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Ph伴双der(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罕见的双费城染色体(Ph)伴双der(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1例双Ph伴双der(9)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形态学分析、流式免疫分型、G显带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检测以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等方法对患者不同阶段的骨髓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患者初诊时骨髓形态学、流式免疫分型均支持B-ALL的诊断,其G显带核型为双Ph且疑似存在2条与22号染色体易位的9号染色体的超二倍体, 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复发时基因检测提示 ABL1基因的激酶编码区存在c.944C>T杂合变异,FISH证实2条9号染色体上均存在 ABL1-BCR融合信号,CMA显示9号染色体嵌合纯合比例约为40%,22号染色体嵌合重复比例约为43%。 结论:本例患者双der(9)约在40%的细胞中完全同源,其产生机制可能与双Ph相同,可归因于有丝分裂时发生的染色体未分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Ang362在妊娠期高血压中表达水平及调控PTEN/AKT/mTOR通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Ang362(lncRNA-Ang362)在妊娠期高血压(PIH)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7月-2020年12月荆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收治的PIH患者180例为实验组,同期180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体外培养人主动脉VSMC,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将用于lncRN A-Ang362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沉默的小干扰RNA(si-Ang362、si-PTEN)及其相应的阴性对照载体分别转染至细胞,并分为对照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组、si-NC组、Ang362沉默组、Ang362沉默+si-PTEN-NC组、Ang362沉默+si-PTEN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给予20 ng/mL的PDGF-BB处理.RT-qPCR检测细胞中lncRNA-Ang362和PTE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TEN/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AKT、磷酸化AKT(p-AKT)、mTOR、磷酸化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血浆中lncRNA-Ang362的表达水平[(1.62±0.21)vs.(1.00± 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10,P<0.001).与对照组比较,PDGF-BB组细胞中lncRNA-Ang362表达水平、VSMC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PCNA、MMP-2和MMP-9 mRNA水平以及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比值显著升高,PTEN mRNA和PTE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i-NC组比较,Ang362沉默组细胞中lncRNA-Ang362表达水平、VSMC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PCNA、MMP-2和MMP-9 mRNA水平以及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比值显著降低,PTEN mRNA和PTE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ng362沉默+si-PTEN-NC组比较,Ang362沉默+si-PTEN组VSMC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 PCNA、MMP-2、MMP-9 mRNA 水平以及 p-PI3K/PI3K、p-AKT/AKT 和 p-mTOR/mTOR 比值显著升高,PTEN mRNA和PTE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ncRNA-Ang362在PIH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下调PTEN,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VSMC增殖、迁移,进而参与PIH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子宫肌瘤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和硫酸基转移酶2A1表达量与细胞侵袭、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硫酸基转移酶2A1 (SULT2A1)表达量与细胞侵袭、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开发区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子宫肌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测定MLCK、SULT2A1的mRNA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MLCK、SULT2A1及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MLCK的mRNA表达量以及MLCK、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生存素(Surviv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7、MMP9、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肌组织,SULT2A1、Bcl-2相关X蛋白(Bax)、自杀相关因子(Fas)、Fas配体(FasL)、Rb、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E-cadherin的mRNA表达量以及SULT2A1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肌组织;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Survivin、PCNA、SDF-1、CXCR4、MMP2、MMP7、MMP9、N-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蛋白表达量与MLCK的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与SULT2A1的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Bax、Fas、FasL、Rb、PTEN、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与MLCK的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与SULT2A1的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肌瘤组织中MLCK的高表达以及SULT2A1低表达会促进细胞的增殖、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诊断9q部分三体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1例患者衍生的9号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分析, 明确其遗传物质的来源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rray-CGH) 在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 对患者外周血进行常规G显带分析, 进一步应用array-CGH对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检测, 应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对异常拷贝数区域进行验证检测, 确定其衍生染色体片段的来源.结果 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46, XX, der (9) (p?) .array-CGH分析提示患者9q22和9q34之间插入了16p13.3约3.68M的重复片段、14q32.3约3.37M的重复片段以及9q33.3约25Kb的重复片段.RT-q PCR证明array-CGH的结果是正确的.