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菲格拉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大鼠肝微粒体中CYPs和UGTs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考察英菲格拉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BHS697、CQM157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CYPs)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体外孵育法,将待测化合物(英菲格拉替尼、BHS697或CQM157)、大鼠肝微粒体分别与 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的特异性探针底物共孵育或分别与UGT1 A1、UGT1 A3、UGT1A6、UGT1A9、UGT2B7的特异性探针底物共孵育,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相应特征代谢物的生成量,用GraphPad Prism 8.0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抑制常数(Ki).结果 英菲格拉替尼、BHS697和CQM157对大鼠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 和 UGT1A6、UGT2B7 的抑制较弱,IC50值均大于10 μmol·L-1;对UGT1A1具有中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2.70、3.17、7.43 μmol·L-1.英菲格拉替尼对大鼠UGT1A9和CQM157对大鼠UGT1A3均具有中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5.61、9.57 μmol·L-1.可逆性抑制分析发现,英菲格拉替尼、BHS697和CQM157均非竞争性抑制大鼠UGT1A1,Ki值分别为1.83、2.51、5.84 μmol·L-1.结论 英菲格拉替尼对大鼠UGT1A1和UGT1A9具有中等抑制作用,其活性代谢产物BHS697、CQM157对大鼠UGT1A1也具有中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0只周龄为6~8周的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DM)组、缬沙坦(DM+Val)组(30 mg·kg -1·d -1)及沙库巴曲缬沙坦(DM+Sac/Val)组(60 mg·kg -1·d -1)。8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HE染色观察心室肌结构及细胞形态,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三磷酸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情况,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组织B淋巴细胞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C/EBP同源蛋白(CHOP)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 78)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RP 78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164±0.048)%]相比,DM组[(2.116±0.305)%]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增多;与DM组相比,DM+Val组[(1.121±0.097)%]和DM+Sac/Val组[(0.513±0.031)%]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均降低;DM+Sac/Val组较DM+Val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率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室肌组织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少,且Bcl-2/Bax降低;与DM组相比,DM+Sac/Val组Bax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降低,蛋白Bcl-2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心室肌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 78及CHOP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增加;与DM组相比,DM+Val组大鼠心室肌组织中CHOP蛋白表达量、 GRP 78及 CHOP mRNA的表达量均降低,DM+Sac/Val组GRP 78及CHOP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心室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且这一效应优于缬沙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丘北县多个民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在丘北县多个民族的新生儿中, UGT1A1基因变异在病因不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云南省丘北县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临床病因诊断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并对 UGT1A1基因进行分析。 结果:共入组患儿100例,其中汉族53例,少数民族47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c.211G>A纯合子13例,杂合子32例。c.211G>A纯合子患儿胆红素值显著高于无此基因位点突变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621, P=0.008)。c.211G>A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的发生率接近。新发现5处未报道的 UGT1A1基因变异,4处为有害变异。其中19例患儿存在c.1091C>CA杂合变异,且在多个民族中存在,提示这是丘北县常见的 UGT1A1基因变异。最常见的c.211G>A和c.1091C>CA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发生率差异不明显( P>0.05)。 结论:c.211G>A和c.1091C>CA变异是丘北县常见的 UGT1A1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均有分布。c.211G>A变异在人群中分布率高,其纯合变异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在胶质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综合评估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预测胶质瘤患者对替莫唑胺(TMZ)治疗的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的17例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 18F-FDG PET/CT检查,手动勾画肿瘤的感兴趣体积(VOI)并进行纹理分析。通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分析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根据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分将患者为甲基化组和未甲基化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各个影像组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17例胶质瘤患者中,9例(52.9%)MGMT基因未甲基化、8例(47.1 %)MGMT基因甲基化。甲基化组与未甲基化组比较,患者的年龄和肿瘤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1、-0.016 , P=0.806、0.198);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26 , P=0.031 )。MGMT基因甲基化组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最大肿瘤与正常组织摄取率(TNR max)显著高于MGMT基因未甲基化组(SUV max:18.83±7.77对9.66±4.13, t=-3.095, P=0.007;TNR max:2.37±0.87对1.20±0.52 , t=-3.402 , P=0.004 )。 