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乌梅丸组方配伍原理及功效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肝德在散,虚则四肢厥逆,实则胁满腹痛,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脾德在缓,虚则倦怠乏力,实则腹满吐利,以甘补之、以辛泻之、以苦燥之。故乌梅丸作用定位于肝脾,兼顾心肺,功效以泻肝泻脾为主、补泻兼施,用于肝木脾土之虚实夹杂证,以胸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筋脉拘挛等肝木或脾土病证特点及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临床常用于蛔厥、腹泻、阳痿、抑郁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兼顾心肺,也可用于咳嗽、焦虑等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邵念方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涉及中药238味,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酒萸肉、山药,第2组为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第3组为益智仁、川芎、炙甘草;第4组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针对老年期肾虚髓亏证痴呆,邵老重视扶正,治疗以补虚为中心,兼顾利水、清热、解毒、化瘀、开窍之法。研究新发现的四组新处方,可为今后辨证加减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中挥发性成分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在饮片、基准样品、提取液、浓缩液、浸膏粉及颗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探究其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采用GC-MS技术对当归补血汤基准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指认,判定其成分归属,借助NIST 20s.lib数据库及对照品比对筛选出共有成分,建立共有成分的GC-MS含量测定方法,探究其在饮片-基准样品、饮片-提取液、提取液-浓缩液、浓缩液-浸膏粉、浸膏粉-颗粒中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当归补血汤基准样品中共检出10个响应较好的成分,其中2个来自黄芪,8个来自酒当归,筛选出苯甲酸、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H4个共有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此4个成分从饮片到颗粒得到有效传递,且苯甲酸、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和洋川芎内酯H在颗粒的转移率与基准样品较接近,而藁本内酯在浓缩和喷干工艺中损失较多,导致转移率相差较大.结论 从饮片到颗粒的传递过程中,不同挥发性成分的传递规律不一致,有必要优选合适生产工艺保留挥发性成分,并选择合理评价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通过对女童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儿临床实际诊疗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女童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儿的病历数据,分为止血期和调理期2个阶段,总结归纳其辨治规律.结果:纳入止血期663例患儿,1 020例病历;调理期796例患儿,2 047例病历.止血期涉及中药169味,排名前5位为侧柏炭、牡丹皮、小蓟、麸炒椿皮和白芍,性味以寒、苦药为最多,归经以肝经为最多,功效以止血、补虚类药物为最多;调理期涉及中药232味,排名前5位为当归、酒女贞子、炙淫羊藿、黄芪和生地黄,性味以温、甘药最多,归经以肝、肾经为最多,功效以补虚类为最多.聚类分析分别获得4类和5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肾阴亏虚、血热内扰为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常见证型,治则先以止血为主,待崩漏缓解后,重在调补脾肾以复旧,组方注重止血、补虚、收涩和清热等药物的配伍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周继红治疗肺结节术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探讨周继红主任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结节术后患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342例肺结节术后治疗处方,构建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4.0对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结果:共纳入方剂372首,涉及中药194味,使用频次在150次以上(使用频率≥40%)的药物共有11味,具体为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当归、黄芪、桔梗、法半夏、陈皮、麦冬、白芍、生地黄.在高频药物中归脾胃经的药物数量最多,达22味(73.3%);其次为归肺与大肠经的药物,有18味(60.0%);归肾经的药物最少,只有4味(13.3%).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10%,置信度≥85%,最大前项数1)得到关联规则71条,炙甘草与茯苓、麸炒白术与黄芪、茯苓与法半夏、炙甘草与当归等组合均为治疗肺结节术后常用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7个组合,第1组以理气化痰类药物为主,包括竹茹、麸炒枳实、大枣等;第2组以活血祛瘀类药物为主,包括酒川芎、燀桃仁;第3组仅有1味炙甘草,以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主要功效;第4组仅有1味茯神,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第5组以益气固表类药物为主,包括麸炒白术、黄芪、防风;第6组以健脾养胃、清热散结、健脾利湿类药物为主,包括炒鸡内金、炒麦芽、太子参等;第7组以滋养肺肾、止咳化痰类药物为主,包括百合、玄参、浙贝母等.结论:治疗肺结节术后患者以滋肾补肺、益气固表、行气化痰、活血补血为基本原则,从脾胃论治肺系疾病是其用药特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消瘀膏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讨消瘀膏(由酒大黄、蒲公英、金银花、赤芍、姜黄、醋香附、栀子、白芷、当归、薄荷、羌活等组成)局部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选取阴陵泉、尺泽、曲池及损伤部位周围的阿是穴等穴位进行点穴治疗)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凝胶外敷治疗,治疗组给予消瘀膏局部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的各项主症评分(肿胀程度、活动受限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和总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64/68),对照组为91.18%(62/68),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总体疗效(秩和检验)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活动受限程度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药物接触范围出现皮肤潮红、瘙痒,但停药后消失.[结论]消瘀膏局部外敷配合水穴消肿手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在消肿、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方面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酒制当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酒制法是中药当归最常见的炮制方法之一,现综述酒制当归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控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旨在为酒制当归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道家医方渊源及临证用药配伍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挖掘道家医方渊源、分类、功效主治、用药特点,为辨治疑难疾病提供借鉴.方法 统计宋代《云笈七签》、明代《正统道藏》、清代《道藏輯要》、民国《道藏精华》、现代《道家医方》收载的 715 首道家医方,对方剂出处渊源、八卦分类、方药剂型、功能主治、药物类别、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方剂来源于《肘后备急方》《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清宫秘方大全》等 57 部医籍,晋、唐、明、清代收载较多,分为补益剂、清热剂、理血剂等 17 类,剂型为汤、散、丸等 15 种;方剂命名除常用的"主药+剂型"等形式外,经常采用"古代神仙名+剂型""太极八卦+剂型""道教名山+剂型""四方神名+剂型"等 10 种形式;方剂组成药味数在 20 味以内的占比 95.32%,药味数在 10 味以内的占比 67.85%,最多 30 味,最少单味;送服物主要为酒、姜汤、醋汤、盐汤等 24 种;涉及 475味药,包括植物药 366 味、动物药 56 味、矿物药 35 味等;使用频次前十的药味依次为茯苓、甘草、生地、人参、当归、熟地、牛膝、肉苁蓉、菟丝子、肉桂;主要治疗传染瘟疫、中风胸痹、遗精阳痿等证.结论 道家医方来源广泛,剂型丰富,种类繁多,在辨治疑难杂症、养生延年等方面具有颇具特色,值得挖掘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考察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生品组(山萸肉+当归)、炮制品组(酒萸肉+酒当归)、酒当归组(酒当归+山萸肉)、酒萸肉组(酒萸肉+当归)样品进行定性鉴别,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差异成分,HPLC法测定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没食子酸、阿魏酸、马钱苷酸、绿原酸、藁本内酯、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 97 种成分,包括有机酸、环烯醚萜、苯肽、皂苷、核苷、氨基酸,生品组、炮制品组、酒当归组、酒萸肉组中分别鉴定出 90、88、89、86 种成分.与生品组和酒当归组比较,酒萸肉组和炮制品组中有机酸总含量升高,环烯醚萜苷总含量接近;酒萸肉组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结论 酒萸肉的加入可增加加味拱辰浓缩丸组方配伍合理性,酒当归的加入也具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