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马齿状回NALCN在小鼠社交行为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海马齿状回(DG)钠离子渗漏通道(NALCN)在小鼠社交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39只,6~8周龄,体质量18~22 g。取3只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DG NALCN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共表达情况。余3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8):对照组(C组)和NALCN基因敲减组(KO组)。KO组于海马DG注射NALCN腺相关病毒,C组注射对照病毒。病毒注射后3周行三箱社交实验和旷场实验。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麻醉下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注射位置,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海马DG NALCN及其mRNA表达。 结果:小鼠海马DG NALCN和NeuN存在大量共表达,提示NALCN在海马DG神经元广泛表达。与C组比较,KO组海马DG NALCN及其mRNA表达下调,社交新奇偏好缺失( P<0.05),社交能力及旷场实验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海马DG NALCN参与小鼠社交记忆的调控,其表达下调可导致小鼠社交新奇偏好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新型脊髓损伤平台动物打击模型的制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同轴脊髓损伤平台(FSI)及微创操作,建立标准化、损伤分度显著、并发症低和重复性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C57BL/6小鼠随机编号,轻、中、重度损伤组和对照组,3种不同方法定位第9胸椎。试验开始前对撞击针在不同高度降落产生的力(Kdyn)进行记录。在损伤后第1、14、28、42天利用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后肢活动能力,同时在此时间节点完成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率比较应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力学测试结果提示,FSI脊髓损伤平台打击精度高,20、35、50 mm高度降落后产生的力分别为(35.7±1.0)、(55.0±1.3)、(72.3±1.7) Kdyn。3种脊髓阶段定位方法之间准确差异性较高( F=1 610.504, P<0.01)。BMS评分提示各实验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085, P<0.01),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 χ2=313.500, P<0.05;重度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 χ2=274.500, P<0.01。斜板实验检测结果提示中、重度损伤组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4.500, 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提示各组小鼠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2.600, P<0.01)。 结论:同轴脊髓损伤平台结合微创方法制备C57BL/6小鼠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可完成步骤简单、打击分度显著及重复性高的实验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年期麻醉手术因素对小鼠老龄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中年期麻醉手术因素对小鼠老龄期再次麻醉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小鼠60只,10月龄,体重25~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组(C组)、单次手术组(SS组)和多次手术组(MS组)。C组不接受麻醉手术,SS组接受1次麻醉手术,MS组分别于10、11、12月龄时接受麻醉手术。3组均于18月龄时进行1次麻醉手术。于14月龄时和18月龄术后7 d时进行行为学测试(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巴恩斯迷宫)。于18月龄术后行为学测试结束后1 d处死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前额叶皮层TNF-α、IL-1β、IL-6的水平。 结果:3组小鼠14月龄时以及18月龄时术后行为学测试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月龄时术后前额叶皮层、海马TNF-α、IL-1β和IL-6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年期单次或多次麻醉手术不影响小鼠老龄期再次麻醉手术后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室内注射GDNF改善新生大鼠术后远期认知功能与海马PKMζ和Kalirin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脑室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改善新生大鼠术后远期认知功能与海马蛋白激酶Mζ(PKMζ)和Kalirin表达的关系。方法:取出生后第7天的SD大鼠60只,雄雌不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4组( n=15):对照组(C组)、GDNF组(G组)、手术组(S组)、手术+GDNF组(S+G组)。C组未接受麻醉、手术或药物治疗;G组脑室内注射重组大鼠GDNF 0.3 μg;S组和S+G组在3%七氟烷麻醉下行右颈动脉暴露手术,S+G组术后脑室内注射重组大鼠GDNF 0.3 μg。于出生后第33天开始,进行Barnes迷宫测试及恐惧条件测试。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大脑,左半脑用于高尔基染色,观察树突形态和测量树突棘密度;右半脑提取海马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KMζ和Kalirin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Barnes迷宫中识别目标盒所需时间延长,恐惧条件测试中环境相关冻结时间缩短,海马树突分支总长度、分支数量及与同心圆交点数量和树突棘密度减少,PKMζ和Kalirin表达下调( P<0.05),G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比较,S+G组识别目标盒所需时间缩短,环境相关冻结时间延长,海马树突分支总长度、分支数量及与同心圆交叉点数量和树突棘密度增加,PKMζ和Kalirin表达上调( P<0.05)。 结论:脑室内注射GDNF改善新生大鼠术后远期认知功能的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PKMζ和Kalirin的表达,促进树突和树突棘的发育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杏仁核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长链非编码RNA(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N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200~260 g,采用左侧L 5-6脊神经结扎法制备NP模型。实验Ⅰ 取大鼠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NP组( n=24)和BDNF组( n=24)。