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侧化构音特点分析及语音训练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侧化构音语音特点及语音训练疗效。方法:选取52例FAD侧化构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侧化构音语音特点并进行针对性语音训练(包括基础训练、舌位稳定训练、舌位诱导训练、引导送气居中训练等)。结果:入选患者舌尖前音(71.2%)、舌尖后音(63.5%)、舌面音(61.5%)侧化构音比例较高,其次为舌尖中音(17.3%)及双唇音(13.5%);FAD侧化构音可合并不送气化、辅音置换等错误发音方式。入选患者经15~50课时针对性语音训练后,通过朗读普通话声韵母及音节表发现其侧化构音字数由训练前(90.35±41.59)个减少至训练后(10.37±7.81)个,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结论:FAD患者侧化构音主要涉及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侧化构音可合并其他异常发音方式;基于侧化构音发生机制采取综合性语音训练方法是纠正FAD侧化构音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与治疗数据、免疫治疗技术参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以及临床诊疗实践,旨在指导国内同行安全、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相关的临床试验。论著《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家庭的聋病遗传咨询特征分析》发现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个体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发生耳聋的风险较高,但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外显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遗传咨询中需要明确排除核基因可疑致病变异并分析携带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同时完善首诊个体及其母系家庭人员的听力检测,以咨询家庭为单位进行线粒体突变表型-基因型特征分析,有利于线粒体耳聋遗传咨询个性化的临床决策。论著《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提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论著《顺铂诱导氧化应激引起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现顺铂可升高耳蜗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C57BL/6J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从而提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造成听力损失。论著《siRNA沉默STAT6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实验性研究》发现经鼻滴入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小干扰RNA(siRNA)可下调鼻黏膜STAT6表达,降低磷酸化STAT6(p-STAT6)水平,抑制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健门诊强化情景教学模式干预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保健门诊强化情景教育模式干预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童健康发展中心就诊的100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患儿50例,对照组行常规训练干预,研究组行强化情景教育模式干预,对比入组时、干预3月时两组患儿认知状态、语言恢复情况及发育情况。结果:入组时,两组患儿普通话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标准化评估(DREAM-C)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3月时,两组患儿DREAM-C各维度评分均有提升( 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5)。入组时,两组患儿表达、理解、操作能力、DQ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3月时,两组患儿表达、理解、操作能力、DQ均有提升( 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强化情景教学模式干预可有效提升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语言恢复功能,提升发育商,适合儿童保健门诊语言干预中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功能性语音障碍特点及错误辅音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功能性语音障碍特点及其错误辅音特征,为临床评估及合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语言-言语门诊诊断的功能性语音障碍患儿1 5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话语音测试表以图片命名法进行单词水平语音测查。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发音部位辅音错误的性别分布特征,χ 2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时期辅音错误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共确诊功能性语音障碍患儿1 562例,其中男1 171例、女391例,年龄4~17岁;功能性语音障碍患儿各发音部位辅音错误发生率分别为唇音43.0%(672/1 562)、舌面音47.0%(734/1 562)、舌根音63.7%(995/1 562)、舌尖前音77.7%(1 213/1 562)、舌尖中音78.9%(1 233/1 562)、舌尖后音81.6%(1 274/1 562)。男童在唇音、舌面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4个部位的错误发生率均高于女童[44.7%(523/1 171)比38.1%(149/391)、49.1%(575/1 171)比40.7%(159/391)、80.1%(938/1 171)比70.3%(275/391)、82.8%(970/1 171)比77.7%(304/391),χ2 =5.138、8.379、16.126、5.042, P均<0.05];随年龄增长,唇音、舌面音、舌根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的错误发生率均降低(χ2 =27.023、13.230、20.579、29.718、26.390、17.887, P均<0.01);随年份变化,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的错误发生率均升高(χ2 =9.030、51.894、18.507, P均<0.01)。 结论:功能性语音障碍中舌尖后音错误发生率最高,且部分不能随年龄增长完全自愈,应尽早开展舌尖后音的语音训练。