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红细胞输注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危重症包括重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TB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等。贫血是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TBI危重症患者贫血发生率高达50%,是该类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51.8%的SAH患者合并患有贫血 [1];AIS患者贫血发生率约为44.4% [2]。在健康成人中,Hb水平低于70 g/L时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在原有严重的脑部疾病基础上更可能发生贫血及低氧血症,继而加重病情。红细胞输注(RBCT)可提高Hb水平,增加脑供氧量。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接受RBCT后,迟发性脑缺血、感染、血栓形成和输注相关肺损伤等不良事件增加。目前对于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RBCT的指征及方案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的贫血与RBCT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度Mur血型不合溶血病并迟发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例重度Mur血型不合溶血病合并迟发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经过,探讨其病例特点及对于迟发性贫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患儿的临床经过及后期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的母亲既往因Mur血型不合导致胎儿水肿,虽然进行了4次宫内输血,但未能成功挽救胎儿。本次妊娠在26 +1周行脐带穿刺提示胎儿血红蛋白为73 g/L,随后胎儿在孕期进行了5次宫内输血。在妊娠34 +2周时因胎儿窘迫经紧急剖宫产娩出,出生时无窒息缺氧。生后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分别为114 g/L和0.344,总胆红素为54.5 μmol/L,住院期间进行了2次输注Mur阴性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和3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抑制溶血,生后1周开始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00 IU/kg,1周3次),出生20 d后病情好转出院,改为每周1次EPO 200 IU/kg治疗。但是在出院10 d后,患儿血红蛋白67 g/L,再次返院行1次输血治疗,出院后继续予EPO(200 IU/kg,1周3次)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诊,2个月后EPO减量为200 IU/kg,1周2次,治疗持续1个月,血红蛋白维持稳定后停药,生后4个月生长发育适龄。 结论:宫内输血能明显改善Mur血型不合重度溶血病预后,但应警惕Mur重度溶血病并发新生儿迟发性贫血,及时输注红细胞并予EPO治疗纠正贫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超溶血性输血反应(HHTR)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Hb)值明显较输血前下降,并且输注的同种异体红细胞和患者自身红细胞均被破坏。HHTR多发生于镰状细胞病(SCD)患者,亦可发生于地中海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以及其他无基础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对于已发生HHTR的患者,输血治疗反而加重溶血,甚至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识别HHTR并及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拟就HHTR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HTR的预防、早期识别、诊断与及时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在性囊性胃炎及并发肿瘤性病变的初步临床诊治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GCP)及合并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特点、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2015年1月—2021年2月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GCP的35例(合并肿瘤性病变27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GCP的人群构成、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治疗方法、病理结果等情况。结果:纳入的35例GCP患者,年龄(68.26±8.08)岁,男性多见(80.00%,28/35),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占31.43%(11/35),无症状占25.71%(9/35),其他症状包括反酸烧心、腹胀、贫血、进食哽咽感等。GCP好发部位为贲门(51.43%,18/35),在内镜检查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平坦型病变(68.57%,24/35),以0-Ⅱa及0-Ⅱa+Ⅱc型病灶为主,占66.67%(16/24),其次为息肉样隆起(20.00%,7/35)。术前1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均匀低回声伴或不伴囊性回声(73.33%,11/15)。纳入的GCP病例中行内镜下手术治疗33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治疗过程均顺利完成,其中内镜治疗病灶均整块切除,平均内镜手术时间86.13 min。1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术后病理显示GCP并发肿瘤性病变比例为77.14%(27/35),GCP合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比例为68.57%(24/35),其中23例为R0切除,另1例基底切缘未净并脉管侵犯,术后5个月原位复发,追加外科手术,内镜完整切除率达95.83%(23/24)。结论:GCP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贲门,内镜主要表现为黏膜平坦型病变及息肉样改变,术前超声内镜对发现GC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治疗GCP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责任动脉瘤位于前循环136例,位于后循环30例;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57例,血管内治疗99例,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治疗2例,仅内科保守治疗8例。根据入重症监护室72 h内最高血乳酸水平分为乳酸正常组(血乳酸≤2.2 mmol/L)和乳酸增高组(血乳酸>2.2 mmol/L)。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比较两组入院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等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中,54例(32.5%)出现乳酸增高。