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传变复杂多变的特点,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理论.认为体痹非独存在于皮、肉、筋、脉、骨,而可能发生于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脏痹亦非独存在于肝、心、脾、肺、肾,还可能发生于包括六腑、奇恒之腑在内的所有脏器.脏居于内,藏精以养体,体居于外,乃脏的外延;体与脏通过五行生化统属、经络络属相贯、气血津液环流、精神脑髓主宰,构成了内外相合的系统网络,形成了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体脏合痹的疾病传变规律.提出"和正调衡"的总体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思路,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人群急进高原前后血生化免疫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平原(海拔57m)成年健康人群急进到高原地区(海拔4300m)后其血生化、免疫等65项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指标变化意义.方法 15名平原成年健康人,分别采集他们身处平原地区和高原地区的静脉血,行血生化、免疫等检测,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65项血生化、免疫检查指标中:①上高原后1周与在平原地区比较,变化指标共有12个,其中表现下降趋势的为血脂检查指标APOA(载脂蛋白A)、HDL(高密度脂蛋白)、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5个指标,表现上升趋势的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ORT(皮质醇)、ProBNP(脑利钠肽前体)、C肽、炎症检查指标IL-6(白介素6)、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项目TNT-HS(超敏肌钙蛋白T)7个指标.②下高原后返回平原1周与在高原1周相比,变化指标有10个,其中表现下降趋势的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INSULIN(胰岛素)、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超敏肌钙蛋白T)、LDH(乳酸脱氢酶)6个指标,表现上升趋势的为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P(胰淀粉酶)、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4个指标.③平原人群在急进高原后指标呈下降趋势,在返回平原后逐渐上升的指标为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平原人群在急进高原后呈上升趋势,在返回平原后逐渐下降的指标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超敏肌钙蛋白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人群由平原急进到高原时,肝功能检查指标ALB、NH3的变化,反映了急进高原造成肝功能受损;胰腺检查指标AMYL和血糖检查指标GLU在急进高原后下降反映了机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急进高原后升高反映了高原低氧环境中应激激素分泌入血,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能力、肾功能以及心肌受损.机体的多项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返回平原后指标恢复,机体可通过调节来适应高原环境,未对身体造成显著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ERAC1基因变异致MEGDHEL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SERAC1基因变异所致MEGDHE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2016年8月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的MEGDHEL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病例:患儿男,生后2 d因高乳酸血症转入本院。体格检查发现皮肤散在瘀斑。实验室检查示凝血功能障碍;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检测到 SERAC1基因c.442C>T(p.Arg148*)纯合变异,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的致病变异位点,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随访至3岁11月龄,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感音性耳聋、丧失语言能力。(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87例病例,合并本例共88例,共涉及57种不同变异位点。临床表现具有同质性,多在新生儿期起病(72%,62/86),以严重可逆性肝功能异常(49%,38/77)、新生儿低血糖(44%,35/80)为主;婴幼儿期开始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常见肌张力低下(86%,68/79)、肢体进行性痉挛(82%,67/82)、肌张力障碍(80%,66/82)、智力障碍(88%,58/66)和感音性耳聋(74%,59/80);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受累(93%,70/75);3-甲基戊烯二酸尿(98%,80/82)。目前主要采取支持治疗,预后极差。 结论:新生儿期表现为不明原因可逆性肝功能异常或低血糖等异常,婴幼儿期逐渐出现进行性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患儿,应高度怀疑MEGDHEL综合征,此类患儿多数预后不良,新生儿期经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粪菌移植抑制NF-κB/NLRP3改善大鼠脓毒症相关脑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SAE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SAE、SAE+FMT、SAE+FMT+ NF-κB激动剂,SAE+FMT+NLRP3激动剂组。通过16S rRNA测序、神经行为学评分、水迷宫测试、尼氏染色、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等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改变。采用SPSS软件对组间多样本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SAE大鼠α多样性降低( P<0.01),而FMT治疗后的SAE大鼠的α多样性升高( P<0.05),SAE组有益菌Bacteroidete,Clostridiales相比假手术组减少,FMT后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SAE大鼠mNSS降低( P<0.01),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 P<0.01),而FMT治疗后的SAE大鼠的mNSS评分提高( P<0.01),学习记忆能力增加( P<0.05),神经元数量增加( P<0.05)。③与假手术组相比,SAE组大鼠肝肾功能指标、炎症相关因子、血脑屏障蛋白、NLRP3通路蛋白、NF-κB通路蛋白表达增加( P<0.05),FMT降低以上指标( P<0.05),④ NF-κB和NLRP3激动剂干预后抵消了FMT的作用( P<0.05)。 结论:FMT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并抑制脑内NF-κB/NLRP3信号通路。这为SA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强调了在临床治疗中考虑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情志异常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认为,脾虚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情志异常发病根本,临床治疗常涉及心、肝、肾。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多采用中药内服、针刺、艾灸、推拿疗法,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与免疫炎症、调节神经-内分泌、控制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建议今后研究建立CFS情志异常辨证分型标准,提高辨证施治准确性;形成完善的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各种内外治法的规范化应用;基于发病机制探索客观指标,借助神经影像学技术关注疾病靶点脑区形态、功能改变,完善CFS诊断及预后评估;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完善CFS情志异常动物造模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铁死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铁死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涉及多分子、多信号通路,其核心过程为细胞内Fe 2+过载、脂质过氧化。