近年来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的错误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应引起关注并及早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感知与空间听觉能力发育特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言语感知和空间听觉能力发育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3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男16例、女15例,年龄(2.3±1.2)岁( xˉ±s,下同),分别在术前、开机6个月以及开机12个月,应用普通话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普通话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和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MESP)评估听觉能力和言语感知能力发展,应用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问卷(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SSQ-P)评估空间听觉能力的发展。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开机时间延长,31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IT-MAIS/MAIS、MESP得分率持续提高,术前、开机6个月及开机12个月三个时间节点的得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SSQ-P(Speech)和SSQ-P(Spatial)得分:术前分别为(0.9±0.2)、(0.8±0.3)分,开机6个月为(4.6±0.2)、(2.6±0.3)分,开机12个月为(6.2±0.2)、(6.3±0.3)分,两项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开机12个月三个时间节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SSQ-P(Spatial)从术前至开机12个月的增长率为675.3%、开机6个月至12个月期间的增长率为140.6%,明显高于IT-MAIS/MAIS、LV-MESP及SSQ-P(Speech)的增长率。CI开机后12个月,SSQ-P(Speech)得分与SSQ-P(Spatial)得分呈中度相关( r=0.465, P=0.008)。 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随开机时间延长,其听能、言语感知能力、空间听觉能力均呈现持续性显著进步。开机12个月时空间听觉能力增长率大于言语感知能力,且空间听觉能力在人工耳蜗开机6个月后仍呈现快速发育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苏城区儿童普通话声母音韵历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江苏城区儿童普通话声母音韵历程。方法:现况调查。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常州、扬州、徐州4个城市以普通话为母语的958名1~6岁城区儿童,以图片命名方式进行语音测试。依据年龄将儿童分为9组,5岁之前每0.5岁为1组,5岁之后每1.0岁为1组。对不同年龄组儿童声母音韵历程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958名儿童中男482名、女476名,年龄(3.8±1.4)岁,1.5~<2.0岁100名、2.0~<2.5岁110名、2.5~<3.0岁110名、3.0~<3.5岁114名、3.5~<4.0岁114名、4.0~<4.5岁114名、4.5~<5.0岁111名、5.0~<6.0岁119名、6.0~<7.0岁66名。替代历程、音节结构历程、歪曲历程和同化历程分别出现701名(73.2%)、194名(20.3%)、41名(4.3%)和17名(1.8%)。替代历程在各年龄组发生率均偏高,范围为30.3%(20/66)~94.5%(104/110);音节结构历程在1.5~<3.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27.3%(30/110)~91.0%(91/100),3.0~<7.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0.9%(1/114)~7.9%(9/114);歪曲历程在1.5~<3.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7.3%(8/110)~19.1%(21/110),3.0~<7.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0(0/114)~2.7%(3/111);同化历程在各年龄组发生率均很低,范围为0(0/114)~3.0%(3/100)。各种替代历程总体发生率较高的由高至低依次为卷舌化35.4%(339/958)、不卷舌化31.6%(303/958)、边音化27.9%(267/958)、塞音化17.8%(171/958)、后置化14.2%(136/958)、舌面音化10.9%(104/958)、前置化10.6%(102/958)、鼻音化5.8%(56/958)。4.0~<4.5岁以上年龄组,除了替代历程中卷舌化、不卷舌化和边音化外,其他声母音韵历程均完成抑制(发生率<10%)。结论:音节结构历程、歪曲历程是语音发育初期的原始历程,而替代历程是儿童语音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声母音韵历程。4.0岁是声母音韵历程基本消退的年龄界值点,卷舌化、不卷舌化及边音化是儿童语音发育期较迟消退的错误语音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汉语普通话成人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患者人工耳蜗(CI)植入术后1年的康复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CI植入的11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S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4~50岁。在180°平均分布7个扬声器的声场中,测试患者术前、术后CI开机1、3、6和12个月时的声源定位角度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评估患者声源定位能力的改善情况。在声场中采用“空间言语评估系统”,测试患者在稳态噪声环境中不同信噪方位下裸耳(CI off)和助听(CI on)条件下的言语接受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和静噪效应的获益情况。采用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SSD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开机1个月、开机3个月、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时的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的变化情况。采用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The 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和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jmegen Cochlear Implant Questionnaire,NCIQ)评估患者CI植入后空间言语感知和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主观获益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SSD患者佩戴CI后,患耳助听听阈较裸耳听阈有明显改善;声源定位能力明显改善,各随访时间点RMSE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反映头影效应的S SSDN NH测试条件下,患者在助听情况下的SRT较裸耳时平均降低6.5 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5, P=0.001);在反映双耳总和效应的S 0N 0和反映静噪效应的S 0N SSD测试条件下,SSD患者在裸耳和助听情况下的S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点THI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助听时VAS评分显著低于裸耳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助听下,SSQ问卷总分、言语理解和空间听觉分类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NCIQ问卷总分与裸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自信心分项得分较裸耳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97, P=0.013)。 