乳酸正常组(112例)与乳酸增高组在基础疾病、责任动脉瘤部位及治疗方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入院Hunt-Hes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乳酸增高组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DCI)、低白蛋白血症及贫血的发生率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酸增高组出院及随访时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DCI、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动脉血乳酸水平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Hunt-Hess分级≥Ⅲ级( OR=4.424,95% CI:1.029~19.025, P=0.046)、脑血管痉挛( OR=4.140,95% CI:1.197~14.326, P=0.025)、低白蛋白血症( OR=5.385,95% CI:1.142~25.396, P=0.033)、贫血( OR=8.341,95% CI:1.579~44.051, P=0.012)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 OR=7.997,95% CI:2.313~27.651, P=0.001)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SAH患者急性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可能与入院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DCI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或可作为aSAH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M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及预防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在抗-M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探讨HDFN预防策略.方法 对 2017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本实验室确诊的 12 例抗-M引起的HDFN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母亲和患儿的血型鉴定,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抗体效价检测,新生儿溶血 3 项实验.收集患儿和母亲的临床资料,包括妊娠史、输血史、产前抗体检测、宫内输血史、分娩孕周,并随访患儿预后.结果 12 例抗-M引起的HDFN中,患儿母亲均为RhD+NN表型,患儿均为RhD+MN表型,母子MN血型均不相容.在ABO血型系统中,母子ABO血型不相容占 41.7%(5/12).患儿母亲皆无输血史,在 4℃检测效价中位数 32,37℃效价中位数 4.3 例患儿母亲有多次宫内输血史,发生率为 25%(3/12).1 例为首胎妊娠异常,占比 8.3%(1/12),7 例为异常妊娠流产,不良孕产史发生率 58.3%(7/12).6 例患儿母亲早产,占比 50%(6/12).3 例患儿母亲定期产检,并鉴定抗体特异性,占比 25%(3/12).12 例患儿游离抗体在 4℃检测效价中位数 6,37℃效价中位数 2.2 例患儿抗-M在 37℃检测无反应,阴性率 16.7%(2/12).患儿直抗阳性率 8.3%(1/12),放散阳性率 16.7%(2/12).血红蛋白最低值中位数 75 g/L,12 例患儿均接受了输血治疗.总胆红素峰值中位数 157.5 μmol/L,均未达到换血阈值.患儿迟发性贫血率 16.7%(2/12),患儿出生后死亡率 8.3%(1/12),11 例患儿预后无生长和神经发育迟缓情况.结论 抗-M能引起严重的HDFN,也可发生于第 1 胎,抗体效价强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容易引起迟发性贫血,应根据抗-M血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定期监测,及时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迟发性溶血反应致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异常与输血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 1 例地中海贫血患儿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后的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结合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制定输血策略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通过Rh血型系统分型,结合患儿输血史、血清胆红素变化、临床症状等资料综合分析 1 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以明确其是否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并制定适宜的配血策略.结果 入院时患儿血型为B型DccEE,血红蛋白(Hb)38 g/L,网织红细胞比率(Ret%)2.92%,总胆红素(TBil)65.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0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53.8 μmol/L,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与B型DCcEe供者交叉配血主次侧均无凝集无溶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阴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阴性,乳酸脱氢酶(LDH)1 05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3 U/L,尿潜血 2+,尿胆原 4+,入院 5d前有红细胞输注史.结合以上结果及对比既往实验室数据,明确患儿发生了迟发性溶血反应,随即筛选B型DccEE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给予输注,输血后各项指标趋好.结论 地贫患儿输血前应综合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和临床其它资料制定合适的配血策略,以有效保障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肝包膜下迟发性血肿破裂手术漏诊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临床经过摘要苏某某,男,36岁.因口角胸腹部刀刺伤30min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贫血貌,四肢湿冷.腹平,腹肌紧,压痛,中上腹见一约20cm皮肤伤口,血流不止,肠管突出,腹腔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稀少.临床诊断:失血性休克;腹部刀刺伤伴内脏损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中腹部横行创口长约15cm,沿中腹部创口经上腹部正中向上延长约10cm进腹腔;腹腔内积血及凝血块约2000mL,吸除积血,移除血凝块,肝右叶肋膈面挫伤软化,肝脏被膜仍完整,大网膜部分离断,修剪并切除失活网膜,距屈氏韧带约50cm处见小肠一破口,长约3cm,未透入黏膜层,予以肠修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IR)方案二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46例XELOX或FOLFOX方案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肠癌患者在我科接受IR方案二线治疗,即:伊立替康180 mg/m290 min静滴d1;雷替曲塞3 mg/m215 min静滴d1;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按照RECIST1.1进行化疗近期疗效评价,采用NCI-CTCEA 4.0评价化疗毒性不良反应,并采用电话随访方式确定生存情况.结果:46例晚期肠癌患者均可纳入评价,总计接受172周期化疗,无患者CR,7例PR,ORR为15.21%,DCR达60.87%;中位PFS 3.2个月(95%CI:2.1~4.2个月),中位OS 8.1个月(95%CI:7.0~9.8个月),1年生存率为23.91%(11/46);常见毒性不良作用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迟发性腹泻、贫血、恶心呕吐、肝损害、疲乏等,多为1~2级,无化疗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IR方案在晚期肠癌二线治疗中有一定疗效、毒性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幼年性息肉内镜治疗并迟发性反复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0岁,3年前因"反复腹泻2年"于我院行肠镜检查示直肠、结肠多发息肉,大肠黏膜充血水肿. 为明确息肉性质,在完善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后,行"直肠、结肠多发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病理诊断为"幼年性息肉". 患者行息肉电切术后3d出现反复便血情况,总量约1800 mL,复查血常规回示血红蛋白下降至60 g/L,后经美沙拉嗪栓肛门用药抗炎、头孢唑肟静脉输注抗感染、同型悬浮红细胞静脉输注纠正贫血及内镜下电凝、钛夹等治疗后,患者止血成功出院. 此次患者入我院复查并再次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肠镜结果提示直肠、结肠多发息肉较前减少,但仍可见局部肠段炎性改变(图1A、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