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双侧杏仁核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NP组和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时随机取8只大鼠、Sham组于假手术模型制备后处死,取脑组织,分离杏仁核,ELISA法检测杏仁核BDN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杏仁核BDNF-AS的表达。实验Ⅱ 取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NP组、BDNF组和siRNA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BDNF组和siRNA组双侧杏仁核分别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或siRNA-BDNF-AS 50 nmol。于模型制备前(T 0)、制备后4 d(T 1)、7 d(T 2)、14 d(T 3)、21 d(T 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 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NP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降低,BDNF-AS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升高,BDNF-AS表达下调( P<0.05)。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NP组、BDNF组和siRNA组T 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和siRNA组T 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降低( P<0.05)。 结论:大鼠NP发生机制可能与杏仁核BDNF-AS表达上调,抑制BDNF合成,促进脊髓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芬诺酯灌胃对小鼠癫痫发作及神经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地芬诺酯灌胃对小鼠癫痫的诱发效果及小鼠神经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选取2~3周龄的C57雄性小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地芬诺酯组,每组20只。地芬诺酯组小鼠每天给予地芬诺酯(200 mg/kg)灌胃1次,连续灌胃14 d,对照组小鼠每天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次灌胃后观察2 h,根据Racine评分观察小鼠癫痫发作等级。应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神经行为活动的改变;应用数字化脑电图机监测地芬诺酯小鼠癫痫发作脑电波;应用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Racine分级结果显示,地芬诺酯组小鼠在灌胃后1 h出现2、3级发作。脑电监测结果显示,与灌胃前比较,地芬诺酯组小鼠脑电波频率增加,波幅增加。在旷场实验中,地芬诺酯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2.21±3.37)s,(17.05±4.34)s, t=3.29, P<0.01]。在高架十字实验中,地芬诺酯组小鼠在开放臂的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7.36±5.41)s,(26.70±9.06)s, t=3.31, P<0.01]。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地芬诺酯组在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22.08±6.76)s,(27.64±4.60)s, t=2.54, P<0.05],地芬诺酯组在平台区域的停留时间与停留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尼氏染色显示,地芬诺酯组小鼠CA3区海马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35.67±4.59)个,(140.67±2.73)个, P<0.05]。 结论:过量地芬诺酯可诱发小鼠癫痫发作,并且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增加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鞣花酸纳米微囊的制备及其在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的抗肿瘤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鞣花酸纳米微囊并观察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行为学特征的影响,以分析其抗肿瘤效果有无改进。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鞣花酸壳聚糖纳米微囊,观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游离鞣花酸的差异性。同时体外培养MCF-7细胞,设立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和纳米微囊组(均 n=3),MCF-7组正常培养,游离鞣花酸组和纳米微囊组分别加入游离鞣花酸和鞣花酸纳米微囊共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与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活力。计量资料先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抗氧化测试结果显示,鞣花酸纳米微囊的吸光度( A734)值为0.652±0.134,明显低于游离鞣花酸的0.855±0.121( P<0.05)。体外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纳米微囊组的 A450值依次为0.854±0.102、0.595±0.077、0.452±0.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265, P<0.01),且纳米微囊组高于游离鞣花酸组( F=12.258, P<0.05),游离鞣花酸组高于MCF-7组( F=31.024, P<0.05);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纳米微囊组的细胞凋亡率依次为(6.25±0.87)%、(15.63±2.22)%、(21.52±2.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985, P<0.01),纳米微囊组低于游离鞣花酸组( F=26.071, P<0.05),且游离鞣花酸组低于MCF-7组( F=14.356, P<0.01)。 结论:成功制备了鞣花酸纳米微囊,并证实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乳腺癌活性优于游离的鞣花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地苯醌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是否通过抑制素2(prohibitin 2,PHB2)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小鼠行为学障碍。