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块消颗粒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0岁女性患者因乳腺疼痛、结节自行口服乳块消颗粒10 g、3次/d。服药约1个半月后,患者出现间断性右上腹胀痛、小便色深黄,伴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服药2个半月后上述症状加重,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TBil)98.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1.5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96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213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96 U/L、碱性磷酸酶(ALP)124 U/L。考虑为乳块消颗粒所致肝损伤,停用该药,给予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硫普罗宁、降酶灵、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等治疗,10 d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13 d后患者消化道症状消失,TBil 20.5 μmol/L、DBil 6.2 μmol/L、ALT 43 U/L、AST 58 U/L、GGT 53 U/L、ALP 60 U/L。停用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硫普罗宁,继续服用降酶灵、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2周,6周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肝损伤可能与乳块消颗粒中的川楝子成分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源性胰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药源性胰腺炎在临床上较罕见且极易被忽略。本文报道1例肝损伤诊治过程中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提高认识,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性肝损伤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重要的药源性疾病,不仅可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应用的一些药物如抗感染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是我国或其他国家导致DILI的主要病因,而且,普遍存在的老年患者较多、多种疾病并存、多药联合治疗的现状,都可能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DILI的发生风险。因此,基层医务人员对风险患者主动筛查和监测,对潜在DILI及时发现和识别,以及对DILI患者规范管理十分重要。目前,DILI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策略,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仔细地排除肝损伤的其他潜在病因,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不良反应监测大数据的中药药源性肝损伤风险信号新发现及易感因素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基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大数据发现中药肝损伤风险信号的方式,初步筛选风险品种,并基于"三因致毒"理论分析其肝损伤的易感因素.方法 对 2012年1月1日至 2016 年12月31日收集的中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相关可疑中药品种,并预测可疑中药品种的肝损伤易感因素.结果 共收集中药导致DILI的ADR报告1 901份(1 719 例患者),新发现可疑中药品种237种,用于抗肿瘤的中药DILI发生率最高.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占比最大(71.70%),DILI的潜伏期的中位数为13.00 d,潜伏期以0~7 d(34.46%)最多.依据"三因致毒"理论分析发现可疑中药品种导致DILI与机体状态、药物本身和用药环境有关.结论 发现系列中药风险信号,需要进一步对风险的确证和成因机制解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和定量分析的南五味子治疗药源性肝损伤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的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南五味子保肝功效的潜在质量标志物.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对 15 批不同产地的南五味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相似度在 0.981~0.998.确定了 18 个共有成分,由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 3个差异性成分;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南五味子保肝的核心成分,筛选出 14 个与南五味子治疗药源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作用相关的核心成分,通过作用于AKT1、CCND1、CYP1A1、CYP3A4、MAPK1、MAPK3、NOS2、NQO1、PTGS2 等靶点,调控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乙型肝炎、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发挥保肝作用.结合成分的可测性、特有性、有效性,预测五味子酯甲、安五脂素和五味子甲素是南五味子治疗DILI的质量标志物.15 批样品中五味子酯甲、安五脂素和五味子甲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20%~0.57%、0.13%~0.33%、0.42%~0.70%.综上,该研究综合利用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含量测定等多技术的融合策略,科学合理地推测了南五味子治疗DILI的质量标志物,可为提升南五味子的质量评价标准、探索南五味子治疗DILI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丙戊酸钠致横纹肌溶解伴肝损伤1例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对患者的用药监护,促进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熟练掌握丙戊酸钠及精神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对1 例丙戊酸钠所致横纹肌溶解伴肝损伤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生共同制定方案,停用致横纹肌溶解的药物丙戊酸钠,并给予支持治疗,避免发生急性肾损伤.治疗后患者肝肾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临床药师及时辨别药源性疾病,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认识,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肾移植患者用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用基础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的肾移植患者随访资料,使用SPSS17.0分析替换后1年内相关药源性疾病(DIDs)和急性排异反应(AR)的改善情况.结果 肾移植患者用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后的1年内,慢性爬行肌酐升高(CScr)者和AR者的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均逐渐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药物性肝损伤(DILI)者的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逐渐下降,并呈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第12个月转氨酶(ALT)显著降低(P<0.05);牙龈增生(GO)现象停止.然而,空腹血糖(FBG)在第12个月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使用环孢素A的肾移植患者,若发生环孢素相关的A R和(或)其所致DIDs,可用他克莫司替换,但需警惕换药所致的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转运体在药源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最主要场所,药物在此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转化,但是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造成肝损伤.细胞膜上存在很多功能性的蛋白,用于转运药物的蛋白被称为药物转运体,其在药物吸收、分布和消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由于各种毒副作用而撤销市场的约四分之一的药品与药物转运体有关,因此,了解药物转运体的表达及功能对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药物转运体的分类、影响因素及在药源性肝损伤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croRNA-122作为新药肝毒性早期评价标志物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microRNA-122 (miR-122)在新药肝细胞毒性早期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原代肝脏细胞损伤模型,对细胞培养上清中miR-122含量以及传统细胞毒性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含量分别进行测定,对二者进行平行比对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miR-122在新药肝细胞毒性早期评价中的作用;采用多种潜在肝脏毒性物质诱发的小鼠原代肝脏细胞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miR-122在肝细胞毒性早期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对肝细胞毒性早期评价中,miR-122和LDH呈现良好相关性(r>0.9);与LDH相比,miR-122具有更高的灵敏性.结论:miR-122作为新药肝细胞毒性早期评价标志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波生坦致高胆红素血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例79岁女性患者因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给予波生坦62.5 mg、2次/d口服.用药前患者肝功能正常;用药第57天,实验室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4 U/L,丙氨酸转氨酶(ALT) 43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66 U/L,碱性磷酸酶(ALP)249 U/L,谷氨酸脱氢酶(GDH)30.8 U/L,白蛋白32 g/L,总胆红素(TBil)50.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3.8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26.2 μmol/L;第62天,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乏力、食欲减退,AST 39 U/L,ALT 32 U/L,GGT 276 U/L, ALP 417 U/L,GDH 14.5 U/L,白蛋白33 g/L,TBil 120.8 μmol/L,DBil 65.3 μmol/L,IBil 55.4 μmol/L,诊断为药源性肝损伤.停用波生坦,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停用波生坦后5d,黄疸消失;停用波生坦后33 d,AST 25 U/L,ALT 13 U/L,GGT 43 U/L,ALP 125 U/L,GDH 1.8 U/L,白蛋白37 g/L,TBil 24.0 μmol/L,DBil 9.2 μmol/L,IBil 14.8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