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蓼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水蓼为蓼科蓼属植物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干燥全草,主要含黄酮类和倍半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水蓼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认为其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菌、抗肿瘤、降血糖、抑制胆碱酯酶等药理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鄱阳湖白鹤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组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鄱阳湖是IUCN极危鸟类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为食.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白鹤的食物组成发生了变化,稻谷(Oryza sativa)、莲藕(Nelumbo nucifera)、蓼子草(Persicaria criopolitana)等已成为白鹤的主要食物.由于鄱阳湖食物资源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年内波动,白鹤的食物组成也可能随之变化,目前对于白鹤的食物组成随越冬期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为此,基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越冬季采集的45份白鹤粪便样品,采用DNA宏条形码方法,对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白鹤的生境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越冬前期(10月-11月),白鹤主要以莲藕((47.93±45.15)%SD)和蓼属(Persicaria;(47.63±43.43)%)为食;在越冬中期(12月-翌年1月),白鹤主要以蓼属((49.22±33.83)%)、莲藕((26.20±32.58)%)和水稻((19.08±35.18)%)为食;在越冬后期(翌年2月-3月),白鹤主要以蓼子草((23.94±16.75)%)、水稻((20.82±17.09)%)、莲藕((19.08±37.42)%)和禾本科((13.07±15.18)%)为食.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白鹤的食性生态位宽度在越冬后期最宽(4.72±0.78),在越冬前期最窄(1.18±0.04).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与生境利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鹤在越冬前期主要利用藕塘,在越冬中期主要利用稻田和藕塘,在越冬后期对自然湿地的利用程度增加.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白鹤的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白鹤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黄精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黄精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黄精有关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有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Drugbank数据库收集黄褐斑相关的疾病靶点,并通过韦恩图对有效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交集,获得黄精治疗黄褐斑的潜在有效靶点.绘制活性成分与潜在有效靶点的网络图,利用Cytoscape软件分析每个活性成分在治疗黄褐斑中的重要性.将黄精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黄精治疗黄褐斑的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将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深度挖掘黄精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蛋白之间的分子结合能.结果:共筛选出黄精活性成分12个,黄精治疗黄褐斑靶点327个.黄精治疗黄褐斑的核心活性成分有(2R)-7-羟基-2-(4-羟苯基)-4-苯丙二氢呋喃、甘草素、4,5-二羟基黄酮、黄芩素、谷甾醇、西伯利亚蓼苷A、中华蓼素1、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为细胞周期蛋白A2(CCNA2)、细胞周期蛋白A1(CCNA1)、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极光激酶A(AURKA).黄精治疗黄褐斑的通路主要富集于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细胞衰老、乙型肝炎、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发现活性成分和治疗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论:黄精可能通过(2R)-7-羟基-2-(4-羟苯基)-4-苯丙二氢呋喃、甘草素、4,5-二羟基黄酮等成分作用于CCNA2、CCNE1、CDK2、CCNA1、CCNA1等靶点,通过调节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细胞衰老、乙型肝炎等相关信号通路治疗黄褐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湖南德夯风景名胜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全面调查德夯风景名胜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物种组成,从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利用潜力3个方面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及文献查阅方法,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该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该区共有野生观赏植物114科285属422种,其中含种数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蔷薇科、百合科、菊科、豆科、茜草科和忍冬科6科;含种数4种以上的优势属有冬青属(Ilex)、荚蒾属(Viburnum)、珍珠菜属(Lysimachia)、卷柏属(Selaginella)、蓼属(Polygonum)、榕属(Ficus)和山茶属(Camellia)7属;生活习性以木本为主;观赏部位以观花植物居多,园林用途中以独赏植物类占明显优势.根据评价值将野生观赏植物划分了5个等级,其中评价值>8.0观赏利用价值最高的I级有75种、评价值>7.0的II级有44种.结论:该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但利用程度较低,应注重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林芝河谷区苹果园间作牧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调查期间共发现杂草17科31属 33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蓼科和菊科,优势种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D.Don)H.Gros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牧草种植可以减少果园中杂草种类,降低优势杂草重要值,改变杂草群落结构,不同类型牧草在不同种植年限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3)不同间作牧草模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较对照有所降低,种植年限与种植模式对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4)间作牧草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其中禾本科牧草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豆科牧草,混播处理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单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的选择应考虑牧草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在短期内杂草防控效果较好,多年生牧草适宜长期种草的果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泽漆汤中紫参的基原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通过研究历代本草方书、医籍及现代文献,对《金匮要略》泽漆汤中紫参基原进行考证,以期为推进经方原方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持.