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色彩属性浅析《金匮要略》面部色诊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5/11
本文从色系、色调、颜色的变化三个维度对《金匮要略》的色诊思路进行分析.色系方面,以五色为标准,对采集的面色进行归类,并将色系与病位、病因进行了对应总结;色调方面,以"赤色"的色调为要点,关注赤之浅深、明暗、浓淡、聚散等属性,在诊断过程中分辨出"赤""正赤""少赤""赤斑斑如锦文""翕然如醉""面如醉"等多种不同的赤色,并借此分辨寒热虚实,厘清具体病机;颜色变化方面,主要描述了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误治之后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四时节气相关的面部颜色变化,并借此来判断病势顺逆、病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性别差异的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色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性别差异,分别探讨男性与女性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颜面色诊特征,从中医发病学角度出发探究不同性别患者的病变机理,为中医药防治化生型CAG提供个性化参考.方法 本研究应用MT-BX-01四诊仪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 atrophic gastritis,CNG)与CAG患者的面色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从男性与女性化生型CAG患者及CNG患者的面色色度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在女性患者中,CAG伴轻度和中、重度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组面部肝区位点L值、a值均显著低于CNG组(P<0.05).在男性患者中,CAG伴中、重度IM组脾区位点b值显著高于CNG组(P<0.05).结论 化生型CAG患者的面色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化生型CAG女性患者面部色度值在肝区变化最显著,男性患者则主要表现于脾区.提示女性化生型CAG发病多与肝相关,男性发病则多与脾相关,为临床针对不同性别化生型CAG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诊疗与防治提供了个性化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滚环扩增技术的纸基显色传感器用于致病菌快速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传播,给人类的生存健康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快速的、高特异性且高灵敏地检测食品致病菌方法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种基于滚环扩增技术的纸基显色传感器用于可视化检测致病菌的检测平台.通过滚环扩增对单增李斯特菌的hlyA mRNA进行高效特异性扩增,扩增后的单链产物经过Hhal酶进行特异位点酶切后,形成与锁式探针长度相同的片段.将酶切后的单链产物不经过预变性杂交,可直接进行试纸条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可以检测到100 pg/μL总RNA.整个过程实验包括连接,扩增,酶切,检测等反应均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且可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这种方法适用于快速的现场检测,此外,这项研究强调了纸基显色诊断平台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的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从《黄帝内经》发展至现代教材,经历了沿袭和消亡等演变.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帝内经》面部色诊理论中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在后世的演变情况,分别揭示其中得到沿袭和逐渐消亡的内容,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以及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论"临证望色"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色诊是观察病人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在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临床对色诊的重视还不够.文章综述了中医经典中有关色诊的概念、源流与作用,并通过五则五色所病的医案,介绍了色诊的意义及临证中运用望色提高辨证准确性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四时平脉与同名病脉的鉴别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简要介绍四时平脉的特点及表现,提出其应与同名病脉严格鉴别区分,防止漏诊和失治误治.结合经典文献提出三个鉴别点:其一,四时平脉和同名病脉在脉形脉气方面有差异,四时平脉为有胃气之和缓从容脉象,突出“缓”和“平”特征,而同名病脉则为燥急偏胜之脉象,全失缓平之意;其二,病脉伴随色诊亦为病色,即客色常加临而主色不显,而四时平脉则主色占优势客色偶现;其三,结合问诊四诊合参方可全面了解病情.因此,临证必须察色、按脉、听声、写形合而为一方为周全,鉴别才具说服力和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望肠络理论与疾病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络望诊是中医肠镜下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中经络学说新的组成部分.本文系统阐述了肠镜下肠络望色诊.肠络颜色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性质,通过笔者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肠络中的阳络、阴络的色诊能反映疾病深浅、寒热、脏腑虚实,对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部色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和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部色诊特点.方法:采集20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面诊信息,分析并比较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与其余各组面部色诊客观化参数的差异.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色以黄色和正常多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与正常组比较,面色指数、白色比例(面部W)、黄色比例(面部Y)明显降低(P<0.05),红色比例(面部R)、黑色比例(面部B)明显升高(P<0.05).与纯虚证组和虚兼其他证组(湿热、瘀血)比较,面部R明显升高(P<0.05);与纯虚证组比较,面部B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医面诊检测仪可以客观地描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诊特征,面部色诊客观化参数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虚兼湿浊证中医诊断和健康管理的参考依据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鸿谟从气色变化诊治癌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鸿谟教授致力于望色诊病治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认为疾病发生前及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面部会出现气、色、形、态四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癌变过程中患者的气色变化特点审证求因,分辨寒、瘀、痰、毒等病机变化,使临床遣方用药有法可依,在辨证前提下大胆用药,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功效,对规范癌症中医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面部色诊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面部色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近年来,对中医面部色诊现代化的研究主要从面部图像采集、人脸区域分割、人脸区域定位、特征提取等技术和常色、病色、面部分区域等临床研究入手,对中医面部色诊现代化的主要方法、手段和获得的成果进行阐述.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人脸图像采集的环境尚未统一标准;面诊研究的技术尚不够成熟,仪器的实用性和精确性都存在一定问题;探测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医诊断长期以来靠经验积累,而人体面部的色泽复杂多变且个体差异性较大,计算机对面部五色没有精确定义,很难定量描述;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色诊研究使用仪器尚不统一,存在检测指标不统一、可重复性低的缺陷;研究涉及的病种单一,同一疾病涉及的证型不够全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单纯靠面诊的定量数据进行诊断缺乏准确度.中医色诊现代化研究应该保持中医原有的特色,运用临床其他诊法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确立整体研究思路.因此,今后的研究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集、分析信息,提高四诊信息采集的可靠性,捕捉人眼所不能及的能反映内部脏腑的生理、病理信息,对四诊作进一步定性、定量分析,建立统一的辨证诊断推理标准,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