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在某三甲胸科医院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某三甲胸科医院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规范其合理利用及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B/A)、临床用药合理性以及抗肿瘤药物质控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的新型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比例3年依次为12.55%、16.33%、15.84%,其中大分子单克隆抗体金额占比逐年递增,依次为:3.28%、5.52%、6.76%.总DDDs 2021年度较2020年度增长72.24%,2022年度较2021年度增长26.26%.2020年谈判新增的药物DDDs增长幅度特别大,其中替雷利珠单抗(17162.50%)增幅最大.DDC逐年降低的药物占比为63.16%,每年B/A≥1的药物占65.00%以上.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国产药物DDDs占比越来越高.新型抗肿瘤药物合理率逐年提升,不良反应例数近两年均在50例以上,拓展性临床应用较少,3年使用抗肿瘤药物病人的病理诊断和检测率均为100.00%,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使用率逐年增长.结论 该医院国家医保谈判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基本合理,DDDs明显增加,DDC降低,且国产大分子单克隆抗体使用量越来越大,肿瘤病人药物获得率提高,药物价格降低,最终病人受益于国家医保谈判的政策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使用率现状调查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山东省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现状,并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规范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降低输液使用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山东省内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应用的相关情况。调查内容包括2021年1月1日至5月31日时间段内总出院人次、脑卒中患者出院人次和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包括静脉输液药物、原因、输液时间、用药天数等);静脉输液对康复治疗效果、脑卒中并发症和住院费用等的影响,以及所在医院对降低静脉输液率的态度和有效措施等。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东省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为31.72%,静脉输液药物种类以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为主。输液时间短对功能恢复未产生不良影响;输液时间长会影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功能恢复,导致其并发症增加。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日均费用较无静脉输液患者显著减少,药占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与无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输液提高了药占比,且长时间输液影响功能恢复,对康复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应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静脉输液使用率,规范其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新生儿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采用区块化收费方式,分析该收费方式对院内药品节余、患儿住院药品费用的影响,为集中调配药品合理收费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结合患儿均次医嘱剂量和均次用药人数拟定区块化收费的药品种类和方案;以月均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和日均药品费用、相关药品的不良事件为指标,考察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效果。结果:实施药品区块化收费的药品14个,其中抗生素类药品4个,普通输液类药品2个,肠外营养液类药品8个。区块化收费方式实行后,月均药品节余数量由(5 047±541)瓶/袋/支降至(1 856±225)瓶/袋/支,月均节余金额由(65 811±10 265)元降至(20 659±6 002)元;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显著降低,降幅为39.2%~90.1%,住院患儿日均药品费用及日均抗菌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 P<0.05)。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后,未发生相关药品不良事件。 结论:药品集中调配的区块化收费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品利用率,减少药品节余,降低患儿住院药品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监护室老年腹腔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老年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治疗的64例65岁及以上胃肠道来源的老年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2(69~79)岁,其中男性42例。根据临床结局的不同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并将两组间比较 P<0.1的因素采用logistics二分类回归分析法进行死亡暴露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本组64例老年腹腔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为56.3%(36/64)。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年龄、性别、营养风险评分NRS-2002、感染部位来源、检出菌种的构成、耐药情况、外科干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比例、血液净化治疗比例、初始抗生素药物选择、营养支持治疗以及住院天数和ICU入住时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更为严重,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日均费用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合并心脏基础疾病(OR:22.01,95%CI:1.33~364.10, P=0.03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每增加1分(OR:1.41,95%CI:1.04~1.90, P=0.026)为老年腹腔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OR:0.61,95%CI:0.41~0.91, P=0.015)为老年腹腔感染患者存活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老年腹腔感染病死率较高,合并心脏病以及SOFA评分增加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是其保护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系肿瘤患者使用改良伏立康唑方案预防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髓系肿瘤患者采取改良伏立康唑方案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血药浓度变化、预防效果和治疗费用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8例拟使用改良伏立康唑方案进行IFD预防治疗的髓系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改良伏立康唑方案中,成年患者IFD预防治疗的伏立康唑负荷剂量为6 mg/(kg·次),维持剂量为200 mg/次,间隔12 h给药1次;12~18岁且体重≥50 g者,伏立康唑剂量同成年患者;年龄<12岁或年龄为12~18岁且体重<50 kg者,伏立康唑负荷剂量为6 mg/(kg·次),维持剂量为4 mg/(kg·次),间隔12 h给药1次。测定患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并计算血药浓度达标率。采用方差分析或 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患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真菌感染突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根据既往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对可能影响伏立康唑预防IFD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唐都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第201709-11号),并与全部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使用改良伏立康唑方案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为(1.89±1.21)mg/L。其中≥0.5 mg/L患者占89%(96/108),≥1 mg/L者占78%(84/108)。以1 mg/L为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达标阈值,伏立康唑日剂量<5 mg/(kg·d)患者的血药浓度达标率显著低于≥5 mg/(kg·d)者[59%(10/17)比81%(7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4, P=0.041)。②不同年龄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02, P=0.001)。伏立康唑日剂量<5 mg/(kg·d)患者血药谷浓度显著低于≥5 mg/(kg·d)者[(1.35±0.79) mg/L比(2.06±0.57) mg/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3, P=0.042)。③本研究108例患者中,发生IFD者为9例(8.3%,包括临床诊断者1例和拟诊者8例)。