据考证结果,历史上对紫参功效的表述较为统一,但植物来源混乱,宋以前对紫参药物形态的记述较为简练,仅能考证为蓼科植物.宋代增设图例,并扩大了紫参植物来源,涉及蓼科、唇形科、毛茛科、百合科、蕨类等多种.明清时期运用紫参组方,而本草方面缺乏开创性成果.近代提出紫参当为重楼、石见穿的观点.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著作中紫参基原应为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 或拳蓼 Bistorta officinalis.结合现代中药学相关考证,认为泽漆汤所用紫参的基原应为蓼科蓼属植物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砂引草(紫草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分类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2/3
砂引草属(Messerschmidia L.)在紫草科(Boraginaceae Juss.)分类系统里位置不稳定,为更好地理解砂引草属的分类学位置,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结果如下:(1)花药4室,成熟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和绒毡层共4层细胞构成,双子叶型花药壁发育类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绒毡层细胞含2核,表皮宿存,药室内壁不规则2层,具纤维性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3)胚珠倒生,单珠被,珠孔狭长,具珠被绒毡层,假厚珠心,部分珠心组织宿存至成熟胚囊时期;(4)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梭形,极核在受精前融合,反足细胞退化早.砂引草胚胎学特征与天芥菜属(Heliotropium)其他种类胚胎学特征十分相似,稍有不同,鉴于胚胎学特征在属内较为稳定,支持分子系统中将砂引草属置于天芥菜属的分类学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经典名方越鞠丸的历史沿革与处方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越鞠丸始载于《丹溪心法》,素来被冠以"治郁圣药".通过梳理越鞠丸相关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发现在药材基原、炮制方法及处方剂量折算等方面存疑.根据文献归纳整理,建议方中苍术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干燥根茎;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的干燥根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神曲为建神曲,由面粉、麦麸、辣蓼、青蒿、苍耳草、赤小豆、苦杏仁制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方面建议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炮制方法.剂量上,建议丸剂1次6~9g,1日2次,成人用量为12~18 g/d,70~120丸/次,日总服用量为140~240丸;汤剂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各药材等分以6~10 g/d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天津野生维管植物编目及分布数据集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为了全面了解天津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并为开展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收集、标本考证、数据分析,并结合作者的野外调查结果,按照维管植物最新的分类系统整理出天津野生维管植物名录,并根据标本信息和文献核实了每个物种县市级的分布信息.结果显示,天津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35科519属996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石松类1科1属4种,蕨类植物12科18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20科498属959种.物种数量最多的前10个科为:菊科(123种)、禾本科(87种)、豆科(67种)、莎草科(41种)、蔷薇科(40种)、苋科(36种)、唇形科(28种)、蓼科(27种)、毛茛科(22种)、十字花科(22种).含物种数量最多的10个属为蒿属(Artemisia,21种)、莎草属(Cyperus,14种)、苋属(Amaranthus,14种)、蓼属(Persicaria,14种)、委陵菜属(Potentilla,12种)、薹草属(Carex,12种)、大戟属(Euphorbia,11种)、鹅绒藤属(Cynanchum,10种)、紫菀属(Aster,9种)、风毛菊属(Saussurea,9种).石松类仅有卷柏科(4种),蕨类植物包含物种数最多的前3个科为凤尾蕨科(7种)、鳞毛蕨科(4种)、岩蕨科(4种).天津地区野生植物种类主要以广泛分布的常见种为主,无特有种分布.根据文献和标本记录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8种.近年来入侵植物种类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建议今后加大野外调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关注天津珍稀濒危维管植物状况和外来入侵植物扩散形势,加强专科专属研究,不断修订后续名录,为天津乃至京津冀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支持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迁地麋鹿对野鸭湖植被的保护性生物控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利用食草动物来管理自然保护地的植被平衡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一方面可提升动物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取食规模,改变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达到对自然保护地生态平衡管理的目的.基于此于2021年6月5日引入4头麋鹿(2雄2雌),对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的"芦苇优势群落"采取保护性的生物控制研究,从项目的实施来看:1)单纯收割不能控制芦苇的生长扩张;对芦苇区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限,未改变芦苇区系结构;2)麋鹿引入该区域后,通过取食、游泳、躺卧和踩踏等活动有效控制了芦苇和香蒲的过度扩张;1年后芦苇和香蒲面积下降了 21.96%,为三棱水葱、水蓼等提供了生长空间,逐渐形成了仍以芦苇和香蒲为主且更多样的湿地环境;3)增加滩涂和开阔水面等景观,使多样性指数进一步提升,未改变周边区系湿地生态结构;4)麋鹿迁入可降低野鸭湖"脆弱物种"芦苇区系的丰富度,由引入前的(r=3.67)下降到引入后的(r=1.97);麋鹿迁入提升了野鸭湖植被区系物种多样性,芦苇区系的多样性指数由引进前的(r=0.90)上升到引进后的(r=2.11);麋鹿引入的第一年结果显示,整个引入区域的植被多样性指数由r=0.51上升到r=0.91.麋鹿迁入造成野鸭湖芦苇区系植被均匀度显著下降,由引入前的(r=0.68)下降到引入后的(r=0.36).麋鹿迁入造成野鸭湖芦苇区系优势度下降:由引入前的(r=0.22)下降到引入后的(r=0.07).麋鹿迁入造成野鸭湖地上植物生物量下降:单位面积的地上生物量由引入前的(2334.78±841.36)g/m2下降到引入后的(732.16±245.10)g/m2;单位面积的地上可摄入干物质量由引入前的(201.87±73.11)g/m2下降到引入后的(57.65± 18.62)g/m2.引入前共记录到野生植物64种27科56属,引入后该区域共记录到野生植物76种29科64属,相比引入前植物种类数量略微上升.引入区植物区系分化强度有所变化,未表现出差异.引入前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8.25;引入后为9.06,有所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