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湿邪从化"探析肠癌的病机及辨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肿瘤之缠绵难愈源自其病机复杂,变化多端.肠癌作为一种典型的肠道紊乱性肿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化"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是对疾病病机变化进行阐释的中医理论."湿邪从化"作为中医"从化"学说的分支部分,其观点恰好可以阐释肿瘤湿阻证候发生、发展及转化的机理.肠癌患者出现"湿从热化"或"湿从寒化"或"寒热错杂"的相关证候,正是"湿邪从化"演变的体现.临床治疗肠癌当以祛湿为法,强调平衡湿邪,关注患者机体的寒热、虚实,分别以清热祛湿、温阳散寒、调和寒热、畅达气机等为主要原则,并灵活加以辛温发散、滋阴润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祛瘀解毒、分利三焦等药物,使湿祛而肠腑通降.总之,本文基于"从化"学说,认为"湿邪从化"贯穿于肠癌病机演变的始终,提出从湿论治肠癌,以期充实肠癌的中医病机理论内涵,亦为临床辨治肠癌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永类钤方》中骨伤内服药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分析《永类钤方》中骨伤内服药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永类钤方》中的骨伤内服药方,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统计纳入方剂中组方药物的出现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纳入方剂中组方药物的关联规则,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47首内服药方,涉及162味中药.出现频次≥5的中药共34味,出现频次排前6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白芷、生川乌、乳香、肉桂.药性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温,药味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辛、苦、甘,归经主要归肝经、脾经、心经,药物功效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活血化瘀、补虚和解表.对47首骨伤内服药方中的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7条关联规则,增益均>1,支持度最高的关联规则为当归→川芎,置信度为100%的关联规则为当归→肉桂+川芎、当归→肉桂+白芷、当归→没药+川芎;关联度较强的药对为川芎-当归、当归-肉桂、当归-乳香、白芷-当归、没药-乳香.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3首,分别为川椒-泽兰-甘草-当归-川芎-肉桂、白芷-桔梗-陈皮-赤芍-茴香-生姜-生地黄、独活-生草乌-干姜-羌活-苍术-牛膝-细辛-续断-何首乌-生川乌-白芍-骨碎补-木鳖子仁-乳香-没药-自然铜.结论:《永类钤方》中骨伤内服药方多采用辛温、苦温和甘温之药,常从肝经、脾经、心经论治,以活血化瘀、补虚并兼顾解表为主要治法,以"发散寒邪,通气通血"为主要用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伤寒论》误汗原因及避免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6/8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辛味药在消渴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消渴病机虽以阴虚内热为主,但仍应重视三焦功能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三焦燥郁,气机不行、津液不布,甚至化痰生瘀、津亏耗血,则病情加重,变证丛生.临证时应重视辛味药的使用,以其"辛以行气""辛以润之"的功效调畅三焦,以助气机畅达、津液输布.故可在诸养阴润燥药中加入辛味药,一可防止诸养阴之品滋腻,二可疏通三焦、振奋气机、促进气化,以除三焦郁滞,并应根据三焦病位的不同而选取辛寒、辛苦、辛温等配伍方法增强药效.然而,用药之时也需注意辛味药用量不易过大,旨在发散三焦郁滞,疏通气机、宣散郁热、布达津液,且用药时间不宜过久,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正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苦辛法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苦、辛味是中医遣方用药常相配伍的两味,辛温与苦寒药物配伍称为辛开苦降法,广义的苦辛法不仅限于辛温与苦寒配伍.苦辛法始于《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扬.两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具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两者配伍的作用基础是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开郁散结.根据不同的病邪与病位,辛温、辛凉与苦寒、苦温不同的药物配伍,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辛温与苦寒配伍能够平调阴阳、通阳散结、清利湿热、发散郁火;辛温与苦温配伍能够化痰除湿;辛凉与苦寒配伍有清热透邪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铺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药物铺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概况,分析治疗规律,展望应用前景.[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常见妇科疾病的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其共性,分析其在治疗临床妇科疾病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药物铺灸治疗较多的妇科病种为原发性痛经、产后身痛、慢性盆腔炎,证型以肾阳虚型、寒湿型、血瘀型居多.采用药物多为辛温发散之品,铺灸部位以腰骶部膀胱经和小腹部任脉为主.[结论]药物铺灸疗法对于肾阳虚、寒湿或血瘀为证型的的妇科病证均具有明显效果,可以推广运用至辨为以上证型的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月经不调等诸多妇科疾病,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辛温发散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析辛温发散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复方青黛胶囊),观察组予以中医治疗(辛温发散法),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PASI评分(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其观察指标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SI评分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4.45±0.31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10.33±0.15分)快,且其比较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明显低于对照组(34.29%),且其比较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而言,予用辛温发散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PAS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因而值得临床上作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火"论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阳气是火的物质基础,阳气郁滞是"上火"的核心病机.治疗"上火"应注重标本分治,既要直接消除阳郁状态,又需针对病因治疗.因火具有"热性"与"结聚性","清"与"散"是治疗"上火"核心治则.用药上,苦寒药物力强易伤阳,甘寒药物清火力缓,辛温药物发散力强,辛凉药物发散力缓,需结合"上火"程度及素体阳气状态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病-证-方-药-量"角度探讨升阳散火汤治疗中长程发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病-证-方-药-量"角度探析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中长程发热的临床经验,总结临床思维和用药用量特点.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运用升阳散火汤诊治的20例发热(持续2~6个月)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的发热,其常见临床表现除发热外,还有乏力、恶风寒、食欲一般、口干、大便溏薄等.方中药物常用剂量:辛温发散药防风、升麻、羌活、独活6~10 g;解肌退热药柴胡8~20 g,葛根10~20 g;健脾补中药人参6~15 g(党参15~20 g),黄芪15~20 g,炙甘草3~10 g;清热解毒药生甘草5~10 g;滋阴养血药白芍6~20 g.从性味、归经来看,药物以微温、辛甘味为主,多入脾、肺二经.结论 取"火郁发之"之意,临床选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中长程发热,处方精简,用量得当,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病条辨》斑疹理论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