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利用RNA指导核酸内切酶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靶向精准、周期短、基因敲除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物种的基因编辑及疾病基因治疗中。目前,采用该技术已构建了多种眼科疾病动物模型,如角膜营养不良模型( UBIAD1、 TGF- β R124C基因突变)、青光眼模型( MYOC Y435H、 OPTN E50K和 PMEL基因突变)、白内障模型( GJA8、 KPNA4、 c- Maf、 AQP5和 PIKFYVE基因突变)、Leber先天性黑矇动物模型( KCNJ13和 LCA5基因突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 RB1/ RBL基因突变)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 HKDC1、 C8ORF37、 CERKL、 PRCD、 ASRGL1、 LRAT和 PDE6B基因突变)等。还有研究者采用该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证实了 MFRP、 CPAMD8、 Pax6和 FREM基因在动物眼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萝卜硫素通过miR-520a-3p/EGFR信号通路诱导人肾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FP)对人肾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ACHN、UOK146、786-0和GRC-1)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应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520a-3p与EGFR的关系,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其相互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520a-3p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FP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CHN细胞增殖(均 P<0.05),SFP处理细胞36 h后,SFP组细胞凋亡率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升高(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SFP组的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增高,而Pro-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则降低( P<0.05)。20、40、80 μg/mL SFP处理ACHN细胞36 h后,miR-520a-3p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转染WT-EGFR质粒组中miR-520a-3p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 P<0.05),而MUT-EGFR质粒组中miR-520a-3p荧光素酶活性无变化( P>0.05)。转染miR-520a-3p mimics质粒能明显诱导miR-520a-3p基因表达( P<0.05),而抑制EGFR mRNA和蛋白表达( P<0.05)。80 μg/mL SFP处理ACHN细胞36 h后,EGF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均 P<0.05)。与SFP组比较,SFP+miR-520a-3p inhibitor组的miR-520a-3p表达、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而EGFR表达、细胞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FP通过上调miR-520a-3p水平降低EGFR表达,进而抑制肾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miR-520a-3p/EGFR信号通路可能是肾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与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对单眼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和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IVC)单眼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分别于保定市儿童医院眼科和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T2期RB患儿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均为单眼。根据接受的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IAC方案组和IVC方案组,分别为26、14只眼。肿瘤侵犯视神经、脉络膜、巩膜、前房和虹膜时,行眼球摘除手术。观察分析保眼率、肿瘤眼外转移率、实体肿瘤控制率、与治疗相关并发症以及眼球摘除后病理高危因素。组间保眼率、实体肿瘤控制率比较行 χ2检验。 结果:IAC方案组、IVC方案组患儿保眼率分别为88.5% (23/26)、50.0% (7/14);实体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4.6% (22/26)、42.9% (6/14 )。两组患儿保眼率、实体肿瘤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18、7.56, P<0.05)。与IVC方案组比较,IAC方案组患儿全身并发症更少,眼部和眼周并发症较轻。IAC方案组26例、IVC方案组14例中,最终行眼球摘除分别为3、7例。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存在病理高危因素者分别为2、3例。随访期间,IAC方案组2例均发生肿瘤眼外转移;IVC方案组3例均未出现肿瘤眼外转移。 结论:与IVC比较,IAC对单眼cT2期RB具有肿瘤控制率高、保眼率高、并发症少且轻的优势,但仍存在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规范化治疗,提升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水平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已经到了挽救生命的同时挽救视力(life-saving and vision-saving care)的阶段。既要提高RB患儿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要保留眼球,提高生活质量。诊断不及时,不恰当的治疗,都会引起RB复发、向眼外蔓延和转移,保眼率降低,生存机会减少。随着对RB治疗的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不断出现,如何正确选择、评价这些治疗方式,对RB患儿采取最安全有效的规范化治疗,达到远期治愈的效果,是临床医生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眼动脉介入化学疗法与全身静脉-眼动脉联合化学疗法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静脉化学疗法(IVC)联合眼动脉灌注化学疗法(IAC)与单纯IAC治疗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眼内期RB患儿300例352眼进行随访。按照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2个组,其中IAC组140例160眼,接受IAC联合局部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IVC+IAC组160例192眼,接受IVC联合IAC治疗。