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康复评估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又称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儿童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病,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肌无力,运动功能的丧失是其核心症状。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的方法,康复治疗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DMD的康复评估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精准医疗背景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病,包括Duchenne及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两种不同临床类型,迄今为止尚无治愈方法,随着近年来对精准医疗研究的积极响应和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等精准诊断的方法在这一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在当前精准医学背景下的诊断发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GPAT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 type 1, CGL1)是由AGPAT2基因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下脂肪消失、肌肉发达、皮下静脉明显、假性肢端肥大症、多毛、黑棘皮症等,常合并代谢性疾病,易被误诊为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及库欣综合征等。同时,与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的鉴别在临床上存在难度。本研究回顾分析1例CGL1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有助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MD基因变异形成新剪接位点致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10岁,疑似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肌无力。患儿2岁左右会走,步态不稳,后逐渐出现跑、跳、爬楼和起蹲困难。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图1),Gower征阳性。实验室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32 849 U/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 30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508.6 μg/L;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患儿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接受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测序法对 DMD基因的缺失、重复和点变异进行检测,均未发现致病变异。其母亲再次妊娠20周,就家系情况及产前诊断问题进行遗传咨询。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号2023134),患儿父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一家三兄弟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基因特点等进行分析。以"Xp21邻近/临近基因缺失综合征"、"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和"Xp21 contiguous gene deletion syndrome"、"complex glycerol kinase deficiency"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和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2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复习相关资料。结果:先证者为男童,第4胎,第4产,在新生儿期因"皮肤色素沉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升高"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失盐型)",患儿血清三酰甘油、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尿甘油酸水平显著升高,17羟孕酮水平正常,经微阵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发现患儿X染色体p21.3p21.1区域5.16 Mbp缺失,确诊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予氟氢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替代治疗,患儿皮肤颜色转为正常,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至正常。现患儿3岁8个月,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腓肠肌假性肥大,无电解质紊乱。患儿父母健康,患儿姐姐18岁,健康;患儿长兄及次兄均在出生不久后皮肤颜色变黝黑、智力运动落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肌肉萎缩",分别于1岁及1岁6个月死亡。患儿母亲及姐姐X染色p21.3p21.1区带杂合缺失。文献检索共收集到22例资料完整、基因诊断明确的国内外个案报道,其中13例于新生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肌营养不良、高三酰甘油血症、发育迟缓等,少数有特殊面容;Xp21区域大片段缺失变异,主要缺失基因均包括 NR0B1、 GK和 DMD。 结论: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临床表型复杂,且易被误诊,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预后不良,需要通过血清生化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人群33 104例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多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调查中国人群单基因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突变谱,为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遗传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的12个临床中心共招募33 104例受检者(16 610例女性),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多种PCR对223个基因的携带者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197个常染色体基因的合并携带者频率为55.58%,26个X连锁基因的合并携带者频率为1.84%.在16 669例家系中,共检出874对(5.24%)高危夫妇.其中常染色体基因高危夫妇584对(3.50%),X连锁基因高危夫妇306对(1.84%),16对夫妇同时为常染色体基因和X连锁基因高危夫妇.最常检出的常染色体高危基因包括GJB2(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393对),HBA1/HBA2(α-地中海贫血,36对)和PAH(苯丙酮尿症,14对),SMN1(脊髓性肌萎缩症,14对).最常检出的X连锁高危基因包括G6PD(G6PD缺乏症,236对),DMD(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23对)和FMR1(脆性X综合征,17对).除外G6PD后的高危夫妇率为3.91%(651/16 669),进一步除外GJB2 c.109G>A位点后,高危夫妇率为1.72%(287/16 669).理论上严重的单基因病出生缺陷的发病率约为4.35‰(72.5/16 669).对导致高危夫妇最多的22个基因进行筛查可检出95%以上的高危夫妇,对导致高危夫妇最多的54个基因进行筛查可检出99%以上的高危夫妇.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人群中223种单基因病的携带者频率,为中国人群的携带者筛查策略制定和panel设计提供依据.在携带者筛查实践中,针对某些特殊基因或变异位点的遗传咨询可能会面临困难.这些特殊基因或变异需要在检测前告知受检夫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不筛查这些基因或变异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伐莫洛酮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进行肌营养不良症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中国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发病率约30/10万男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躯干肌肉及肢体肌肉无力及萎缩、肌肉的假性肥大,大多数还会有心肌损害,一般患儿在12岁左右不能行走,后期会出现呼吸肌无力,由于DMD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20~30岁因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糖皮质激素对DMD运动和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目前临床建议早期使用,但糖皮质激素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较多限制.近十余年国外临床研究发现伐莫洛酮对DMD有同糖皮质激素一样的疗效,但没有与糖皮质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生长发育迟缓、骨疾病、肌肉萎缩等).本文就目前关于伐莫洛酮治疗DMD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做一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糖皮质激素在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中应用循证指南计划书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为了提高我国医师在治疗儿童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认识及规范化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和四川省儿童医院发起并制订《糖皮质激素在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中应用循证指南》.指南制订工作组将根据循证指南的制订原则和步骤开展指南制订工作,组建包括神经肌肉疾病、循证等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团队.该计划书主要阐明了指南制订的目的、意义以及指南制订的完整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甘油激酶缺乏症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缺陷病,90%患者为男性,常为散发,偶为家系遗传,临床少见,可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又称为Xp21临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同时出现多个单基因缺陷病的症候群,主要包括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高甘油血症、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常被误诊为其中的一种疾病.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临床少见,常常起病早,若治疗不及时,新生儿期即可死亡,目前此病尚无有效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如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需及早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以预防肾上腺危象的发生,因此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重点介绍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的发病特点、临床特点、基因特点、遗传咨询、治疗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闽南46个假肥大肌营养不良征家系的遗传分析及疾病区域预防体系构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获得中国闽南地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征(Duchenne and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的分子遗传特征数据,为今后建立区域疾病三级预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从2007年7月至2016年12月间,于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6个闽南籍 DMD/BMD 病例家系进行遗传分析,评价该区域的疾病诊断及预防效果.结果 在41个家系中发现 DMD 基因变异,其中外显子缺失型/重复型分别为31例和5例;另有5例检出 DMD 基因单碱基变异,其中4例变异位点经分析定性为致病性突变,另1例变异位点临床意义不明;对3例经产前诊断确认携带致病突变的男性胎儿实施人工干预.结论闽南籍 DMD/BMD 患者中接近八成者属于 DMD 基因片段重组型,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可实现此类患者及携带者的准确诊断;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非基因重组型 DMD/BMD 的诊断中具有优势;构建三级预防体系可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