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深度循证医学理念构建新一代循证决策生态系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传统循证医学在医疗实践和卫生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不断暴露出证据生成效率低、覆盖范围窄、整合策略不完善等不足,难以及时服务临床诊疗及监管决策,因此亟须根据前沿技术的发展,对循证医学理念进行深入拓展和完善。2023年提出的深度循证医学倡导运用最新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全面扩大证据的广度、深度和可整合性,提高证据生产和整合效率。基于深度循证医学理念建立新一代循证决策生态系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可推动循证医学证据检索、生产、整合、传播、转化和应用等各环节的发展,深入挖掘影像学、多组学和真实世界数据,增大真实世界证据的利用潜力,建立动态文献管理平台和决策辅助工具,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证据流动。借助此系统有助于获取以个体为中心的临床综合证据进行精准决策,并在人才培养、循证教学改革、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最终推动同一健康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妊娠期牙周病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牙周致病菌增多和共生菌减少导致的口腔微生态失衡是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病的病因,也是众多系统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学研究发现,妊娠期的牙周炎是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死产、早产、低体重儿等的危险因素。虽然口腔微生态失衡和牙周病原菌被认为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但其中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如何通过改善妊娠期口腔微生态环境预防不良妊娠结局一直是牙周医学的研究目标。为制订干预措施,了解孕期口腔微生物组的变化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分别从妊娠期口腔微生态变化,妊娠期牙周病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相关机制,胎盘微生态与阴道及口腔微生态的关联证据,妊娠期开展口腔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归纳新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有效防治妊娠期牙周病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发布后的推广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可为我国青光眼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建议。眼科界应对《指南》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拓展其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以期充分发挥《指南》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还应注重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和后效评价,在临床工作中检验《指南》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推动青光眼循证实践;同时应不断积累和反馈证据,以促进《指南》更新和完善,从而构建良好的证据生态系统,以期不断有效助力我国青光眼临床诊疗水平提高。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61-16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性泌尿道微生态与下尿路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从泌尿道微生物群被发现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群可能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一些对女性泌尿道微生态的研究可能会加深对泌尿道健康和疾病的理解。本文主要阐述了女性泌尿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下尿路疾病产生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感染性、炎症性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益生菌可通过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机制改善患者症状,发挥临床疗效。因此,近年来益生菌制剂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是国内临床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其包含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3种菌株,可联合不同菌种的特性和益生功效发挥平衡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和修复肠道屏障等作用。该制剂已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缺乏临床指导与规范。鉴于国内尚无该制剂相关专家共识,现基于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在成人和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相关问题的共识,以期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戒毒人员便秘处方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海洛因、鸦片等毒品和美沙酮等脱毒药物属于阿片类,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阻止排便反射的下传和肠道平滑肌的运动,使肠管蠕动不协调而导致便秘,加之吸毒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良精神因素,且生活习惯不规律,蔬菜、水果类补充不足等促使便秘发生。因此,吸毒者便秘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很多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存在严重的戒断反应和心理依赖,同时,他们还要承受便秘带来的痛苦。为此,必须对戒毒人员的便秘进行综合治疗。国内相关专家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经多次研讨后,就戒毒人员便秘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并针对戒毒人员的便秘提出治疗建议,包括非药物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精神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如促胃肠动力药、各类泻剂、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等,以规范戒毒人员便秘的诊治,供戒毒相关管理人员、医师等在戒毒工作中参考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学组主办的第六次全国 H. 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于2021年12月17日在江西南昌召开。我国消化病学和 H. pylori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出席了会议,并分组起草了相关陈述。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2011版》评估陈述的证据等级,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的指导原则对陈述的推荐强度进行分级,并使用德尔菲法达成相关陈述的共识。构建的陈述通过多轮讨论修改后,由参会专家对陈述条款进行最终表决。本共识共30条陈述,分为四部分:① H. pylori感染的诊断;② H. pylori感染的根除指征;③ H. pylori感染与胃癌;④ H. pylori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临床常用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例,探索微生态制剂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和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合理用药。方法:基于系统检索文献获得的研究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卫生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评价。结果:有效性方面,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继发腹泻,便秘,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显著疗效;且可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性方面,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常为轻中度、一过性的症状。经济性方面,相对于单用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秦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743.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相对日治疗费用低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与地衣芽孢杆菌制剂联用(1.87~2.80元比2.08~5.78元)。创新性方面,该药有多项专利,并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适宜性方面,该药的使用适宜性和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整体良好,在剂型、体系适应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改善。可及性方面,该药的价格水平稳定,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可负担且可及。结论:从现有证据而言,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有效性得到支持,安全性良好,可及性良好,适宜性可进一步优化,创新性良好,但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经济性、创新性等方面需要更深入和更针对性的研究,在药品适宜性方面也有优化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微生物群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些年来,人体的共生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特别是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与人类相关微生物群的研究。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一方面,正常条件下,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宿主免疫平衡,促进营养物质代谢和维持肠道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除影响肠道健康外,还影响肠外多种组织、器官。随着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肠-脑轴"概念出现后,研究者提出肠道微生物群与眼之间可能同样有"肠-眼轴"的存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眼科疾病,包括角膜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病,以及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肠-眼轴的存在提供证据,并为未来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