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相障碍共病笑气使用障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精神障碍,易共病焦虑谱系障碍、物质滥用、冲动控制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本文中分析了1例双相障碍共病笑气滥用的案例,希望对临床医师识别与处理此类患者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的观察是做出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患者面部表情的改变往往是微妙且难以察觉的,自动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则可作为一种辅助识别某些精神疾病的手段。面部表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且不受文化背景、先天性失明等因素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面部表情识别方法亦在不断进步,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表情识别,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利用可训练的特征提取模型从图像和视频中自动学习表征来完成分类,极大地减少了对于面部物理模型和其他预处理技术的依赖。文章着重综述了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探索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精神科领域和远程心理干预方面的拓展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 Space的非自杀性自伤研究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非自杀性自伤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状况,为今后的研究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1975年1月至2020年8月收录的非自杀性自伤文献,使用Cite Space 5.5.R2知识图谱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974篇,文献发表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多集中在发达国家,累计发文量最高的国家为美国412篇,发文量第一的机构为Katholieke Univ Leuven 42篇。关键词共现及聚类显示目前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自杀行为、辩证行为疗法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文献被引最多的是作者Muehlenkamp。结论:非自杀性自伤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非自杀性自伤人群、相关干预措施、筛查和评估工具、Meta分析、危险因素分析是其研究前沿和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因确诊的九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临床和外周组织病理改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基因确诊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周组织病理改变特征。方法:用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拟诊为NIID的患者进行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检测。回顾分析经基因确诊的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组织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改变特点,并对外周活检组织行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色。结果:共发现9例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突变的NIID患者。其中5例患者为家族性(来自3个家系),其余4例为散发性。所有患者起病年龄在36~61(51.33±7.12)岁,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人格情绪改变(8/9)、发作性意识障碍(6/9)和发作性头晕或头痛(6/9),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精神症状、震颤和排尿功能障碍等。8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散加权成像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9例患者行皮肤活检,均可在细胞内发现嗜酸性的核内包涵体(IIs)。IIs可出现在皮肤组织的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示p62和泛素阳性;电镜下IIs为细丝状物质缠绕沉积,边缘不具有膜结构。2例患者行肌肉活检,其中1例患者可见个别镶边空泡肌纤维,另外1例未见明显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病理改变;1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重度髓鞘性病理改变。对3例患者的肌肉或周围神经组织运用组织学、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未发现IIs,但用免疫荧光染色均发现p62和泛素异常沉积形成的IIs。结论:该组患者主要为成人型NIID患者,以发作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活检作为微创的病理检查对NIID具有很高的病理诊断价值,且p62和泛素的免疫荧光染色较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易发现IIs的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女性边缘型人格障碍脑灰质体积及功能连接异常与情绪失调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青少年女性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异常特征,探索其与情绪失调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7岁女性BPD患者18例(BPD组)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8名(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检查,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计量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和功能连接方法比较2组灰质体积和功能连接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灰质体积异常脑区及功能连接差异脑区与23项边缘症状清单(Borderline Symptom List,BSL-23)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PD组左颞下回( t=4.23)、右颞下回( t=4.85)和左眶额叶( t=4.16)的灰质体积显著增大(GRF校正,体素 P<0.005,团块水平 P<0.05双尾)。BPD组左颞下回与右颞中回功能连接减弱( t=-6.20),左颞下回与右梭状回( t=5.75)、左颞下回与左顶下缘角回功能连接增强( t=4.38;GRF校正,体素 P<0.005,团块水平 P<0.05双尾)。BPD组眶额叶灰质体积增加与BSL-23量表中情感条目BSL9感受到紧张( r=-0.523, P=0.023)、BSL14情绪的快速变化( r=-0.549, P=0.018),认知条目BSL15忍受痛苦( r=-0.589, P=0.010)、BSL17易受伤害( r=-0.554, P=0.017),行为条目BSL5自我伤害( r=-0.616, P=0.006)、BSL18自杀吸引( r=-0.661, P=0.003)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青少年女性BPD患者颞下回和眶额叶灰质体积增大,左颞下回与右颞中回、颞下回与梭状回、颞下回与顶下缘角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尤其是眶额叶灰质体积的改变可能参与了BPD患者情绪调节损伤的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纳承诺疗法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以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冲动控制不稳定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精神障碍。