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色彩属性浅析《金匮要略》面部色诊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5/11
本文从色系、色调、颜色的变化三个维度对《金匮要略》的色诊思路进行分析.色系方面,以五色为标准,对采集的面色进行归类,并将色系与病位、病因进行了对应总结;色调方面,以"赤色"的色调为要点,关注赤之浅深、明暗、浓淡、聚散等属性,在诊断过程中分辨出"赤""正赤""少赤""赤斑斑如锦文""翕然如醉""面如醉"等多种不同的赤色,并借此分辨寒热虚实,厘清具体病机;颜色变化方面,主要描述了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误治之后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四时节气相关的面部颜色变化,并借此来判断病势顺逆、病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性别差异的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色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性别差异,分别探讨男性与女性化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颜面色诊特征,从中医发病学角度出发探究不同性别患者的病变机理,为中医药防治化生型CAG提供个性化参考.方法 本研究应用MT-BX-01四诊仪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 atrophic gastritis,CNG)与CAG患者的面色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从男性与女性化生型CAG患者及CNG患者的面色色度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在女性患者中,CAG伴轻度和中、重度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组面部肝区位点L值、a值均显著低于CNG组(P<0.05).在男性患者中,CAG伴中、重度IM组脾区位点b值显著高于CNG组(P<0.05).结论 化生型CAG患者的面色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化生型CAG女性患者面部色度值在肝区变化最显著,男性患者则主要表现于脾区.提示女性化生型CAG发病多与肝相关,男性发病则多与脾相关,为临床针对不同性别化生型CAG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诊疗与防治提供了个性化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黄帝内经》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的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从《黄帝内经》发展至现代教材,经历了沿袭和消亡等演变.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帝内经》面部色诊理论中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在后世的演变情况,分别揭示其中得到沿袭和逐渐消亡的内容,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以及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部色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和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部色诊特点.方法:采集20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面诊信息,分析并比较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与其余各组面部色诊客观化参数的差异.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色以黄色和正常多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与正常组比较,面色指数、白色比例(面部W)、黄色比例(面部Y)明显降低(P<0.05),红色比例(面部R)、黑色比例(面部B)明显升高(P<0.05).与纯虚证组和虚兼其他证组(湿热、瘀血)比较,面部R明显升高(P<0.05);与纯虚证组比较,面部B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医面诊检测仪可以客观地描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兼湿浊证的面诊特征,面部色诊客观化参数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虚兼湿浊证中医诊断和健康管理的参考依据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鸿谟从气色变化诊治癌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鸿谟教授致力于望色诊病治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认为疾病发生前及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面部会出现气、色、形、态四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癌变过程中患者的气色变化特点审证求因,分辨寒、瘀、痰、毒等病机变化,使临床遣方用药有法可依,在辨证前提下大胆用药,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功效,对规范癌症中医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面部色诊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面部色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近年来,对中医面部色诊现代化的研究主要从面部图像采集、人脸区域分割、人脸区域定位、特征提取等技术和常色、病色、面部分区域等临床研究入手,对中医面部色诊现代化的主要方法、手段和获得的成果进行阐述.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人脸图像采集的环境尚未统一标准;面诊研究的技术尚不够成熟,仪器的实用性和精确性都存在一定问题;探测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医诊断长期以来靠经验积累,而人体面部的色泽复杂多变且个体差异性较大,计算机对面部五色没有精确定义,很难定量描述;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色诊研究使用仪器尚不统一,存在检测指标不统一、可重复性低的缺陷;研究涉及的病种单一,同一疾病涉及的证型不够全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单纯靠面诊的定量数据进行诊断缺乏准确度.中医色诊现代化研究应该保持中医原有的特色,运用临床其他诊法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确立整体研究思路.因此,今后的研究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集、分析信息,提高四诊信息采集的可靠性,捕捉人眼所不能及的能反映内部脏腑的生理、病理信息,对四诊作进一步定性、定量分析,建立统一的辨证诊断推理标准,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客观化诊断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从色诊客观化角度研究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特点,为高血压病辨证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数码相机对研究对象进行面部图像信息采集,使用Photoshop(PS)软件进行面部肺区、心区、肝区、脾区、左右肾区等研究部位截取,通过MATLAB软件分别提取各研究部位R(红色)、G(绿色)、B(蓝色)、H(色度)、S(饱和度)、V(明度)值,进行三组(肝火亢盛证组、非肝火亢盛证组与正常人组)均数比较.结果 三组研究对象在心、肝、脾及左肾区色诊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面部以上各区中肝火亢盛证组B值明显低于非肝火亢盛证组(P<0.05),肝火亢盛证组S值明显高于非肝火亢盛证组(P<0.05),提示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较肝火亢盛证组研究对象面色偏青暗.结论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颜色特征具有特异性,其中B值、S值可以作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其他证型的鉴别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颜色空间在中医望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舌诊仪、面部色诊仪是实现中医望诊客观化的重要工具,结合颜色空间提取、分析舌面部颜色参数,可为中医望诊提供客观化指标,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健康管理、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本文对目前颜色空间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望诊客观化仪器的发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望诊遵经》面部色诊学术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8/5
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医望诊的诊断学专著,面部色诊更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读全书主要体会一是面色深浅浓淡可初步判定病证虚实,但要注意与光泽明亮度辨识相结合,也应注意排除非病理因素影响;二是临床常见五色交错同样需要结合光泽度的辨识,对判断病势轻重、预后吉凶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创造性地提出"明堂六部"划分,对辨识病变部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四是可从面色的色质与部位准确把握面色的动态变化.通过本文阐述以期重新引起众医家对面部色诊的关注,切实发挥传统中医诊断理论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唐以前五色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抽象概念,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此五色诊还增加了许多补充内容,并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核心,又被数术家所用成为相术的一部分,根据人之五色来判断吉凶.五色诊曾是重要的诊病方法,但因其缺陷和局限性,后世逐渐沦为辅助性诊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