结论 患者衍生的9号染色体来源于16p、14q及9q部分片段的重复, 是导致患者多次流产的主要原因.array-CGH应用到临床具有高分辨、高通量和高准确性的优点, 适用于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通量测序确诊9p部分三体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确定1例生长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及智力障碍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核型分析后,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核型分析中无法明确的多余片段的来源,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结果 G显带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7,XX,+mar,患儿父母核型未见异常.NGS提示患儿多余片段来自9p13.1p24.3(10001~39786086),重复片段的长度约39.77 Mb,FISH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患儿核型中的衍生染色体片段源自9号染色体短臂,其异常表型归因于9p13.1p24.3三体.细胞遗传学联合NGS和FISH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结节性硬化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病率为1/10 000 ~ 1/6000[1-2].本病可引起多系统受累,如血管纤维瘤、色素脱失斑、癫痫、大脑皮质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心脏横纹肌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肺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等.TSC1、TSC2是TSC的致病基因,前者位于9q34,编码错构瘤蛋白,后者位于16p13.3,编码马铃薯球蛋白,二者形成二聚体复合物,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个1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家系的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超声及实验室检查,以及不同遗传诊断技术在筛查及明确源于亲代臂间倒位的18号染色体重组胎儿中的作用,探讨18号染色体重组胎儿表型与其核型之间的关联.方法 分析分别于2017年3月及2018年3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前诊断及遗产咨询的2个1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家系的胎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查结果.并检索科学引文索引、PubMed、中国知网中国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70年至2018年6月.对本文及文献报道的1 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产前诊断家系孕产妇的遗传咨询、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发现、妊娠结局及随访等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家系1孕22周孕妇外院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胎儿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24周-2本院超声提示胎儿存在室间隔缺损、小下颌等,经产前诊断确认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rec(18)dup(18q)inv(18)(p11.32q12.1)pat,系遗传自父亲;胎儿父亲18号染色体存在臂间倒位,核型为46,XY,inv(18)(p 11.32q12.1).家系2孕12周+3血清学筛查提示胎儿18-三体高风险,孕13周13超声提示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孕15周+6双侧脉络丛囊肿,经产前诊断确认胎儿核型为46,XX,rec(18)dup(18q)inv(18)(p 11.32q 12.1)mat,系遗传自母亲;母亲系1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核型为46,XX,inv(18)(p 11.32q1 2.1).共检索到5个1 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家系的文献报道,结合本文2个家系共9例18号染色体重组胎儿,其中3个1 8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家系的孕妇血清学筛查或NIPT提示18-三体高风险;7例胎儿存在超声软指标或结构异常.结论 超声筛查对于18号染色体重组胎儿的发现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超声表型与其核型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等方法的联合运用,有助于明确复杂衍生染色体的类型及其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p重复伴8p末端缺失胎儿的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1例产前异常胎儿及其双亲行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明确胎儿异常遗传物质的来源及其发生机制.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临床产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患儿脐血及其双亲外周血进行常规G显带分析,进一步应用CMA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分析.结果 G显带核型分析提示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X,der(8)(?::p23→qter),其母亲外周血核型结果为46,XX,t(8,9) (p23,p22),父亲核型未见异常.胎儿衍生8号染色体来源于携带平衡易位染色体的母亲.CMA检测提示胎儿存在9p21.3-p24.3区域22.666Mb的重复片段及8p23.2-p23.3末端4.413Mb的缺失片段.胎儿核型最终修正确定为46,XX,der (8)t(8,9)(p23.2,p21.3) mat.结论 胎儿染色体9p重复伴8p末端缺失可能造成出生后的严重异常表型,本文对该患胎进行了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为临床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WoIf-Hirschhorn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Wolf-Hirschhorn综合征(WHS)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1例W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符合WHS染色体改变诊断标准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就诊年龄中位数为4月龄.15例患儿的染色体检测均有4p结构畸变,主要为单纯4p缺失(46.6%),其他还存在臂间倒位、重复或插入、衍生染色体、环状染色体.其中3例进一步行基因检测确认缺失片段大小.15例中11例资料完整,临床表现明确.首诊原因包括癫痫5例,生后反应差、低体质量5例,肺炎1例.主要核心临床表现为生长/精神发育迟缓、癫痫、希腊武士头盔面容,还可能存在多系统异常.3例在1岁内因肺炎/惊厥死亡,存活者均存在严重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结论 WHS为4号染色体的结构畸变,4p16.3上的关键基因缺失,导致生长/精神发育迟缓、癫痫、特殊面容、多系统异常,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及核型分析在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遗传学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及核型分析在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中的临床检测效能和价值,分析NT增厚在染色体显微及亚显微水平上的遗传学发病原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62例早孕期(11~13+6周)孕妇,经超声检查提示胎儿NT厚度≥2.5 mm,经羊水穿刺获取标本,再行标准的"核型分析+CMA"检查,确定遗传学诊断,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①核型分析的检出率为16.13%(10/62),其中唐氏综合征5例,18三体综合征2例,1例嵌合体,另有2例结构畸变;CMA总检出率为24.19%(15/62),7例非整倍体与核型结果一致,8例为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②按照NT值分组,核型分析和CMA在2.5 mm≤NT<3.5 mm、3.5 mm≤NT<4.5 mm、NT≥4.5 mm组中检出率分别为13.33%(4/30)/20.00%(6/30)、22.73%(5/22)/22.73%(5/22)、10.00%(1/10)/40.00%(4/10).③受检样本中3例核型与CMA结果不符,1例核型为46,XN(28)/47,XN,+mar(14),CMA显示12p13.33p11.1区段发生2次重复,1例核型为46,XN,t(1:16)(q41:q23)pat,CMA正常,1例核型提示18号衍生染色体46,XN,der(18),CMA提示18p11.32p11.21区带存在14.9 Mb缺失,同时Yp11.31p11.2区域存在约8.2 Mb重复.在52例核型正常、NT增厚的胎儿中,CMA额外检出6例(11.54%)亚显微拷贝数变异(CNV),大小介于459 kb~2.03 Mb,涉及1q21.1q21.2、2q13、Xq28、11p15.4等区带.结论 胎儿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密切,且随NT值升高合并染色体病风险增大,CMA能检测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建议对NT增厚胎儿,应采用核型分析+CMA的标准遗传学诊断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