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旨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舌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护理,均干预至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功能康复程度(吞咽功能、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及情绪状态.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FACT-H&N)、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评分(CMS)及焦虑抑郁评分(HADS)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方案能帮助舌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轻负性情绪,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语音训练对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的青年舌癌患者语音清晰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语音训练对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的青年舌癌患者语音清晰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的青年舌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二日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舌功能训练、异常语音矫正、网络平台辅助家庭训练和CSL生物反馈辅助训练。舌功能训练和异常语音矫正在住院期间完成,每日训练1次,每次共0~40 min,连续训练1周后出院;网络平台辅助家庭训练和CSL生物反馈辅助训练均待患者出院后在家中完成,每日训练1次,每次各20~30 min。于语音训练前和语音训练1周后采集50例患者的时域波形图、语音频谱图和能量瀑布图,并于粒子植入术前、语音训练前和出院1、2、4、6个月后对50例患者进行语音清晰度(PI)评估。 结果:与语音训练前比较,患者语音训练1周后时域波形图中的异常波形消失,语音频谱图中的擦音乱纹区域明显改善,能量瀑布图特征中能量分布均匀,呈现正常语音规则起伏趋势。50例患者行 125Ⅰ粒子植入术前的PI值为(39.92±8.46),语音训练前为(40.32±8.79),出院1、2、4、6个月后分别为(42.78±8.24)、(54.68±7.18)、(72.32±5.55)、(88.04±2.4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出院2、4、6个月后的PI值与语音训练前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语音训练可显著改善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青年舌癌患者的语音清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颞浅动静脉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上颌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对上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功能与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行上颌骨全切术的21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29~73岁。其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1例,骨肉瘤1例。7例患者为一期手术;14例患者为再次手术,其中13例为同侧第2部位肿瘤再发,1例为肿瘤复发,既往有术后放化疗史者6例。上颌骨组织大面积缺损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1、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语音清晰度评判患者口腔功能重建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手术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随访10个月~5年,2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形恢复满意,均无复视,鼻腔通气良好,进食正常,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洼田饮水试验均未发现流水流入鼻腔的现象,无口鼻漏。其中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评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1例。21例患者术前汉语语音清晰度评分为(4.31±0.13)分,术后1个月复查评分为(1.46±0.21)分,3个月时评分为(2.15±0.45)分,6个月时为(2.87±0.76)分,术后6个月复查较术后1个月语音清晰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8.456, P<0.05)。 结论:使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手术易于操作,安全可靠,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阻塞器序列修复联合口面肌功能治疗促进牙龈癌患者口颌功能康复的个案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促进牙龈癌患者口颌功能康复的个案管理。方法:采取上颌阻塞器序列修复联合口面肌功能治疗对1例牙龈癌患者进行个案管理,其护理要点包括:上颌阻塞器序列修复的护理、口面肌功能治疗、心理护理及口颌功能康复的效果追踪评价。结果:经过1年的个案管理,患者口腔功能及生命质量的自评总分为18分,张口度4 cm、语音清晰度98%,患者生命质量良好。结论:采用上颌阻塞器序列修复联合口面肌功能治疗的个案管理,从围手术期到出院随访,并结合不同阶段的评估,全方位与相关专科医生沟通配合,加强了多学科协作,促进了患者口颌功能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FAD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语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24周。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每次20 min,每周5次,共2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得分和口部运动功能得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且治疗后训练组构音清晰度[(84.33±3.84)%],下颌[(79.45±5.20)%]、舌[(82.75±3.60)%]、唇[(90.75±4.46)%]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FAD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全舌、次全舌切除术后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重建全舌、次全舌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舌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全舌、次全舌切除,并采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行一期修复。术后1、2、3年随访观察患者生存状态。术后3、6、12个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语音清晰度测试表和筛分称重法分别对吞咽、语音清晰度及咀嚼功能进行评价,统计数据并采用 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选择20例舌癌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46~68岁,平均54.1岁。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大小为6.0 cm×7.0 cm~6.5 cm×8.0 cm,血管蒂的长度为6.0~7.0 cm,皮瓣总体成活率95.0%(19/20)。