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情况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并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血小板悬液无效输注的发生率。结果:180例患者骨髓抑制期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45例(25.0%),其中10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30例(27.8%),4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发生无效输注10例(23.3%),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无效输注2例(13.3%),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3例(21.4%)。辐照单采去白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17.0%,16/94)低于单采血小板(33.7%,2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68, P= 0.01)。对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5例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改善。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CD19、CD20、CD4和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最高,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可提高疗效。利妥昔单抗对因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有效。辐照单采去白血小板的无效输注发生率低于单采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乘积季节模型在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预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成都市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的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数据( n=108)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的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数据( n=102),用于ARIMA模型拟合;2019年7月至12月的临床月供应量数据( n=6),用于验证所建立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Eviews 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ARIMA模型进行拟合、参数估计及诊断。采用ARIMA模型预测2019年7月至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的临床月供应量,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①根据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成都市血液中心的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数据,构建的时间序列模型为ARIMA(3,1,1)(1,1,1) 12。该模型对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的拟合良好[AR(1)=-0.848、 t=-4.340、 P<0.001,MR(1)=-0.474、 t=2.006、 P=0.048,MR(2)=-0.369、 t=-2.723、 P=0.008],残差序列为白噪声( Q=22.24, P=0.163)。②采用ARIMA(3,1,1)(1,1,1) 12模型,预测2019年7至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的预测值,与其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02%、0.34%、4.98%、0.48%、1.26%和2.07%,平均相对误差为2.36%。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RIMA(3,1,1)(1,1,1) 12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变化趋势。该模型适用于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的短期预测,并且为采供血机构辐照悬浮红细胞库存量管理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储存标准》修订的思考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近正式批准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 399-2023《血液储存标准》是WS 399-2012《血液储存要求》的最新修订版本,主要规定了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血浆、辐照血等的储存要求,适用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是安全用血的基础和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铁离子功能化羧甲基甲壳素基微球的制备与止血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探究铁离子功能化羧甲基甲壳素基微球(Fe@CM-g-AA)作为可吸收止血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Fe@CM-g-AA微球的形貌;采用CCK-8 和溶血实验评价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利用体外酶促降解实验评价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利用体外凝血实验评价微球的促凝血性能.结果:Fe@CM-g-AA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结构,在生理条件下结构稳定,在体外酶促降解至第 9 天时,降解超过 60%,显示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Fe@CM-g-AA微球对L929 和Lewis细胞均无毒性,且溶血率低于 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凝血实验中,相比于空白对照组,Fe@CM-g-AA微球体外凝血时间从 77s缩短至 57 s,能够形成更为牢固的血凝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1).结论:通过电子束辐照和螯合作用制备了Fe@CM-g-AA微球,该微球能够通过促进红细胞聚集和血液凝血级联反应加速血液凝固,具有作为可吸收止血材料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X射线与γ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对比分析经过X射线辐照与Y射线辐照后悬浮红细胞相关质控指标与理化指标的变化,以评估X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留取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其他检测均合格的2 U悬浮红细胞共49袋,分成两组,按照辐照源分别命名为γ组(21袋)与X组(28袋).将γ组与X组在采集后第13天进行相应的辐照处理,并将辐照后的血液置于2~6℃血液冷藏冰箱中保存,分别于辐照后第1天、第22天取样测定相应的质量指标.结果 辐照后第1天,X组与γ组的溶血率、K+浓度、Na+浓度、Cl-浓度与Ca2+浓度分别为(0.10±0.03)%vs.(0.09±0.06)%、(46.50±7.94)mmol/L vs.(45.03±4.65)mmol/L、(99.44±3.86)mmol/L vs.(100.83±4.79)mmol/L、(68.35±2.79)mmol/L vs.(67.59±1.26)mmol/L、(0.40±0.11)mmol/L vs.(0.43±0.08)mmol/L.辐照后第22天,X组与γ组的溶血率、K+浓度、Na+浓度、Cl-浓度与Ca2+浓度分别为(0.29±0.07)%vs.(0.27±0.06)%、(64.22±4.58)mmol/L vs.(63.05±3.57)mmol/L、(81.50±5.56)mmol/L vs.(81.76±3.91)mmol/L、(68.72±1.97)mmol/L vs.(68.28±1.36)mmol/L、(0.39±0.10)mmol/L vs.(0.41±0.04)mmol/L.对X组与 γ组同一保存时间的同一质量指标进行比较,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X组与γ组的溶血率与K+浓度均明显增大,Na+浓度均显著降低,而Cl-浓度与Ca2+浓度则无变化.结论 悬浮红细胞经X射线与γ射线辐照后的质控指标与理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基于安全性考虑,X射线辐照仪可完全替代γ射线辐照仪用于制备辐照血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环境强化消毒质量管理对血站采供血流程消毒质量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开展无偿献血采供血环境强化消毒质量管理对保障血液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作用.方法 对2019年3月—2020年2月常规消毒质量管理期间和2020年5月—2021年4月实施采供血强化消毒管理关键控制点质量改进期间环境卫生质量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采供血环境卫生消毒合格率为评价指标.结果 强化消毒质量管理组环境卫生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消毒质量管理组(96.5%vs 89.5%;χ2=24.031,P<0.05),主要为采供血环境空气、采血护士卫生手、紫外线辐照强度和血液运输箱消毒效果合格率高(P<0.05).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组采用动态+静态消毒,对工作2 h和4 h以及工作结束后空气平均菌落数均符合Ⅲ类环境要求.结论 开展采供血环境强化消毒管理,可有效控制和防止输血感染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 选取2014-202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血液中心16家,分析其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耗材、去除白细胞、血液辐照和血浆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6家血液中心中,11家(68.75%)采集全血使用旁路系统分流前端血液.14家(87.50%)开展红细胞成分血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控抽检结果显示,200 ml规格白细胞残留量平均值为(0.18~0.42)× 106/袋,3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22~0.33)× 106/袋,4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78~0.86)× 106/袋.16家(100.00%)单采血小板均去除白细胞.12家(75.00%)进行红细胞成分血和血小板成分血发放前辐照,辐照技术使用率呈现较大差异.11家(68.75%)血浆成分血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结论 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分流前端血液、去除白细胞、辐照和病原体灭活等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使用率在不同血液中心呈现较大差异,应用血液成分制备技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X射线辐照对淋巴细胞的灭活能力及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X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中淋巴细胞灭活能力及辐照后14d内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悬浮红细胞分为三组:X射线辐照组、γ射线辐照组、未辐照组,辐照组分别使用X射线辐照仪、γ射线辐照仪以25 Gy剂量辐照.分离上述三组悬浮红细胞的淋巴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两种辐照方法对悬浮红细胞中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检测辐照后第0、7、14 d悬浮红细胞的溶血率、2,3-DPG、ATP、红细胞渗透脆性等.结果 X射线辐照、γ射线辐照后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8.034±1.778)%和(97.882±1.915)%,且两组在辐照后14 d内溶血率、2,3-DPG、ATP、红细胞渗透脆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射线血液辐照仪和Y射线辐照仪对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无明显差异,且25 Gy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输注辐照悬浮红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输注辐照悬浮红细胞对移植发生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内蒙古地区某三甲医院2014 年6 月至2016 年6 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84 例,均给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将84 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 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实验组在常规预防基础上输注辐照悬浮红细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计数;给予发生的患者对症治疗,随访3 个月,观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复发情况.结果 移植前,两组患者血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实验组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随访期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移植后血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移植物抗宿主病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用输注辐照悬浮红细胞的方式预防时,可有效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