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自噬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自噬的调控作用,阐明益气活血法对失神经肌萎缩的保护机制.方法:制备神经夹伤大鼠模型,实验分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LY294002,每组8只;各组大鼠每日灌胃给药,第18天取胫前肌计算湿重比并进行形态学观察,Western-blot检测胫前肌PI3K/PKB/m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蛋白.结果:模型组大鼠胫前肌湿重比显著降低(P<0.05),而补阳还五汤组和弥可保组胫前肌湿重比显著提高(P<0.05),补阳还五汤+LY294002组胫前肌湿重比下降.形态学观察发现:模型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形态不规则,肌纤维结构紊乱,结缔组织增生较多,肌纤维明显萎缩变性.补阳还五汤组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减少(P<0.05),形态较规则.补阳还五汤+LY294002组肌萎缩加重,胶原纤维明显增多.补阳还五汤组、弥可保组p-PI3K、p-PKB、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Atg5,Becline-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补阳还五汤+LY294002组p-PI3K、p-PKB、mTOR蛋白表达降低而Atg5,Becline-1蛋白表达升高.结论: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可通过PI3K/PKB/mTOR通路抑制自噬-溶酶体系统过度激活,发挥失神经肌萎缩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分类体系及其与实验室检查和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细胞形态异质性.将该分类体系用于40例APL患者的形态学分析,并将分类结果与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征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结果:FLT3-ITD突变阳性的APL病例组中,核形规则、粗颗粒且不见Auer小体(1类)的细胞显著少于FLT3突变阴性病例组(P<0.05).核形规则组相比于核形不规则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长(P<0.05);细颗粒组相比于粗颗粒组APTT明显较长(P<0.01)、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相对更低(P<0.05);Auer小体阴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uer小体增多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形态学分类体系可以客观表征不同类型的APL白血病细胞,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PL白血病细胞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异质性和进一步用于精确分析APL的形态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江苏省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室间质评结果问题分析及改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江苏省病理质控中心提供经规范化组织处理的CD30质控片,制定双盲评价规则,邀请多名病理专家(≥3名)对参评的江苏省内150家单位的CD3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进行评估,确认CD30临床检测能力是否合格。对不合格的方案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最终CD30染色不合格率为6%(9/148),染色不良率达31%(46/148);不同克隆号及不同平台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各平台的原配方案和自建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原配方案的合格率为100%。室间质评活动对CD30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案的优化(包括一抗克隆、抗原修复和检测体系选择等)是非常必要的,CD30检测不推荐跨平台使用,各平台间的差异与未采用原配方案或采用自建方案时没有进行性能验证有关。采用扁桃体组织作为对照,可以帮助参评实验室发现CD30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完善检测流程,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研究 确保生物创新药的安全使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断被揭示,以及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创新药获批上市。近年来生物创新药临床应用大大增加,但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步增多,因此构建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监管标准与体系的意义重大且临床需求迫切。当前阻碍生物创新药临床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一是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机制不清,缺少预测相关不良反应的特异性检测指标;二是体内药物"暴露量-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三者间关系研究程度不足,难以支撑安全用药"量与毒"规则的建立;三是缺乏符合中国人生理和病理特点的临床研究证据,新药临床研究理想化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真实世界安全用药。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的监管意识,加快该类药物临床监测研究进程,揭示出更多临床安全用药的科学证据,助力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监管标准与体系的构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定量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室内质控体系的完善及多中心推广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完善的BCR-ABL(P210)监测室内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长期稳定性和室间可比性,并在3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病研究室(H1)利用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质控物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完善质控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赴其他3家医院(H2~H4)现场进行测定前质量控制检查,同时邮寄给各家医院25套质控物进行检测;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方法,对各家医院的标准曲线斜率、截距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的质量判断,作出质控评价。结果:①成功建立并完善了测定前质控检查、测定中质控统计判断、测定后质控评价的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监测的室内质控体系。②4家医院标准曲线的斜率、截距均在控。③多中心质控物判断结果:H1医院中、低浓度质控物各出现1次"1 2s"警告,判断为在控;H2医院3种浓度质控物各出现1次"1 2s"警告,判断为"2 2s"失控;H3医院高浓度质控物违反1次"1 3s"规则,低浓度质控物出现1次"1 2s"警告,判断为"1 3s"失控;H4医院各质控物均在控。④质控评价及纠正:2家医院在控,另2家医院各出现1次失控,查找原因进行纠正后未再出现失控。