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骨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Ilizarov外固定穿针原则于患肢安装环形外固定架。术后3 d,以2 mm/d的速度调节足内、外侧螺纹杆,逐渐矫正马蹄内翻足;术后7 d,以1 mm/d的速度行小腿延长;马蹄内翻足矫正,继续佩戴外固定架维持4~6周,然后拆除足部固定架,配置足部支具固定6~8周;下肢长度恢复、延长处矿化良好后拆除小腿固定架。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的双下肢长度、距跟角度、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角度、踝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末次随访时用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评分系统对患足进行评分和评级,分为优、良、中、差4级。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测量指标数据及ICFSG评分以 ± s表示,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数据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5~18岁,平均16.5岁;右侧16例,左侧15例;下肢短缩45~75 mm,平均65 mm。术后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为4.5~6个月,平均5个月,随访时间为22~28个月,平均25.5个月,患侧下肢长度恢复,外形基本满意,恢复跖行步态。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患者足部前后跟距角(23.0°±2.1° vs. 8.5°±2.6°)、外侧距跟角(27.0°±4.3° vs. 11.2°±4.4°)、踝关节跖屈角度(24.5°±6.8° vs. 51.1°±6.5°)、踝关节背伸角度(5.8°±3.5° vs. -46.8°±7.0°)、踝关节活动度(30.3°±8.2° vs. 4.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ICFSG评分:末次随访时[(8.0±4.2)分]明显低于术前[(41.9±5.3)分]( P<0.01),其中18例为优,9例为良,4例为中。2例后期出现畸形复发,二期行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融合、胫后肌腱前置术后,效果满意;4例出现足趾挛缩畸形,在足趾处行趾长屈肌腱松解后,未再复发;5例出现踝关节前方撞击症状,行关节镜下骨赘磨除后好转;6例患者下肢延长到位后拆除外固定架更换髓内钉行走;7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更换固定针、钉道换药后好转。 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具有创伤小、畸形矫正动态可控等优点,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AATF)撞击综合征(AATFIS)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7年3月—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伴腓骨肌痉挛的AATFIS成年患者18例(18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6(42±11)岁。18例患者均行距下关节融合+跗骨窦清理+AATF切除术,其中7例伴腓骨短肌短缩患者同期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术中模拟患肢负重状态,并与非负重状态交替,观察两种情况下距下关节旋转以及AATF与跟骨颈撞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评估,并将末次随访观察数据与术前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可见较大的AATF,其中软骨损伤13足、距跟前韧带损伤16足、距跟骨间韧带损伤7足,副关节面周围及跟骨颈部骨赘增生11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3(17.5±6.3)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资料均显示距下关节融合良好,无不融合病例。术后患者痉挛解除或缓解,足弓恢复良好,后足力线良好,前中足无明显外展。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4.6±6.2)分]高于术前[(33.8±6.7)分],VAS评分[1(0,2)分]较术前[7(7,8)分]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0级9例、1级9例)较术前(3级6例、4级12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65、 Z=3.78、 Z=3.84, P值均<0.05)。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9例、可4例。 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是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AATFIS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辅助下跟骨骨赘切除术联合足底筋膜松解、跟骨减压术治疗慢性足底跟痛症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跟骨骨赘切除术联合足底筋膜松解、跟骨减压术治疗慢性足底跟痛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19-12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跟骨骨赘切除术联合足底筋膜松解、跟骨减压术治疗的26例慢性足底跟痛症.用套针进行钝性解剖,在脚跟脂肪垫和足底筋膜之间建立关节镜视野,显露足底筋膜与跟骨结节,射频消融释放足底筋膜的内侧和中央带,保留足底筋膜外侧带.跟骨骨赘完全显露后用钻头将其磨平,透视确认完全移除跟骨骨赘,再用微骨折器械对打磨区钻孔跟骨减压.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疾病复发.本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070,P<0.001);术后3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趋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230,P<0.001);术后3个时间点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趋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跟骨骨赘切除术联合足底筋膜松解、跟骨减压术治疗慢性足底跟痛症是微创、安全、有效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肌骨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与焦磷酸钙沉积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与焦磷酸钙沉积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00例作为痛风性关节炎组、焦磷酸钙沉积患者10例作为焦磷酸钙沉积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受累关节、超声直接征象、超声间接征象及滑膜血流分级.结果 痛风性关节炎组患者的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第1至5掌指关节受累率均明显高于焦磷酸钙沉积组,膝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受累率均明显低于焦磷酸钙沉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第1至5近端指间关节、足跟受累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性关节炎组患者的超声直接征象中双轨征、痛风石、骨侵蚀、肌腱内强回声、韧带内强回声、滑膜内强回声比率均明显高于焦磷酸钙沉积组,软骨钙化比率明显低于焦磷酸钙沉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性关节炎组患者的超声间接征象滑膜炎、关节积液、软组织肿胀比率均明显高于焦磷酸钙沉积组,骨赘形成、滑囊炎、骨皮质不规则、软骨损伤、半月板退行性变比率均明显低于焦磷酸钙沉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肌腱病、腱鞘积液、腱鞘炎比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性关节炎组患者的滑膜血流分级0、1级、2级、3级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2,P>0.05).