥散功能重度障碍患者44例(9.36%),有6例(1.28%)患者自患病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自杀倾向。再入院患者共345例(73.40%)。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疑尘肺组比较,壹期、贰期、叁期尘肺组患者再入院风险增加( OR=2.43、2.96、2.35, P<0.05);与发病年龄为30~50岁组比较,发病年龄50~70岁、≥70岁组患者再入院的风险增加( OR=1.28、2.32, P<0.05);与正常组比较,三尖瓣返流的尘肺病患者、高甘油三酯组(>2.26 mmol/L)尘肺病患者、尘肺病肺弥散功能重度障碍患者再入院风险均增加( OR=1.33、1.40、1.96,均 P<0.05);与患病以来完全没有自杀倾向组比较,几乎每天都有自杀倾向组尘肺病患者再入院风险增加( OR=2.92, P<0.05)。 结论:发病年龄、尘肺期别、三尖瓣返流、高甘油三酯、重度肺弥散功能障碍以及自杀倾向为影响尘肺病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尘肺病人相关慢性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管理,以降低再入院危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11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12次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和频次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分别在基线和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和随访时(第4、8、12周末),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PHQ-9)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评估患者抑郁症状、自杀意念和自杀倾向的变化。2组间一般资料及量表评分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χ 2检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结局指标的组间和时间效应进行分析。 结果:2组PHQ-9评分各时点变化均为下降趋势,且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F=2.75, P=0.047)。自第8周起干预组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5, P<0.05)。2组间BSI-CV最近1周自杀意念总分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 F=96.78、6.35,均 P<0.05),但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干预组评分在第8周和第12周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1、-3.30,均 P<0.01)。2组间BSI-CV最近1周自杀倾向总分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11.83, P<0.05),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F=2.56, P=0.059),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F=0.001, P=0.975);随时间变化2组第4、8、12周时BSI-CV最近1周自杀倾向总分均低于基线,组内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均优于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而对自杀倾向干预效果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特应性皮炎与心理及行为问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合并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等,甚至会有自杀倾向。特应性皮炎与心理与行为问题共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合理有效地治疗特应性皮炎、正确识别其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倾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大学生人格五因素、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陕西省西安市分别选取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以及文科类院校各一所,共调查885名大学生,使用大五人格问卷(big fiv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生活事件问卷(life event questionnaire)、青少年自杀倾向问卷(scale of adolescents' suicide tendency)进行调查,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检验人格五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倾向的影响。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性别和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倾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β=-0.03, t=-0.96, P>0.05),人格五因素中的责任心( β=-0.12, t=-4.06, P<0.01)、神经质( β=0.24, t=7.54, P<0.01)、宜人性( β=-0.15, t=-3.65, P<0.01)、外向性( β=-0.27, t=-8.56, P<0.01)、开放性( β=-0.12, t=-3.38, P<0.01)对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倾向关系调节作用显著。高责任心、高宜人性、高外向性和高开放性对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倾向的关系具有保护作用,高神经质是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关系的危险调节因素。 结论:大学生人格五因素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倾向关系密切,人格五因素对生活事件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失眠患者数字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选择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索影响失眠患者对数字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lectronically-deliver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e-CBTI)选择的因素,为e-CBTI在临床推广提供实证证据。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全国38家公立医院门诊及其附近社区收集样本,共纳入18~65岁失眠患者756例。根据患者是否选择e-CBTI治疗进行分组,其中605例患者(605/756,80.0%)选择e-CBTI治疗(e-CBTI组),151例患者(151/756,20.0%)未选择参与e-CBTI治疗(对照组)。通过结构化临床访谈,根据睡眠模式及障碍诊断访谈以及DSM-5中相关诊断标准,对2组失眠患者的失眠相关症状、精神障碍、其他睡眠障碍及自杀自伤进行他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卡方检验,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CBTI选择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CBTI组女性比例(χ 2=4.29)以及文化水平较高(χ 2=5.76),而居住在乡镇(χ 2=6.87)比例较低(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e-CBTI组日间症状的比例较高,包括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χ 2=16.42)、功能受损或表现下降(χ 2=6.75)、情绪变化(χ 2=4.71)以及积极性、精力或动力不足(χ 2=4.77,均 P<0.05)。e-CBTI组较对照组睡眠时相延迟倾向(χ 2=6.61)、广泛性焦虑障碍(χ 2=6.22)、自杀意念(χ 2=10.45)和非自杀性自伤(χ 2=5.19)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类型( OR=0.53,95 %CI=0.29~0.95)、文化程度( OR=2.42,95 %CI=1.34~4.37)、注意力或记忆力( OR=1.95,95 %CI=1.11~3.42)及功能受损或表现受损( OR=1.80,95 %CI=1.15~2.82)以及自杀意念( OR=3.12,95 %CI=1.29~7.58)影响e-CBTI的选择,失眠的夜间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过度早醒与e-CBTI选择倾向未见相关。 结论:失眠的日间症状和自杀意念是促使失眠患者选择e-CBTI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