对2个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保眼率)、生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随访2~60个月,随访期内IAC组和IVC+IAC组保眼率分别为85.62%(137/160)和81.21%(154/1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AC组患儿RB复发率为18.75%(30/160),转移率为8.57%(12/140),分别高于IVC+IAC组的10.94%(21/192)和3.13%(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9, P=0.038; χ2=4.143, P=0.042)。2个组患儿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66, P=0.184);随访截止时,IVC+IAC组患儿总生存率为95.00%(152/160),高于IAC组的88.57%(124/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3, P=0.041)。Kaplan-Meier分析显示,IVC+IAC组患儿总体无复发、无转移及总生存率均优于IAC组(均 P<0.05)。IAC组患儿眼睑水肿和/或下垂、眼底出血、眼球内陷及白内障发生率与IVC+IA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IAC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2.14%(45/140),低于IVC+IAC组的43.75%(7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55, P=0.039)。 结论:与单纯IAC治疗比较,IVC联合IAC疗法能够降低RB患儿的转移率和复发率,提高患儿生存率,但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RDM2和c-Myc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互作用锌指蛋白1(PRDM2)和c-Myc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垂体腺瘤标本来自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3例正常垂体组织标本来自遗体自愿捐献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和正常垂体组织中PRDM2和c-Myc蛋白的水平。探讨肿瘤组织中PRDM2与c-Myc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PRDM2和c-Myc蛋白与肿瘤侵袭能力、肿瘤体积的关系。体外培养大鼠垂体腺瘤GH3细胞株,设立对照组(空白细胞)、空载体组(转染空载体)和PRDM2组(转染PRDM2质粒)。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检测PRDM2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PRDM2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PRDM2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RDM2对GH3细胞c-Myc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根据70例肿瘤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中位数(PRDM2:40分,c-Myc:170分)分组,PRDM2低评分组(<40分)较PRDM2高评分组(≥40分)有更高的侵袭机会(19/35对比9/35, P=0.015)和更大的肿瘤体积[(17.8±4.5)cm 3对比(5.2±0.9)cm 3, P<0.01]。c-Myc高评分组(≥170分)较c-Myc低评分组(<170分)有更高的侵袭机会(20/35对比8/35, P=0.003)和更大的肿瘤体积[(15.5±3.5)cm 3对比(6.6±2.0)cm 3, P=0.027]。70例肿瘤标本中的PRDM2与c-Myc水平呈负相关( r=-0.407, P=0.004)。GH3细胞转染24、48、72 h后,PRDM2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对照组的(82.2±6.3)%、(68.5±5.2)%、(54.7±3.6)%(均 P<0.05);而空载体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转染24 h后,PRDM2组膜联蛋白V(Annexin Ⅴ)染色阳性细胞和碘化丙啶(PI)染色阳性细胞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4.66±3.72)%和(6.21±2.17)%,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5±1.03)%和(1.34±0.48)%,均 P<0.05];而空载体组Annexin Ⅴ阳性细胞和PI阳性细胞所占比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PRDM2组透膜细胞数量为(145±37)个,低于对照组[(415±76)个]( 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转染PRDM2质粒72 h后,PRDM2组的c-Myc水平为对照组的(0.32±0.12)倍( P<0.01)。 结论:PRDM2和c-Myc均参与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生、发展;在GH3细胞中PRDM2可抑制c-Myc的表达,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中心15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综合治疗回顾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157例20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81例;单眼111例,双眼46例。诊断月龄中位数20.1个月。均为初次接受治疗者。肿瘤局限于眼内者依据国际眼内RB分期标准分为A~E期以及眼外期、远处转移期。中位随访时间37.4个月。记录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及眼部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7例203只眼中,眼内期137例180只眼,其中A~ E期分别为6、14、10、98、52只眼;眼外期12例12只眼;远处转移期8例11只眼。全身转移死亡8例;生存149例(94.9%,149/157)。眼球摘除48只眼,其中初始治疗眼球摘除34只眼,经保眼治疗后眼球摘除14只眼;未行眼球摘除155只眼(76.4%,155/203)。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 (155/169)。双眼患者取分期更严重眼进行统计分析,初始保眼治疗120例120只眼,其中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IVC)、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分别为36、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分别为7 (19.4%,7/36)、7 (8.3%,7/84)只眼;接受二次治疗分别为33 (91.7%,33/36)、33 (39.3%,33/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37, P = 0.154);接受二次治疗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937, P<0.001)。初始治疗后瘤体消退并稳定54只眼(45.0%,54/120);因治疗反应差、肿瘤复发等原因接受二次治疗66只眼(55.0%,66/120)。