发生IFD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显著低于未发生者[(1.08±0.8) mg/L比(2.11±1.21) mg/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5, P<0.001)。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0.5 mg/L及>0.5 mg/L患者的真菌感染突破率分别为33.3%(4/12)及5.2%(5/96),≤1 mg/L及>1 mg/L者分别为25.0%(6/24)及3.6%(3/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1)。根据既往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对患者年龄、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原发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越高,IFD预防效果越好( OR=3.584,95% CI:1.690~7.601, P=0.001)。④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4 mg/L患者的幻觉发生率(10.9%,10/101),显著低于>4 mg/L者(4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⑤改良伏立康唑方案的日均治疗费用为(653.89±44.69)元,显著低于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计算的(991.52±188.05)元,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157, P<0.001)。 结论:改良伏立康唑方案在未降低髓系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基础上,IFD预防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明显降低了抗真菌药物的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统计分析2020 年 1 月—2024 年6 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趋势,为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科学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方法,计算每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并对药物的销售金额和DDDs分别进行排序,计算其排序比(B/A).结果 2020 年 1 月—2024 年6 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共 30 个品种,其中 15 种小分子靶向药物 15 种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销售金额和使用频率均以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新型抗肿瘤药物为主,占比 90%以上.其中卡瑞利珠单抗使用的同步性最好,除 2022 年利妥昔单抗外,其余药物DDC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药物治疗管理结合PCNE分类系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药学服务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应用药物治疗管理(MTM)结合欧洲医药保健网(PCNE)的模式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药学服务,从临床疗效、安全性、人文效果以及药物相关问题等方面分析药学服务成效.方法 将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药学组(50例)和仅接受传统治疗的对照组(48例),临床药师运用MTM结合PCNE分类系统对药学组进行药学服务,分别从经济效果、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人文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药学组药物相关问题(DRPs).结果 药学组日均用药费用及药占比以及临床指标转归优于对照组,前者药品不良反应相较后者在随访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在干预后和随访期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学组DRPs共计52个,类别主要为治疗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药物选择不合理和用法用量不合理,干预接受共计46个,共计解决45个.结论 MTM结合PCNE分类系统的药学服务模式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后续随访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带量采购政策下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在宣武医院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分析带量采购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其他4个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使用的影响及其处方合理性,探讨带量采购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优化带量采购政策.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根据实施集采1年PPIs使用情况分析门诊药物奥美拉唑带量采购实施前后口服PPIs的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仿制药替代率、PPIs构成比、日剂量、排序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带量采购后使原用药奥美拉唑肠溶片的DDDs降低,同时也对其他抑酸药的使用产生影响,不同品规使用结构有变化,集采后奥美拉唑DDDs排序第二,代替了集采前兰索拉唑的排序.雷贝拉唑DDDs仍居首位,艾司奥美拉唑DDDs保持第三.PPIs的DDC整体下降,奥美拉唑的排序比B/A>1,集采药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化.就双倍标准日剂量的占比而言,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增加而兰索拉唑减少.肾科PPIs消耗量下降,主要与奥美拉唑的用量减少、法莫替丁使用量增加相关.此外,仍有13.87%的奥美拉唑处方被认为是超说明书用药,需加强监管.结论:实施集采后,口服PPIs实现量增价减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日剂量并非是最低有效剂量、肾科对集采药品接受度不高、超说明书用药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政策正面作用的发挥,应加强精细管理促进集采药品合理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BTK抑制药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用药模式与治疗费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究真实世界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药的用药模式、治疗费用以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构建BTK抑制药真实世界数据队列,并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临床特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计算用药频度(DDDs)与日均费用(DDDc),对BTK抑制药的药品用量与使用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此外,通过广义估计方程(GEE)对血小板聚集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93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女性77例(39.90%).多数患者(n=109,56.48%)应用伊布替尼,77.20%患者同时联用化疗或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国家医保谈判政策的实施对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的临床治疗选择以及使用成本产生了较大影响.伊布替尼与泽布替尼DDDs差异从18.59倍降至1.41倍.伊布替尼的DDDc从1 619.99元降至567.00元,而泽布替尼从706.25元降至340.00元,已低于伊布替尼.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相关的治疗中断事件更少,其中血液系统毒性是导致治疗中断的主要药物不良事件(ADE).此外,GEE模型表明,与未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相比,BTK抑制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β=-34.35%,95%置信区间(CI):-41.60%~-27.11%,P<0.001];与泽布替尼治疗组相比,伊布替尼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β=-12.38%,95%CI:-24.50%~-0.27%,P<0.05).结论 国家医保谈判政策实施后,临床对2种BTK抑制药的选择倾向性已无明显差异.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在经济性、ADE导致的治疗中断以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对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开展临床综合评价,为四磨汤口服液的合理定价、合理用药以及药品目录遴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当前可获得数据以及调研数据,围绕四磨汤口服液与两种对照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6个维度开展临床综合评价.结果 有效性方面,四磨汤口服液可提高临床有效率,药理作用机制明确.安全性方面,未见毒性反应,不良反应较轻,预后良好.经济性方面,日均费用略高于对照药,具有一定成本效果优势.创新性方面,获中国专利授权,并作为中药创新药上市.适宜性方面,方便服用,在药物技术特性和药品使用方面都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可及性方面,医院覆盖较广,产能充足,患者负担较低,长期应用无较大环境风险.3种中成药的综合价值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四磨汤口服液(92.01分)>对照药A(85.11分)>对照药B(77.51分).专家组推荐意见为A类(21/23),建议可直接转化为决策使用.结论 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综合价值较高,可为药品合理定价、合理用药以及药品目录遴选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