该疾病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但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如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加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作为第三代认知疗法中的代表疗法,旨在使个体接纳无法避免的痛苦,发现自身价值所在并承诺行动,最终提高心理灵活性过上富有意义的生活。接纳承诺疗法目前已被应用在多种精神障碍的治疗中,且疗效显著。文章通过阐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模型,分别从接纳承诺疗法的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型分析了接纳承诺疗法干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综述了近年来接纳承诺疗法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接纳承诺疗法为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它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群体中的使用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共病边缘型人格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双相障碍(BD)抑郁发作共病边缘型人格(BPD)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甲状腺功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收集97例BD抑郁发作患者病例资料,符合DSM-5双相障碍目前为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采用DSM-Ⅳ-TR轴Ⅱ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中BPD的诊断条目进行评定,入组患者分为共病BPD组(n=42)和不共病BPD组(n=55).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评估,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结果 共病BPD组女性29例(69.05%),不共病BPD组26例(4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9,P=0.040);共病BPD组双相Ⅱ型患者34例(80.95%),不共病BPD组20例(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85,P<0.001).共病BPD组FT4为(0.67±0.23)ng/dL,低于不共病BPD组的(1.51±0.67)ng/dL(Z=2.079,P=0.038).共病BPD组皮质醇为(14.86±7.19)μg/dL,低于不共病BPD组的(18.68±5.98)μg/dL(Z=2.843,P=0.004).共病BPD组无自伤、自杀情况者明显低于非共病BPD组,自伤与自伤合并自杀意念和行为者明显高于不共病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OR=0.931,95%CI 0.884~0.980)、低血浆皮质醇水平(OR=0.909,95%CI 0.837~0.988)是BD抑郁发作共病BPD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血浆皮质醇水平与BD抑郁发作共病BPD相关,低FT4可能与自伤、自杀关联更紧密,进一步影响边缘性人格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背景 双相情感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共病率高,共病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目的 探讨是否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0例(共病组),其中双相抑郁患者33例,双相躁狂患者27例.同时选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0例(未共病组),其中双相抑郁35例,双相躁狂25例.采用中文版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和Stroop色词测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共病组RBANS中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和总评分均低于未共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6、-2.138、-3.306、-2.729,P<0.05或0.01),Stroop色词测验中的单字时间、单色时间、双字时间和双色时间均长于未共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8、3.341、5.249、5.167,P均<0.01).共病BPD的双相抑郁患者RBANS中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和总评分均低于未共病BPD的双相抑郁患者(t=-2.446、-2.407、-2.231、-2.078,P均<0.05),Stroop色词测验中的单字时间、单色时间、双字时间和双色时间均长于未共病组(t=3.652、3.035、4.406、5.016,P均<0.01).共病组双相躁狂患者RBANS中的言语功能和总评分均高于未共病组(t=-2.777、-2.347,P<0.05或0.01),Stroop色词测验中的单字时间、单色时间、双字时间和双色时间均长于未共病组(t=3.600、2.658、2.943、4.337,P<0.05或0.01).结论 相较于未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UPPS冲动行为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的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对UPPS冲动行为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检验测量学性能及结构.方法:测量1170名中学生,另选62名被试间隔一个月重测.结果: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7道题目,数据符合4维度模型:(缺少)预先考虑、急迫性、快感寻求和(缺少)毅力.修订后UPPS内部一致性良好,Cronbach α系数0.82,重测信度r=0.73.采用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SI-BPD)与人格组织问卷(IPO)作为效标,证实UPPS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UPPS总分与MSI-BPD显著相关(r=0.45,P<0.001),与IPO各维度及总分正相关(r=0.31~0.49,P<0.001).结论:本研究在中学生样本中修订了 UPPS,拓展了冲动性测量方法,需在社区及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生物遗传与家庭环境因素在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的精神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对公共心理卫生资源造成严重的负担.但目前其发生机制仍未有定论,许多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作用.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形成以及身心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生物遗传、家庭环境以及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对BPD的发生机制进行阐述,并总结了当前相关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些不足和挑战,希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临床治疗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