铁死亡影响癌症、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心脏、脑、肝脏、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好发于休克、器官手术、器官移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暂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而铁死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紧密,探索铁死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可能寻找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措施。同时适度调控铁死亡靶点,还可以治疗癌症、控制炎症等。本文将概述铁死亡的信号通路,以及铁死亡与心脏、脑、肝脏、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分为普通脓毒症组( n=79)和脓毒症性心肌病组( n=2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乳酸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常规凝血指标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TAT、纤溶酶-α 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诊断界值,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与普通脓毒症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02(0.01,0.09)ng/ml]、NT-proBNP[1 118.09(333.25,2 687.00)pg/ml]、乳酸[1.35(0.90,2.60)mmol/L]、TAT[6.50(3.94,12.14)ng/ml]、PIC[1.256(0.668,2.045)μg/ml]及t-PAIC[10.50(6.70,21.30)ng/ml]比较,脓毒症性心肌病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75(0.01,6.02)ng/ml]、NT-proBNP[12 125.14(4 185.89,33 611.62)pg/ml]、乳酸[2.35(1.43,4.34)mmol/L]、TAT[19.85(9.08,45.78)ng/ml]、PIC[2.115(0.878,4.114)μg/ml]及t-PAIC[22.03(15.61,33.20)ng/ml]水平均升高( 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阳性和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TAT水平预测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取血浆TAT水平界值为8.26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82和0.63。K-M分析结果显示针对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者28 d生存率是未抗凝者的8.6倍。 结论:血浆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A族链球菌感染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A族链球菌(GAS)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0例STS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5.29±2.87)岁。既往均体健。2例血培养阳性,5例脓液培养阳性,3例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确诊;其中7例咽拭子GAS快速检测阳性。患儿均有发热,其中病毒感染后发生9例,肺炎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坏死性筋膜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患儿均有休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肝功能损伤6例,急性肾损伤4例,感染相关脑病4例,呼吸衰竭2例,横纹肌溶解2例。3例入院时血白细胞数降低,余7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7例血小板降低,恢复后均血小板升高。患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升高。患儿均发生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培养阳性的10例菌株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敏感。8例患儿入院后采取了联合抗生素治疗,8例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STSS进展迅速,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早期识别、感染源的快速诊断、抗生素的及时应用及外科治疗是管理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他汀类药物在肝细胞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与争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肝细胞癌(HCC)预后不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恶性肿瘤负担。他汀类药物可抗肿瘤增殖、降低HCC患病风险及术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增强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因此可能会增加HCC患者的临床获益。他汀类药物可影响MARK/ERK信号通路的表达,促使恶性细胞凋亡,可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CC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不仅对HCC具有预防作用,而且对不同疾病阶段的HCC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尽管其并不能替代当前手术、消融、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等治疗手段,但作为辅助用药,他汀类药物为HCC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仍具有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在HCC防治中的进展逐渐受到关注,但对其最终能否成为HCC防治的辅助用药,目前仍存在诸多讨论与争议。文章通过对他汀类药物在HCC防治中研究新进展及现存争端进行总结及评述,以期对未来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肝移植物功能不良相关预测基因筛选及风险评分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脑死亡供者(DBD)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移植物功能不良(PEGF)相关分子标志物,并构建肝移植术后PEGF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基于美国基因表达数据库(GEO)GSE23649数据集中16例DBD供肝复灌2 h标本(8例发生PEGF,8例未发生PEGF)转录组数据,采用差异表达分析筛选PEGF相关基因;运用LASSO-Logistics回归筛选最佳建模基因集合构建风险评分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与Nomogram图评估模型预测效力及可视化;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索PEGF相关生物学通路。结果:本研究筛选出6个与DBD肝移植术后PEGF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包括4个上调基因(HBB、PFDN5、RPS3A、RPS5)和2个下调基因(RPL22、FAM62B)。基于该6基因所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对DBD肝移植术后PEGF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1, P=0.000 8)。GSEA提示DBD肝移植术后PEGF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通路相关(均 P<0.05)。 结论:该模型将有助于DBD肝移植术后早期精准评估PEGF风险,且未来有望联合常温机械灌注用于术前供肝质量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