结论:18F-FDG PET/CT图像的SUV max和TNR max可能是评估胶质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键指标,或许可用于预测TMZ化疗患者的临床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 UGT1A1基因突变谱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Gilbert综合征(GS)、C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CNS-II)及 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组,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基因突变位点信息的差别,并通过 t检验分析探讨基因突变谱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 结果: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中,10例为GS,3例为CNS-II, 3例为 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共检测到6个变异类型,其中c.211G?>?A占37.5%(6/16),c.1456T?>?G占62.5%(10/16), TATA占37.5% (6/16);与GS相比,CNS发病较早,且血清总胆红素( t ?=?5.539, P ?0.05)及间接胆红素水解( t ?=?5.312, P ?<0.05)均较高,但两组直接胆红素水平( t ?=?1.223, P ?>?0.05)和发病年龄( t ?=?0.361,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GT1A1基因变异的数量与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无相关性,c.1456T?>?G纯合突变儿童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 结论:儿童 UGT1A1基因常见致病变异依次为c.1456T?>?G、c.211G?>?A、TATA,说明这些位点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关,对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O-GlcNAc修饰参与炎症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的O-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是否参与内皮细胞炎症信号通路。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2 000 mg/L的LPS)、O-GlcNAc转移酶(OGT)过表达(OGT-OE)+LPS组(转染OGT-OE质粒+2 000 mg/L的LPS)、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LPS组(10 μmol/L的Go 6983+2 000 mg/L的LPS)、Rho蛋白家族RhoA抑制剂+ LPS组(40 μmol/L盐酸罗红+ 2 000 mg/L的LP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PS组(1 μmol/L的SL-2052+2 000 mg/L的LPS)、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抑制剂+ LPS组(10 μmol/L的PP2+2 000 mg/L的LPS)和小干扰RNA(siRNA)作用的Akt(si-AKT)+LPS组(si-Akt+2 000 mg/L的LPS)。各组细胞经LPS处理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转录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OGT、O-GlcNAc、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蛋白表达或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中OGT表达及O-GlcNAc修饰水平均降低,并伴随ERK、p38MAPK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升高,且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亦显著升高〔IL-6 mRNA(2 -ΔΔCt):4.71±0.60比1.03±0.29,TNF-α mRNA(2 -ΔΔCt):1.89±0.11比1.04±0.35,ICAM-1 mRNA(2 -ΔΔCt):2.06±0.18比1.02±0.21,VCAM-1 mRNA(2 -ΔΔCt):2.94±0.57比1.01±0.17,均 P<0.05〕,说明LPS会导致O-GlcNAc修饰水平降低、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及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与LPS组相比,OGT-OE+LPS组细胞ERK、p38MAPK、NF-κB p65和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伴随炎症因子表达显著下降〔IL-6 mRNA(2 -ΔΔCt):0.12±0.01比0.90±0.17,TNF-α mRNA(2 -ΔΔCt):0.31±0.01比0.91±0.14,ICAM-1 mRNA(2 -ΔΔCt):0.64±0.02比1.13±0.16,VCAM-1 mRNA(2 -ΔΔCt):0.11±0.01比0.93±0.11,均 P<0.05〕,说明OGT水平增高可抑制LPS作用下的内皮细胞炎症信号通路部分激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Akt磷酸化水平升高;与LPS组相比,给予PKC抑制剂、RhoA抑制剂、PI3K抑制剂和Akt抑制剂预处理后,OGT表达及O-GlcNAc修饰水平均下调;其中PP2+LPS组IL-6、TNF-α、ICAM-1的转录水平均较LPS组明显下降〔IL-6 mRNA(2 -ΔΔCt):1.46±0.16比3.55±0.87,TNF-α mRNA(2 -ΔΔCt):0.98±0.14比1.76±0.10,ICAM-1 mRNA(2 -ΔΔCt):1.39±0.24比2.04±0.13,均 P<0.05〕,而VCAM-1无明显变化。与LPS组相比,si-Akt+LPS组OGT表达及O-GlcNAc修饰水平均下降,且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亦明显下调〔IL-6 mRNA(2 -ΔΔCt):0.75±0.03比0.99±0.09,TNF-α mRNA(2 -ΔΔCt):0.69±0.01比1.10±0.08,ICAM-1 mRNA(2 -ΔΔCt):0.76±0.01比0.99±0.02,VCAM-1 mRNA(2 -ΔΔCt):0.93±0.08比1.20±0.21,均 P<0.05〕,说明Akt参与了LPS对OGT的作用过程,并影响了炎症因子表达。 结论:LPS作用下的内皮细胞O-GlcNAc修饰水平下降,促进了炎症信号通路部分激活,主要涉及ERK、p38MAPK和STAT3,并影响了炎症因子表达;Akt可能参与了LPS对O-GlcNAc修饰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柏酮抗脓毒症潜在靶点的筛选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黄柏酮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分析黄柏酮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通过化合物靶标预测平台工具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和化学成分靶向蛋白服务器(DRAR-CPI),以Z'值<-0.5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OMIM)数据库、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标数据库(TTD)中已报道的蛋白信息与脓毒症相关疾病靶标进行匹配,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软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黄柏酮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为81.58%,药物相似度(DL)为0.57,表明其口服吸收较好,具有很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242个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其中有13个靶点与脓毒症直接相关。经分子对接软件鉴定,组织蛋白酶G(CTSG)、胱天蛋白酶1(CASP1)、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蛋白C(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因子,PRO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白细胞介素-10(IL-1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5a受体1(C5AR1)、胱天蛋白酶3(CASP3)、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凝血酶受体(F2R)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为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自由结合能分别为-32.55、1.26、-30.00、300.08、-31.88、-30.29、-21.38、-30.79、16?777.84、-21.80、6?443.36、-20.38、-23.47 kJ/mol。