结论:CI植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汉语普通话SSD患者重建双耳听觉,改善声源定位能力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同时有助于减轻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提高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汉语普通话共振峰参数的腭裂高鼻音自动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提取腭裂语音中过高鼻音特征性共振峰参数建立的级联声道模型和小波包变换结合线性预测系数(LPC)2种算法模型,在识别腭裂患者高鼻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语音矫治专科就诊的859例腭裂患者,其中男421例,女438例,平均年龄12.1岁。正常语音216例,轻度高鼻音220例,中度高鼻音213例,重度高鼻音210例。按照汉语普通话测试工具收集包括词组、短句的语音样本共62 707份。运用级联声道模型、小波包变换结合LPC的语音信号识别方法提取共振峰参数,采用K近邻分类器,对数据进行分类,判别有无过高鼻音及具体等级。将2种算法模型的分类结果与人工语音评估金标准结果进行对比,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其准确性。结果:级联声道模型和小波包变换结合LPC提取共振峰参数这2种方法判断高鼻音有无的正确率分别为80.56%(692/859)和89.99%(773/859),对高鼻音等级判断的总正确率为72.29%(621/859)和88.13%(757/85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种算法对每个高鼻音等级自动判别的正确率均为小波包变换结合LPC优于级联声道模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种方法对高鼻音等级类别的识别错误类型中,最严重的错误均为将正常语音判断为轻度高鼻音,小波包变换结合LPC法与级联声道模型分别达到了18.98%(41/216)与14.81%(32/216),但前者的其余错误率均在5%以下,优于后者。 结论:小波包变换结合LPC的算法与级联声道模型相比,在判断腭裂患者高鼻音有无及等级方面正确率更高,可辅助人工语音师对腭裂患者的语音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城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普通话词汇及短语习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机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智力发育障碍(IDD)或全面发育迟缓(GDD)儿童早期语言及词汇发展特点,为ASD儿童干预训练的教学词汇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自制涵盖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及代词共464个词汇的问卷对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及北京市顺义区首儿雅稚儿童康复中心75例1~6岁神经发育障碍的ASD患儿(ASD组)、IDD和GDD患儿[发育障碍(DD)组]进行调查,以获取有效沟通词汇;采用《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2016版》进行发育评估;同期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招募发育正常、智龄相当的37例儿童[典型发展(TD)组]作对照研究。采用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ASD组儿童31例,月龄36.0(27.0~59.0)个月,智龄20.6(12.0~35.0)个月;DD组儿童44例,月龄37.0(12.0~77.0)个月,智龄24.3(6.0~56.0)个月;TD组37例,月龄20.0(10.0~61.0)个月,智龄21.9(12.0~55.0)个月。3组智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18, P=0.698)。ASD组和DD组总发育商[56(36~83)、68(17~92)]均显著低于TD组[99(79~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34、48.583,均 P<0.001)。ASD组发育评估分量表中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发育商及交流警示行为指数分别为77、52、60、39、52、40;DD组分别为75、64、73、60、60、8。除大运动外,ASD组儿童发育水平均低于D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763、5.172、11.174、6.108、41.917,均 P<0.05)。ASD组、DD组及TD组有效沟通词汇分别为10个、174个、14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785, P=0.002)。ASD组、DD组及TD组儿童能说短语者比例分别为9.7%、29.5%、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733, P=0.001)。ASD组、DD组及TD组有效沟通词汇数量分析:以75%及以上儿童能完成为统计界点,3组有效沟通词汇数量分别为0个、1个、49个;以50%~<75%儿童能完成为统计界点,3组有效沟通词汇数量分别为6个(依次为妈妈、拜拜、爸爸、抱抱、门、不)、187个、71个;以25%~<50%儿童能完成为统计界点,3组有效沟通词汇数量分别为112个、183个、103个,3组有效沟通词汇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6.694, P<0.001)。将ASD组25%以上和TD组50%以上的有效沟通词汇进行匹配,重叠93个,占ASD组78.8%(93/118个),占TD组77.5%(93/120个)。重叠的有效沟通词汇中,名词占67.7%(63/93个),动词占26.9%(25/93个)。 结论:ASD及DD患儿汉语普通话习得词汇与相同智龄TD儿童相似,但ASD儿童的词汇表达和理解能力明显低下;ASD患儿与TD儿童有效沟通词汇在不同百分比上有重叠,这些词汇为优化、筛选训练用词提供了借鉴,选择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可能有助于ASD患儿提升训练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对成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学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 方法: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 000、2 000、4 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 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结果: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 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 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 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 P值均<0.05)。 结论: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