⑤多中心质控物原始数值比较:4家医院之间高浓度质控物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低浓度质控物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多中心质控物国际标准值(IS值)比较:H2、H3医院的IS数值显著高于H1医院,H2医院显著高于H3医院。 结论:建立了一套完善稳定的BCR-ABL(P210)转录本室内质控体系,有效地保证临床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室间可比性,并成功完成了多中心的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公立医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运行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是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及办事制度,不断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的规则,是落实医院党委对公立医院领导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搭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并基于此建立公立医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运行体系,将议题确定、会议召开、决议执行、监督检查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实现决策程序的可控制、可反馈与可追溯,既确保决策过程科学、规范,又依据公立医院运行特点确保决策效率,帮助医院管理者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动态管理,并能够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措施,可为其他公立医院党委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23例MPNS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1~79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MPNST患者14例,散发性MPNST患者9例。发生于四肢7例、躯干4例、颈肩部3例、胸腔3例、脊柱旁2例、腹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条束状增生、紧密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17例(17/23,73.9%)肿瘤边缘可见神经纤维瘤样区域。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交替镶嵌分布,形成大理石样外观。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形不规则,呈卵圆形或锥形、子弹头样或细长波浪样,7例肿瘤细胞明显多形性,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活跃(≥3个/10 HPF),常可见地图样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100蛋白(14/23,60.9%)、SOX10(11/23,47.8%);CD34纤维网格缺失(14/17),H3K27me3表达缺失(19/23,82.6%),1例出现SDHA及SDHB表达缺失。5例行二代测序患者中均发生NF1基因胚系或体系功能缺失性变异;4例有SUZ12基因体系突变,其中2例伴有TP53突变;1例伴有SDHA基因胚系突变及FAT1、BRAF、KRAS基因体系突变。随访1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4例死亡,且均有NF-1病史。结论:MPNST的形态学谱系广泛,基因改变复杂,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H3K27me3完全缺失是诊断MPNST的重要免疫标记,CD34纤维网格不完整常提示神经纤维瘤恶性转化,NF1基因功能缺失性变异及PRC2基因复合物功能失活是较常见的分子诊断辅助依据,可能还伴有其他基因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卫生中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指南及对中国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渗透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领域,为患者带来高效优质的健康服务的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伦理和社会治理问题。为规避和消解医学人工智能发展中可以预见的伦理风险和治理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1年6月28日首次发布《医疗卫生中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指南,旨在对临床实践中部署人工智能提供伦理指导框架。当前医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尚存缺陷,本文以“健康中国2030”和WHO指南为战略思想,提出塑造医学人工智能伦理共识,建立人类主体和责任权属规则,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人类决策和道德主体地位,兼顾跨学科人才伦理素养的培养等中国启示以期推进医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护理计划模块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精准护理、数据共享的理念,设计与研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护理计划模块,为开发更加智慧化、系统化的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参考。方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参考国际护理术语分类体系构建循证知识库;结合临床需求设计护理计划模块,从护理问题、目标、措施及活动的生成、排序和停止三方面制订模块逻辑推理规则,最终形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护理计划模块。结果: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护理计划模块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阳性评估项及权重值、护理问题、目标、措施及活动等内容;该模块能够依据患者个体特征指标(阳性评估项)自动推导出护理计划,并根据产生时间、权重值、关联度对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和活动进行排序,且能自动判别护理问题、目标、措施和活动停止的时机,实现了智能决策。结论:本系统护理计划模块界面清晰,逻辑推理规则严谨,突破了长期以来临床情境下依据个人专业知识及经验进行护理决策的瓶颈,能够保证护理方案的同质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ICD编码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提高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编码的准确性,对该类疾病管理、病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规范化依据,提升防治水平。方法:结合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命名方法及疾病特点,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规则,对此类疾病进行编码。结果: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体系是电离辐射造成的各类疾病的总和,区别于普通的临床症候群,对此类疾病的编码必须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特点来进行。结论:对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编码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此类疾病的编码进行规范并使其标准化,对我国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