方法:第一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第二个小实验选取2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及shRNA-PHB2+MPTP组4组,每组5只,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脑组织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第三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每组5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将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构建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然后给予200 mg/kg艾地苯醌灌胃21 d,侧脑室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9(AAV9)shRNA-抑制素2(PHB2),抑制脑内PHB2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抑制PHB2对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LC3、PHB2在小鼠中脑黑质中的蛋白表达。采用GraphPad 7.0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第一个小实验中的水迷宫测试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测试1~7天小鼠逃避潜伏期组别-时间交互效应显著( F时间×组别=20.51, 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第5、6、7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测试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5,-21.81,28.14;均 P<0.001)。第三个小实验中水迷宫测试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及组别交互作用显著( F时间×组别=42.11, 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均 P<0.05);与shRNA-PHB2+MPTP组相比,除第4天( P<0.05)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小鼠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 t=-34.36, P<0.01),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与shRNA-PHB2+MP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4, 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shRNA-PHB2+MPTP组四组小鼠中脑组织中TH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41.03±3.01)、(24.20±4.18)、(38.39±3.31)和(13.12±2.6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MPTP组小鼠TH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98, P<0.01);与MPTP组小鼠相比,shRNA-PHB2抑制组中的TH的表达下调( t=-6.73, P<0.05)。(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小鼠中脑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86±0.07)、(0.77±0.08)、(0.42±0.05)、(0.21±0.05)、(0.66±0.09)和(0.27±0.07);PHB2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13±0.14)、(0.56±0.11)、(1.08±0.14)、(0.27±0.07)、(0.68±0.14)和( 0.24±0.10)。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LC3和PHB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 t=3.54,11.06,均 P<0.01)。 结论:艾地苯醌能够通过PHB2增加PD小鼠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改善行为学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粪菌移植抑制NF-κB/NLRP3改善大鼠脓毒症相关脑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SAE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SAE、SAE+FMT、SAE+FMT+ NF-κB激动剂,SAE+FMT+NLRP3激动剂组。通过16S rRNA测序、神经行为学评分、水迷宫测试、尼氏染色、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等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改变。采用SPSS软件对组间多样本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SAE大鼠α多样性降低( P<0.01),而FMT治疗后的SAE大鼠的α多样性升高( P<0.05),SAE组有益菌Bacteroidete,Clostridiales相比假手术组减少,FMT后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SAE大鼠mNSS降低( P<0.01),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 P<0.01),而FMT治疗后的SAE大鼠的mNSS评分提高( P<0.01),学习记忆能力增加( P<0.05),神经元数量增加( P<0.05)。③与假手术组相比,SAE组大鼠肝肾功能指标、炎症相关因子、血脑屏障蛋白、NLRP3通路蛋白、NF-κB通路蛋白表达增加( P<0.05),FMT降低以上指标( P<0.05),④ NF-κB和NLRP3激动剂干预后抵消了FMT的作用( P<0.05)。 结论:FMT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并抑制脑内NF-κB/NLRP3信号通路。这为SA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强调了在临床治疗中考虑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心算任务的行为学实验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心算能力的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早期PD患者及40例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测试。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被试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再采用行为学实验比较2组被试心算能力的差异。结果:早期PD患者执行基线任务和简单心算任务时正确率及反应时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校正后反应时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PD患者在完成复杂心算任务时正确率下降( t=-2.232, P=0.029),反应时明显增加( t=2.149, P=0.035);2组间校正后反应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t=3.139, P=0.003)。PD患者完成复杂心算任务的正确率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 r=0.561, P=0.004);与年龄呈负相关( r=-0.532, P=0.008)。PD患者完成复杂心算任务的反应时、校正后反应时与MoCA得分均呈负相关( r=-0.525, P=0.01; r=-0.554, P=0.005);与年龄均呈正相关( r=0.485, P=0.037; r=0.514, P=0.012)。 结论:早期PD患者存在复杂心算能力损害,且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年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