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表里关联分析比较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对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色度值及内在成分的定量分析,研究栀子炮制过程中外表色泽和成分的关联性与内在成分变化规律,为焦栀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色差仪测量3种不同炮制程度焦栀子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a*、b*、E*ab),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焦栀子中8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Pearson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色度和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个地区饮片厂因缺乏直观统一的标准,致使所生产的样品炮制程度差异较大.随着炮制的进行,焦栀子的表观颜色逐渐由红黄色转变为焦褐色.焦栀子的粉末色度值与内在成分之间高度相关.所测得的色度值参数和8个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与表观颜色变化最明显的a*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的成分异栀子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可以作为栀子炮制过程监控及质量控制的标志物.结论 通过建立焦栀子炮制过程中颜色与成分变化的对应关系,弥补了传统经验鉴别的主观模糊性,为焦栀子炮制程度的判别和标志成分含量的预测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银杏外种皮与垂序商陆叶提取物复配剂对小菜蛾及十字花科作物幼苗的生理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为探究银杏外种皮(Ginkgo biloba sarcotesta)与垂序商陆叶(Phytolacca americana leaf)提取物复配剂对小菜蛾及其主要危害对象十字花科植物幼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利用直接测量、显微解剖、分光光度法等多种方法测定了复配剂作用前后小菜蛾及十字花科代表性植物萝卜幼苗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复配剂处理下未被致死小菜蛾幼虫继续完成发育并化蛹结茧,但茧重及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配剂未致小菜蛾幼虫肠道出现明显形状、颜色、表观结构变化,但显著降低了幼虫体内神经传导、解毒、抗氧化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复配剂对萝卜幼苗的株高、鲜重、干重有一定抑制效应,并引发幼苗体内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叶片电导率增加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先降后升).结果提示,复配剂协同影响了小菜蛾幼虫体内神经、解毒、抗氧化多种生理机能,且复配剂毒性效应可持续小菜蛾整个生命阶段;其施用还诱发十字花科植物幼苗出现生长抑制及生理应激,因此在达到防治效果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复配剂的使用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生长方式及年限对防风品质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为研究不同生长方式及年限对防风品质的影响,通过色差仪量化防风样品粉末表观颜色,计算总色值(E?ab),采用HPLC同时测定样品中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和3'-O-当归酰亥茅酚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粉末色度值与5种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防风样品粉末总色值(E?ab)野生防风<多年生防风<一年生防风;野生防风的升麻素、亥茅酚苷和3'-O-当归酰亥茅酚含量显著高于多年生防风及一年生防风;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年生防风质量差异大,其品质虽不及野生防风,但接近野生防风,优于一年生防风;3'-O-当归酰亥茅酚含量、E?ab、b?、L?和升麻素含量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均>1,升麻素含量的VIP亦接近于1;升麻素苷、升麻素、亥茅酚苷和3'-O-当归酰亥茅酚含量与E?ab呈显著负相关,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与E?ab不存在线性相关.生长方式及年限对防风品质有影响,防风粉末色度值与5种成分能客观判定防风的品质,可考虑将3'-O-当归酰亥茅酚和升麻素作为防风生长过程控制的质量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基于表里关联的栀子饮片炮制过程中表观颜色变化与其内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焦栀子、栀子炭炮制过程中表观颜色与其主要成分环烯醚萜苷类和二萜色素类含量变化的相关性,为规范栀子饮片的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电子眼获取栀子炮制过程饮片的色度值,分析栀子不同炒制时间点饮片颜色的变化规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和总二萜色素的含量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法对多源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栀子炮制过程中L*(明度值),a*(红绿分量值),b*(黄蓝分量值)变化趋势与总环烯醚萜苷含量呈负相关,与总二萜色素含量呈正相关.焦栀子过程饮片L*和总二萜色素含量相关性最大;栀子炭过程饮片b*和总二萜色素含量相关性最大.结论:颜色和色素类成分可考虑作为栀子炮制过程中的控制和监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藻酸钠中糖醛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硫酸咔唑法测定海藻酸钠中的糖醛酸的含量,并对该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行校正.方法 糖醛酸与硫酸咔唑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反应液在524 nm处有最大吸收,朗博比尔定律计算得出海藻酸钠中所有糖醛酸的含量,利用圆二色光谱法测定得出甘露糖醛酸与古罗糖醛酸含量之比(M/G值),根据M/G值以及糖醛酸的表观吸收系数计算得出每一种糖醛酸的含量,即海藻酸钠中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的含量.结果 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艾杜糖醛酸、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5种糖醛酸的反应液在524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但吸收强度不同;通过朗博比尔定律计算得出5种糖醛酸的表征吸收系数分别为9 800 L/(mol·cm)、6 200 L/(mol·cm)、3 800 L/(mol·cm)、7 800 L/(mol·cm)和8 400 L/(mol·cm).结论 不同糖醛酸的吸收强度不同,海藻酸钠中含有2种不同的糖醛酸—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不同褐藻中,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的含量也不同,可以通过2种糖醛酸所占比值及表观吸收系数校正含量测定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神经型布鲁菌病性脊柱炎(BS)诊断作用,定量分析不同病程时期脊髓神经型BS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特点,评估脊髓神经纤维束损伤的不同形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有脊髓神经症状表现的BS患者作为病例组(n=39),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20.8±15.3)岁.