结论:黄柏酮通过调控PROC和F2R抑制凝血并改善炎症反应;调节MIF、S100A9、G6PD和IL-10起到免疫应答作用;调节CTSG、CASP1、MAPK1、C5AR1和CASP3起到保护脓毒症损伤器官的作用;调控CXCR2减少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过度迁移,减轻组织损伤;调控NAMPT改善细胞能量状态,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损害,并通过减轻脓毒症的症状和炎症反应来发挥其抗脓毒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糖异生的影响和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大鼠肝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和糖异生限速酶表达的变化以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例ACLF患者纳入ACLF组,10例正常肝移植供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空腹血糖、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资料。分离Sprague Dawley大鼠肝细胞,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模型组(H 2O 2干预6 h)、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活组(模型组基础上加入mTOR激活剂)、mTOR抑制组(模型组基础上加入mTOR抑制剂)。蛋白质电泳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葡萄糖-6-磷酸酶(G6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SIRT6以及mTOR的相对表达。 结果:ACLF组ALT、总胆红素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CLF组SIRT6含量(0.15±0.07)μg/L、空腹血糖(3.19±0.59)m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46±0.15)μg/L、(7.07±2.0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CLF组肝组织PEPCK、G6P蛋白相对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IRT6、PEPCK、G6P mRNA相对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激活mTOR后PEPCK、G6P、SIRT6相对表达高于模型组,抑制mTOR后PEPCK、G6P、SIRT6相对表达低于模型组。 结论:ACLF时SIRT6可能与mTOR信号途径相互作用,抑制糖异生,并与低血糖的发生相关,降低SIRT6水平,可能起到延缓ACLF进展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导入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IR组)、重组腺病毒空载体干预组(Ad组)和重组腺病毒HIF-1α基因干预组(AdHIF-1α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onga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参照课题组前期研究方法,向Ad组和AdHIF-1α组大鼠侧脑室内分别导入外源性Ad和AdHIF-1α,继续饲养28 d后过量麻醉处死,收集大脑海马组织进行实验。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尼氏染色检测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存活情况;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脑组织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和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双磷酸酶3(PFKFB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重组腺病毒HIF-1α基因治疗28 d后,与CIR组比较,AdHIF-1α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少( P<0.05),海马CA1区的神经细胞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存活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而凋亡的细胞明显减少(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Sham组比较,CIR组海马区HIF-1α表达增加,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GLUT1、GLUT3和PFKFB3)的表达增加(均 P<0.05);而通过AdHIF-1α外源性增加HIF-1α表达后,AdHIF-1α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GLUT3和PFKFB3)的表达进一步增加,与CI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以上各检测指标Ad组与CI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dHIF-1α基因能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减轻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海马区HIF-1α表达,从而进一步上调GLUT1、GLUT3和PFKFB3的表达,增强葡萄糖代谢供能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的UGT1A1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突变基因(包括增强子、启动子、外显子1~5)分布特征,探讨UGT1A1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诊断为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的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Sanger测序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完成血常规、肝生物化学、腹部影像学检查。分类变量资料比较采用 χ ? 2检验或fisher精准检验;正态分布连续变量资料比较用 t检验。 结果:112例(男∶女为81∶31,年龄9~70岁)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共查出14个突变位点,7个为已证实的突变,频率由高到低;(TA)n占50%、c.211G?>?A(p.G71R)占49.10%、1456T?>?G(p.Y486D)占16.96%、c.686C?>?A(p.R229W)占12.5%、1091C?>?T(p.P364L)占8.04%、c.-3279T?>?G占0.982%。所有患者同时存在1~4个突变,其中只有1个突变病例最多见(55.36%),其次为2个突变(37.5%),3和4个突变较为少见(分别为5.36%,1.78%);4组间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652, P ?=?0.583)。一个突变以(TA)n和c.211G?>?A(p.G71R)最多见,其中TA6/TA7?( n ?=?10)与TA7/TA7?( n ?=?14)突变患者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143, P ?=?0.043)。c.211G?>?A(p.G71R)杂合( n ?=?9)与纯合( n ?=?15)突变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382, P ?=?0.706)。GS组占75%,中间组占16.9%,CNS-Ⅱ组占8%,3组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70.992, P ?0.001);GS组、中间组、CNS-Ⅱ组中1个突变(分别为44、14、4例)与≥2个突变(分别为40、5、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 2 ?=?3.317, P ?=?0.19)。 结论: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UGT1A1基因变异位点数量对TBil水平可能无叠加作用。TA7/TA7突变并不少见,TBil水平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