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明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肾上腺动脉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PA并行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的 119 例患者的DSA图像,描述肾上腺动脉的数量、起源、分布、角度和直径.结果:119例P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11)岁,其中男性71例(59.7%).所有患者均成功找到至少1条肾上腺动脉,共获得192条肾上腺动脉,其中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分别有20条(10.4%)、40条(20.8%)、132条(68.8%),起源于肾动脉、腹主动脉、膈下动脉的肾上腺动脉分别有82条(42.7%)、72条(37.5%)、38条(19.8%).72.8%(83/114)的左肾上腺动脉和60.3%(47/78)的右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1腰椎水平.28.1%(54/192)的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2腰椎水平,4.2%(8/192)的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12胸椎水平.左肾上腺动脉与起源动脉肾动脉、副肾动脉、腹主动脉的夹角范围分别为35.90°~160.07°、27.08°~171.99°、0°~158.70°,右肾上腺动脉与上述起源动脉的夹角范围分别为 18.43°~172.53°、69.26°~114.62°、12.32°~232.85°.左、右肾上腺动脉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98±0.45)mm和(1.27±0.42)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PA患者较为详细的肾上腺动脉放射学解剖特征,作为人体解剖学特征的补充,可为肾上腺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实用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首诊为输尿管结石及肾囊肿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瘘并肾静脉扩张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诊为输尿管结石及肾囊肿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瘘合并肾静脉扩张的诊断治疗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例首诊为输尿管结石及肾囊肿,后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肾动静脉瘘合并肾静脉扩张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原发性肾动静脉瘘的误诊原因,临床诊治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以突发性腰痛、血尿、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就诊,经首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为左肾囊肿并左肾轻度积水,初步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及肾囊肿,后经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确诊为先天性肾动静脉瘘,行经皮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血尿等相关症状消失,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结论:先天性肾动静脉瘘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临床认识及系统性总结较少。特别是发现肾盂扩张积水伴肾脏低回声病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瘘患者,极易误诊为输尿管结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创伤性肾出血患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SRAE)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创伤性肾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肾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SRAE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管造影表现、肾功能、并发症及术后输血率及肾脏保留率。结果:64例创伤性肾出血患者一次栓塞成功62例,成功率为96.88%(62/64)。经血管造影发现假性动脉瘤占46.88%(30/64)、肾动静脉瘘占29.69%(19/64)、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占9.38%(6/64)、造影剂外溢占14.06%(9/64)。所有患者均可见出血点,出现1、2及3个出血点的患者分别占73.44%(47/64)、20.31%(13/64)及6.25%(4/64);出血位于上、中、下极分别占18.75%(12/64)、37.50%(24/64)及43.75%(28/64)。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术前[(91.79 ± 23.58) g/L比(90.45 ± 22.31) g/L],血肌酐水平低于术前[(82.97 ± 25.32) μmol/L比(84.57 ± 24.51) μmol/L],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术前(0.272 ± 0.070比0.262 ± 0.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56%(17/64),肾脏保留率为100.00%(64/64),输血患者占39.06%(25/64)。 结论:采用SRAE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创伤性肾出血患者,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能够较好地保护肾组织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介入性兔肾急性节段缺血损伤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建立兔肾急性节段缺血损伤模型的可行性,为研究肾局部急性缺血所致病理生理改变和功能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学方法。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n=2)和栓塞组( n=6)。栓塞组行右颈总动脉置管后再行左肾下极次级肾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栓塞,对照组只行右颈总动脉置管。记录两组颈动脉置管成功率及栓塞组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的成功率。栓塞组按观察时间进一步分为栓塞后12 h组( n=2),栓塞后24 h组( n=2),栓塞后72 h组( n=2)。观察实验兔一般情况,并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另有补充组2只,上述4组实验兔死亡时,随机抽取补充。 结果:实验兔行右颈总动脉置管均获得成功(9/9)。栓塞组1只实验兔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失败,原因为体重偏轻,靶肾动脉分支纤细,微导管进入后阻断血流。从补充组随机抽取1只实验兔补充,最终有6只实验兔成功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建成肾急性节段性缺血损伤模型6个,制模成功率为85.7%(6/7)。实验兔一般情况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均存活至实验终点。病理下被栓塞的肾组织出现急性缺血反应,早期以肾小管肿胀、变性为主,然后逐步出现弥漫或灶状的细胞崩解、脱落,最后在第3天时出现完全的肾梗死,呈现渐进的病理过程。结论:通过血管介入建立兔肾急性节段缺血损伤模型的方法可行,而且重复性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能较好地模拟人类肾急性局部缺血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选择性肾分支动脉栓塞联合零缺血后LPN对T1期肾癌患者术后肾功能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技术(DSA)超选择性肾分支动脉栓塞联合零缺血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T1期肾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因T1期肾癌行后LPN的39例患者,术前1~12 h先在介入手术室行DSA超选择性肾肿瘤靶动脉栓塞,然后再行后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分析,比较术前24 h和术后24 h、7 d、30 d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同时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分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患者手术时间为(123.2±7.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8.5±66.3)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0.6)d,术后住院时间为(7.6±1.5)d。