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5.2±4.0)岁.按病程将病例组分为急性期(<3个月)、亚急性期(3~6个月)、慢性期(>6个月),分别为12、10、17例.采用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进行常规脊椎扫描和DTI扫描,后者应用Fiber Trak软件包测量ADC、FA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定量分析,同时重建脊髓神经型BS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形式.结果 病例组39例患者中,5例常规MRI表现为脊髓神经节段性增粗,T2加权成像(T2WI)高信号,短翻转时间恢复序列(STIR)高信号,而DTI扫描FA图显示彩码改变;34例患者常规MRI表现为脊髓受压,脊髓形态改变或马尾神经聚集、移位,而DTI扫描FA图显示脊髓或马尾神经形态改变,彩码未见改变.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例组患者ADC值高于对照组[(1.41±0.05)、(1.31±0.05)、(1.23±0.05)×10-3 mm2/s,P均<0.05],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4、0.68±0.08、0.76±0.05,P均<0.05).慢性期病例组患者ADC、FA值[(1.25±0.04)×10-3 mm2/s,0.72±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2、特异性为0.942、敏感性为0.930,准确性为0.924;FA值的AUC值为0.901、特异性为0.937、敏感性为0.928,准确性为0.943.脊髓神经型BS的DTI扫描基本改变形式:①彩码颜色改变;②缺失/断裂;③受压移位;④稀少.结论 DTI对脊髓神经型BS具有诊断作用,能够定量分析不同病程时期ADC、FA值变化特点,同时能够清晰显示脊髓神经纤维改变的形式,能为脊髓神经型BS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表里关联”的米炒党参炮制过程质量传递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米炒党参炮制过程样品粉末表观颜色与HPLC指纹图谱中重要成分变量关联性及其质量传递规律,为揭示党参米炒过程的炮制原理奠定基础.方法 以米炒党参的经验判断为依据,基于传统饮片的表观颜色变化,利用视觉分析仪分析米炒党参不同炮制时间点样品粉末表观颜色的变化,同时采用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评价米炒党参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米炒党参炮制过程样品进行表观颜色与HPLC指纹图谱中重要成分变量关联分析.结果 在米炒党参炮制过程中,样品粉末总色值(E*ab)呈下降趋势,表观颜色呈由淡黄棕色至深黄色变化的规律;10个化学成分峰动态变化明显,依次为峰7、9、10、2、3、1、20、15、6和4,其中峰4被指认为5-羟甲基糠醛;与总色值E*ab变化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的化学成分为峰1、3和4,呈显著性正相关的化学成分为峰2,呈一般正相关的化学成分为峰6和15.结论 峰1、2、3、4、6和15是米炒党参炮制过程中与表观颜色变化显著相关且含量变化明显的成分,可作为米炒党参炮制过程监控及质量控制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诊断胸壁血管瘤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2岁.发现左侧胸壁肿物24年,肿物呈一"鹌鹑蛋"大小并进行性增大,2年前增长速度加快,增至拳头大小,偶伴疼痛.体格检查:左胸壁肿物,大小约15.0 cm×8.0 cm×5.0 cm,皮肤颜色及皮温正常,活动度差,无压痛及其他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左侧胸壁皮下见一高回声,大小约18.0 cm×17.0 c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探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77,肿物有周围小动脉供血(图1).超声提示:左胸壁实性肿物,血管瘤?其他性质待定.胸部增强CT检查:左侧胸壁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影,大小约8.1 cm×9.1 cm,病灶通过肋间隙向胸廓内生长,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走行血管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腋窝可见增大淋巴结影,大小约1.0 cm × 0.6 cm.胸部增强MRI检查:左侧胸壁见一团块状肿物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边界欠清晰,大小约7.6 cm×9.8 cm,增强扫描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均呈混杂稍高信号,肿物局部穿行于肋间隙,相应肋骨被包裹,局部骨质吸收改变.患者后于全身麻醉下开胸行左侧胸壁巨大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胸壁巨大肿物,包膜完整,质硬,难以推动.切除部分胸大肌,逐一结扎肿物滋养动脉,见肿物突入胸腔,于第四肋下缘进入胸腔,沿肋骨边缘完整剥离并切除胸壁肿物及第四五肋间肌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左胸壁)肿物内见大量管腔大小不等的厚壁血管,血管之间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和脂肪组织,肿物边界不清,侵犯横纹肌(图2);符合血管瘤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焦栀子炮制过程中饮片色泽变化与美拉德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利用视觉分析仪测定焦栀子炮制过程样品的色度空间参数,分析焦栀子炮制过程颜色变化规律,并测定美拉德反应相关成分总还原糖、总氨基酸、5-HMF(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变化情况,利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焦栀子炮制过程样品颜色客观化表达与焦栀子传统主观颜色判断基本相符;焦栀子炮制过程中总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5-HMF含量呈上升趋势,符合美拉德反应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焦栀子炮制过程样品色度空间参数L*(明度值)、a*(红绿色值)、b*(黄蓝色值)、E*ab(总色值)与总还原糖、总氨基酸、5-HMF含量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L*,a*,b*,E*ab与总还原糖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5-HMF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相关性较大.该研究通过建立焦栀子炮制过程颜色变化与美拉德反应物的对应关系,不仅可以为焦栀子主观颜色的客观数字化分析提供依据,也可为从新的角度阐释焦栀子炮制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表里量化关联的酒当归有效成分与表观颜色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酒当归粉末表观颜色与其有效成分阿魏酸、多糖、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色度仪对酒当归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当归多糖进行定量,热浸法测定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采用多元相关分析与熵权法结合评价酒当归饮片质量.结果 不同颜色酒当归饮片质量均符合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但饮片内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酒当归样品阿魏酸含量与a*(颜色红绿方向)、b*(颜色黄蓝方向)呈正相关(P<0.01),醇浸出物含量与L*(明度)、E*ab(总色值)呈负相关(P<0.01),水浸出物含量与L*呈负相关(P<0.05),多糖含量与L*呈正相关(P<0.05).熵权法分析结果与色差测量结果一致.结论 基于色差原理分析酒当归饮片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同时结合熵权法评价酒当归饮片质量,可为酒当归颜色的量化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