结论 肌骨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与焦磷酸钙沉积病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探讨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骨赘切除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26例患者.评估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58.3±17.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8±22.6)ml,住院时间(6.8±1.1)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3±9.5)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5.3±2.0),(2.5±1.2),(1.2±0.9),(1.2±0.8),P<0.05]显著减少,而 AOFAS 评分[(62.6±8.4),(80.6±7.6),(87.9±6.7),(89.7±5.1),P<0.05]和踝关节 ROM[(33.5±9.0)°,(54.0±9.2)°,(61.3±7.7)°,(64.8±9.4)°,P<0.05]显著增加.影像方面,术后平行间距线(Parallel pitch lines,PPL)阳性率(61.5%vs 0%,P<0.05)和跟骨后角(fowler-philip angle,FPA)[(61.8±5.8)° vs(41.3±5.6)°,P<0.05]较术前显著减少.[结论]开放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显露清楚,有利于去除Haglund综合征合并多种病变组织,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的84例顽固性跟痛症患者.根据术前压痛点、局部封闭疗效和跟骨骨刺情况综合判断分析,15例行跟骨钻孔减压术(减压组),29例行骨刺切除并跖腱膜射频消融术(切除组);19例行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松解切断术(松解复合切断组),21例行骨刺切除、跟骨钻孔减压、跖腱膜射频消融和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松解切断术(复合组).[结果]四组患者的VAS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患者AOFAS-AH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四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减压组93.33%,切除组93.10%,松解复合切除组100%,复合组95.23%,84例患者总体优良率为95.23%.[结论]顽固性跟痛症主要术式有跖腱膜射频消融术,跟骨骨刺切除术,跟骨钻孔减压术,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切断术,经术前充分的评估,根据疼痛的不同原因合理优化组合应用上述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的原因及关节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20例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采用关节镜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关节腔滑膜清理,清除撞击组织,磨除骨赘,自体或异体腘绳肌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术后石膏固定3周,同时实施康复计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rlssonankel function score,KAFS)、Tegner评分、前抽屉试验、踝关节活动度检查,以及术后MRI表现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4.7)个月.镜下发现所有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存在前方撞击表现:滑膜增生肥厚撞击2例,下胫腓前韧带撕裂撞击3例,距腓前韧带损伤后形成撞击6例,距骨骨性撞击5例,胫骨前唇增生撞击4例.AOFAS评分由术前(63.8±6.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7.9±4.1)分,KAFS评分由术前(56.5±7.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0.8±5.7)分,Tegner评分由术前(3.8±0.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5.9±0.9)分,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1.2±6.2)°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7.2±4.6)°,踝关节背伸角度由术前(10.1±3.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23.1±3.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跖屈角度术前(41.1±4.8)°,末次随访时为(44.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关节损伤后发生踝关节不稳,是导致前方撞击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关节镜下明确诊断后经过清除撞击物,可以明显提高踝关节背伸活动度,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距舟楔关节融合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Müller-Weiss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距舟楔关节融合治疗Müller-Weis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行距舟楔关节融合治疗的Müller-Weiss病患者19例,22足的术前及术后资料.患者术中在足内侧柱得到复位重建后,凿除舟骨外侧部分并进行清理,取适当大小的髂骨骨块进行植骨,足背侧进行锁定钢板固定,轴向予空心螺钉固定.术前及术后的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评分)和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13~57个月),平均融合时间为15周(13~17周),4例严重的跟骰关节炎患者行骨赘清理手术,1例患者术后15个月时出现螺钉松脱,予内固定拆除.术后疼痛模拟评分及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结论 距舟楔关节融合结合自体髂骨取骨植骨治疗Müller Weiss病疗效可靠,足内侧柱的复位重建对于恢复足部的解剖形态及术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跟腱末端病的影像特征及与术式选择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手术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经4~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且最终选择手术治疗的28例跟腱末端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正侧位X光摄片检查和踝关节MRI平扫检查.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跟腱末端病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这些特征对临床手术方式选择的参考意义.结果 28例患者共31病足,3例是双足发病,其余单足.左15足,右16足.男20例,女8例.踝关节侧位X光片:22足(71%)表现为跟骨Haglund畸形;28足(90.3%)可见跟腱末端走行区钙化灶.MRI:跟腱增粗28足(90.3%);跟腱末端变性28足(90.3%);跟骨后上滑膜囊炎24足(77.4%);跟腱末端水肿8足(25.8%);跟骨结节骨髓水肿8足(25.8%).跟腱末端异常磁共振信号位于跟腱中线偏胫侧11足,跟腱中线偏腓侧7足,跟腱中线区13足.31足跟腱变性灶的最上端距跟腱跟骨附着点的距离长约15.2~82 mm,平均约(35.7±14.9)mm.31足中10足进行了跟腱末端清理止点重建术;7足进行了跟骨截骨、跟腱止点重建及滑囊切除术;7足进行了跟骨截骨、跟腱修补及滑囊清理术;4足进行了跟腱滑囊切除、跟骨截骨及跟腱吻合术;2足取踇长屈肌腱转位修补跟腱、跟骨骨赘及滑囊切除术;1足进行了跟腱末端清理止点重建及跟腱滑囊清除术.结论 跟腱末端增粗、变性、钙化及跟骨后上滑膜囊炎是跟腱末端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跟骨Haglund畸形是跟腱末端病的重要病因.跟腱末端病影像学特征对该病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跟痛症与跟骨结节骨赘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