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0%、73.7%、64.3%,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0%、63.2%、57.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吞咽、语音清晰度及咀嚼等功能逐渐改善,术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语音方面术后12、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腓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穿支血管的直径和长度均较适合于游离穿支皮瓣的制备,其营养的小腿后外侧组织量丰富,利于修复全舌、次全舌缺损,患者术后在吞咽、语音清晰度及咀嚼等功能方面恢复较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预成形舌体在全舌切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预成形舌体在全舌切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全舌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并使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建的病例27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35~73岁。依据术中是否采用皮瓣预成形舌体进行分组,试验组为术中使用皮瓣预成形舌体(14例),对照组为术中未预成形舌体(13例)。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2例患者术后颈部血肿,1例患者术后颈部伤口感染,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本研究患者皮瓣成功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语音清晰度[(6.69±3.42)分比(5.50±3.01)分, t=0.96, P=0.346]及吞咽功能(χ 2=0.46, P=0.7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的语音清晰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4.94±7.43)分比(18.44±6.30)分, t=2.48, P=0.020],吞咽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97, P=0.008)。随访6~24个月,无失访病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拔除气管套管,拔管时间试验组平均为7.2 d,对照组平均为7.7 d。试验组总生存率为71.4%,对照组总生存为61.5%。 结论:股前外侧皮瓣预成形舌体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术后的吞咽及言语功能,为全舌切除患者的重建方案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音评估与训练系统的声学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智能提取语音参数的构音评估与训练系统和人工提取语音参数的Praat声学软件在重要参数上的差异。方法:选取32例正常受试者,分别用构音评估与训练系统和传统Praat语音软件进行语音采集,前者可以即时智能分析出持续元音/a/、/i/、/u/的平均基频(mF0)、第一共振峰(F1)、第二共振峰(F2),传统Praat软件则是通过人工提取采录语音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对上述两种语音分析工具的重要声学参数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采用构音评估与训练系统对同一受试者进行第1次评估和第2次评估,除元音/u/的mF0(ICC=0.75)重测信度较好外,元音/a/的mF0(ICC=0.97)、F1(ICC=0.97)和F2(ICC=0.98),元音/i/的mF0(ICC=0.93)、F1(ICC=1.00)和F2(ICC=0.95),元音/u/的F1(ICC=0.98)和F2(ICC=0.94)的ICC值均高于0.90,说明构音评估与训练系统的重测信度极好。两种声学分析软件元音/a/的mF0(ICC=0.99)、F1(ICC=0.96)和F2(ICC=0.90),元音/i/的mF0(ICC=0.98)、F1(ICC=0.94)和F2(ICC=0.94),元音/u/的mF0(ICC=0.95)和F1(ICC=0.94)的ICC值均高于0.90,说明两种声学分析软件在分析元音/a/、/i/的mF0、F1和F2,元音/u/的F1和F2方面的一致性极好。元音/u/的F2 ICC值介于0.75~0.90,说明两种声学分析软件在分析元音/u/的F2方面的一致性较好。两种声学分析软件的元音/a/、/i/、/u/的mF0、F1、F2、共振峰集中率(FCR)、元音清晰度指数(VAI)、舌距、元音空间面积(VSA)、下颌距在Bland-Altman图中数据点多分布在95%可信区间内,说明两种声学分析软件在语音测量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男性长元音/a/的mF0(151.35±30.94)、/i/的mF0(163.84±27.92)、/u/的mF0(170.96±31.99)均低于女性长元音/a/的mF0(277.93±23.48)、/i/的mF0(280.34±27.23)、/u/的mF0(284.97±37.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构音评估与训练系统的重测信度较好,在自然状态下的构音检查结果与Praat检查结果比较的一致性较好,在构音检查上可以相互替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嗓音障碍患者的普通话元音空间面积及其合理施测方式和语料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嗓音障碍患者的元音声学特征,以及普通话体系下的元音空间面积(vowel space area,VSA)合理的施测方式和语料.方法 招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嗓音障碍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各20例,在不同语料(单个元音/a/、/i/、/u/、/o/、/e/和长句)以及不同元音顶点个数(3个、4个、5个)下的VSA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嗓音障碍组与正常组之间在单元音和长句语料下VSA都有极显著差异,但两种语料类型间VSA差异不显著,两种语料均可用于VSA的测量.4个元音顶点与3个元音顶点及5个元音顶点下的VSA差异极显著,选择5个元音用于普通话体系下VSA的测量更加合适.结论 嗓音障碍患者的元音发音较正常人清晰度下降.在普通话体系下采用5个元音顶点测量VSA相对较精准,更能测得口腔的运动能力.单个元音和连续语音两种语料均适用于VSA的测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言训练对构音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言训练对构音障碍儿童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3年1月就诊于我院儿童康复科的44例构音障碍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2组儿童均给予常规语言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言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以黄昭鸣—韩知娟词表《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和卢巧云《口部运动功能评估》为评估工具,比较2组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2组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及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及口部运动功能均优于治疗前,且训练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言训练可以改善构音障碍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