术前及术后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患肾的GFR为(45.6±8.4)mL/min,较术前的(59.0±9.5)mL/min降低( P<0.001),而健侧肾的术后GFR为(68.6±11.5)mL/min,较术前的(63.3±10.5)mL/min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4)。术后随访12~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超选择性分支肾动脉栓塞联合零缺血后LPN治疗T1期肾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对于患者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造影后急性肾周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44岁。行下肢动脉造影后2h出现心悸、全身不适,3h出现剧烈腰痛伴烦躁不安及大汗,4h右肾区叩痛明显,右侧腰背部可触及一个大而软的肿块,血压降至88/57 mmHg(1 mmHg=0.133 kPa),急诊彩色超声显示右肾周见约9.9 cm×5.6 cm弱回声团,提示右肾肾周血肿,立即给予止血、输血及扩容,并行急诊右肾动脉造影术,显示右肾下极靠近包膜处可见一血管畸形,造影剂外溢,给予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继续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出院,出院随访10个月,未见任何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错构瘤孕晚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妊娠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错构瘤孕晚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入院时孕39周,先兆临产,但隐瞒了既往双侧肾错构瘤病史。入院时因持续性腰腹痛、腹肌紧张、子宫张力大、胎心率下降至90次/min,考虑胎盘早剥于孕39周 +1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不凝血约200 ml,行剖宫产术娩出一活男婴,胎盘母体面未见胎盘早剥迹象。缝合子宫后探查右侧腹膜后一巨大青紫色包块,肾动脉造影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遂行选择性右侧肾动脉栓塞术。术后7 d恢复可,家属要求出院观察。新生儿出生体重2 355 g,因重度窒息转新生儿科治疗8 d,生后查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横纹肌瘤可能,癫痫发作1次,一般情况良好出院。随访患者至产后30 d,除有血尿外一般情况良好,继续口服依维莫司治疗并定期随访,新生儿出院后未再次发作癫痫。本病例提示临床应重视妊娠合并肾错构瘤患者,若妊娠期出现腹部异常膨隆、血尿及腰痛等表现,需警惕肾错构瘤破裂大出血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微通道-微电子肾镜-微超声探针碎石术治疗1.5~2.5 cm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经皮微通道-微电子肾镜-微超声探针碎石术(mini-track,mini-nephroscopy and mini-ultrasonic prob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3mPCNL)治疗 1.5~2.5 cm 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 法:回顾性分析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共25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超声引导下3mPCNL的1.5~2.5 cm肾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匹配同时期内25例接受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standard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sPCNL)的1.5~2.5 cm肾结石患者,按照两组患者结石最大径差值的绝对值≤1 mm的标准进行一对一匹配,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肾功能改变情况、术后无石率、血红蛋白改变情况以及并发症率,进而初步分析3mPCNL治疗1.5~2.5 cm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mPCNL组和sPCNL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术前中位血肌酐、术前平均血红蛋白、术前平均红细胞压积、中位结石最大径和中位结石CT密度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全部为单发结石.3mPCNL组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60.0(45.0~110.0)min,与sPCN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为单通道手术.3mPCNL组术后平均血红蛋白为(115.3±15.5)mmol/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血红蛋白降低值与sPCN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2)mmol/L vs.(10.1±1.9)mmol/L].3mPCNL组术后平均红细胞压积为(28.0±5.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20),平均红细胞压积降低值与sPCN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vs.2.7%).3mPCNL组术后中位血肌酐为74.0(51.0~118.0)μmol/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0,P=0.005).3mPCNL组和sPCNL组术后无石率分别为96.0%和97.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3±1.4)d和(5.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92,P=0.025).1例sPCNL组患者拔除肾造瘘管后出现大量出血,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后好转;1例3mPCNL组患者出现轻度肾周血肿,行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见并发症.结论:3mPCNL治疗1.5~2.5 cm肾结石可以达到与sPCNL相当的有效率,可以在较短的手术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术后无石率,且手术相关并发症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液透析患者自发性肾破裂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自发性肾破裂(Wunderlich综合征)诊疗过程,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在透析中发生自发性肾脏破裂及相关诊断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35岁,维持性血液透析10个月、血压升高2周入院,血液透析结束前30 min出现左侧腰痛,且与体位变化有关,并伴左下腹胀痛及呕吐.完善腹部CT后考虑左肾自发性破裂,急诊行经皮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左肾动脉栓塞术,术后依次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无抗凝剂血液透析、抗感染、降压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肾破裂的发生与明显的腹部外伤等相关.然而,该患者在无明显病因的情况下出现非特异性腹痛,应引起警惕.此时,需考虑罕见原因,如自发性肾破裂.由于自发性肾破裂症状不典型,因此诊断较复杂,易误诊为肾绞痛,导致治疗延误,影响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后高血压未治愈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术后高血压未治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2022年 1 月在医院收治的行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术(super-selective adrenal arterial embolization,SAAE)的PA患者 95 例.收集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高血压有无治愈进行分组,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其中治愈组 61 例(64.21%),未治愈组 34 例(35.7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OR=278.745,95%CI:6.540~11880.659,P=0.003)、腰围(OR=1.261,95%CI:1.060~1.502,P=0.009)、合并心脑血管疾病(OR=222.908,95%CI:3.650~13614.182,P=0.010)、术前高血压药物种类数(OR=1.310,95%CI:1.097~1.564,P=0.037)为PA患者术后所致高血压未治愈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95%CI:0.937~1.000,P<0.001),灵敏度为0.882,特异度为 0.984,Youden 指数为 0.866.结论 患者性别、腰围、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术前高血压药物种类数是行SAAE的PA患者术后高血压未治愈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PA患者术后高血压状态,为医护人员早期筛查PA术后高血压未治愈高危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