行二次治疗的66只眼中,眼球摘除、IAC、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IVitC)、IAC联合IVitC、单纯局部治疗分别为6、18、12、13、17只眼;IAC、IVitC、IAC联合IVitC治疗眼中眼球摘除分别为5 (27.8%,5/18)、1 (9.3%,1/12)、2 (15.4%,2/13)只眼,三者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1, P=0.368)。末次随访有视力记录者148只眼(72.9%,148/203)。其中,无光感、光感~数指、20/400、≥20/200者分别为41、53、16、38只眼。203只眼中,行IAC治疗121只眼,治疗后出现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严重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分别为2、4、1只眼;行IVitC治疗60只眼,治疗后出现玻璃体积血、黄斑出血性坏死各1只眼。 结论:本组RB患儿经综合治疗后总体生存率为94.9%;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RB综合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盘遮蔽与视神经侵犯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球摘除术前眼底照相检查中视盘遮蔽与眼球摘除术后视神经侵犯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眼科诊断为RB且分期为D期或E期并进行眼球摘除术的77例(77只眼)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眼球摘除术前首次诊断及随后每3周1次复查时全身麻醉下使用RetCam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图像,记录视盘遮蔽(眼底像中视盘结构完全不可见)情况。眼球摘除术后以组织病理学诊断是否出现肿瘤侵犯筛板前视神经、肿瘤侵犯筛板后视神经和视神经断端存在肿瘤组织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视盘遮蔽患者与视盘可见患者间肿瘤组织视神经侵犯程度及高危病理因素。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7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首次诊断RB年龄为(27.1±22.1)个月。首次诊断RB时77只患眼中62只眼(80.5%)存在视盘遮蔽。29只眼(37.7%)为首次诊断后即进行眼球摘除术;48只眼(62.3%)为首次诊断后先行保眼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77只眼行眼球摘除术前末次眼底照相时,16只眼(20.8%)视盘可见,61只眼(79.2%)存在视盘遮蔽;14只眼(18.2%)分期为D期,63只眼(81.8%)分期为E期。眼球摘除术后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末次眼底照相视盘可见的16只患眼中肿瘤侵犯筛板前视神经、肿瘤侵犯筛板后视神经和视神经断端存在肿瘤组织分别有7、2、0只眼,61只视盘遮蔽患眼中分别有26、9、4只眼,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35,1.000,0.296)。48只眼保眼治疗期间,40只眼视盘遮蔽情况无变化或由遮蔽变为可见,其中10只眼术后眼球组织具有高危病理因素;8只眼视盘由可见变为遮蔽,其中1只眼术后眼球组织具有高危病理因素,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9)。 结论:晚期RB患者眼底照相中视盘遮蔽情况与组织病理学结果中肿瘤侵犯视神经程度无明确相关关系。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81-68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至2017年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死亡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09年至2017年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眼内期RB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单眼5例,双眼9例。患儿年龄(17.2±15.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参照眼内期RB国际分期标准对RB进行分期。23只眼中,B期1只眼,C期2只眼,D期12只眼,E期8只眼。患儿接受的治疗手段包括全身化学药物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方案(VEC方案)治疗、眼球摘除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回顾分析患儿基本情况、就诊年龄、诊断时间、就诊原因、病理诊断、治疗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4例患儿中,首发症状表现为白瞳症12例;眼红1例;斜视1例。行全身VEC方案治疗1~6个疗程;眼球摘除手术5例,其中3例获取到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3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例中,累及巩膜和视神经、视神经、视盘各1例。肿瘤转移和(或)颅内病灶死亡7例(50.0%,7/14),患儿中位生存期19个月。因治疗相关死亡4例(28.6,4/14),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死亡3例,眼球摘除手术后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儿中位生存期3.5个月。早期放弃治疗死亡3例(21.4%,3/14);患儿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颅内转移是眼内期RB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筛查发现无症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筛查发现的无症状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确诊的无症状RB患儿8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确诊年龄2 d~20个月,中位数确诊年龄6个月;单眼5例,双眼3例。国际眼内RB分期,A期、B期、C期分别为4、3、4只眼。有RB家族史1例。行Rb1基因检测4例。8例患儿的16名父母及3名兄弟姐妹均行常规眼部检查及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全身静脉化学药物治疗(IVC)采用卡铂、长春新碱和依托泊苷联合方案;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采用马法兰和卡铂;眼局部治疗包括冷冻和经瞳孔温热疗法(TTT )。平均随访时间47.25个月。结果:8例患儿均无任何眼部症状。行IVC 5~6次者6例,IAC 3次者1例,仅眼局部治疗者1例。11只眼中,行眼局部冷冻治疗9只眼,TTT治疗8只眼。随访中发现新瘤体2例,发现新瘤体时间为化疗结束后平均6.3个月。末次随访时,瘤体消退11只眼,稳定11只眼;无眼球摘除者,保眼率100% (8/8 )。最佳矫正视力0.1、1.0者分别为3、5只眼;未查及者3只眼。行Rb1基因检测的4例患儿中,未检测到明确致病变异3例,检测到Rb1基因1c.35_69del(p.T12fs)杂合突变1例。16名父母中,双眼眼球痨1名,为双眼RB患儿的母亲。3名兄弟姐妹中,双眼RB 1例,为双眼RB患儿的哥哥。结论:眼部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RB,经IVC、IAC等全身或局部化学药物治疗及冷冻、TTT等眼局部治疗后保眼率高,长期视力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