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交换试验对腹膜透析导管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腹膜透析(腹透)导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共36例,腹透管功能正常的对照组5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45±21)岁。对照组与腹透管功能障碍组快速期引流量分别为(2 086±65)、(1 181±637)ml,总引流时长分别为(15.2±1.3)、(38.3±14.9)min,腹透管功能障碍组较对照组的快速期引流量减少、总引流时长延长(均 P<0.05)。与腹透管移位组比较,腹透管堵塞组新一袋灌入时长延长,快速期引流量减少,总引流时长延长,负超量增加(均 P<0.05)。快速交换试验可早期诊断腹透导管功能障碍,鉴别导管功能障碍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膜透析患儿腹腔内压力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一种可连续多次测量腹腔内压力(腹内压)的装置,并评估该装置在腹膜透析(腹透)患儿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的腹内压测量装置采用三通装置连接腹透外接管、带刻度的玻璃管及双联腹透液袋,通过转动三通装置实现腹透液的定量注入和腹内压的测量。测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测量不同灌入量下的腹内压。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腹透治疗且透析龄>1个月的患儿,收集入选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记录测量过程患儿的主诉、体征、有无腹透导管污染、腹内压测量后压力相关并发症及感染情况,随访腹透患儿腹内压测量后3个月的结局。采用散点图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灌注量与腹内压的相关性。结果:9例接受自动化腹透治疗的患儿入选本研究,年龄(8.4±4.7)岁,体表面积(0.84±0.29)m 2。9例患儿灌注量为1 000 ml/m 2时的腹内压为(12.6±1.9)cmH 2O(1 cmH 2O=0.098 kPa),灌注量1 200 ml/m 2时的腹内压为(13.8±1.9)cmH 2O。测量装置安全可行,测量过程中未发生过导管污染,住院期间所有患儿未发生腹膜炎。随访3个月,除1例患儿因脐疝转血液透析外,其余患儿未出现压力相关并发症。 结论:本装置操作简单、使用过程安全,可实现无创和连续性测量腹内压,对腹透患儿临床透析处方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液袋加温保温装置及温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过程中,置换液自身的温度、液体流量及血液在体外循环等多种因素,导致回输至体内的血液温度往往低于正常,从而引起患者体温下降,造成低体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中,医护人员大多采用机器自带的加温装置、体外循环液体温箱、升温毯等方式减少CRRT患者低体温的发生,但效果均不理想。为此,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CRRT透析液袋加温保温装置及温控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1 1 0334906.7)。该装置包括加温保温装置和温控系统,其中加温保温装置由加热透析液袋的本体和温控结构组成,解决了CRRT治疗过程中难以对液体实施安全高效加温及保温的问题;温控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调控、显示5个模块之间的配合使用,能显示患者体温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透析液袋温度,并实时监测回输血液温度。将该装置应用于CRRT,可实现对危重症患者体温的精准管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制备白藜芦醇(RES)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沉淀法制备RES纳米混悬剂.以平均粒径及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剂工艺.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末并进行表征.使用透析袋法研究制剂的体外释放情况.建立高糖刺激的ARPE-19细胞损伤模型,CCK-8法评估RES纳米混悬剂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RES最优处方工艺为:RES浓度6 mg/mL,两种稳定剂(PVP K17∶HPMC)质量比2∶1,RES与稳定剂质量比1∶2,5%甘露醇做冻干保护剂.RES纳米混悬剂为相对规则的颗粒状,载药量为28.04%,36 h内累计释放量达91.27%.与RES相比,RES纳米混悬剂预处理后ARPE-19细胞活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 RES纳米混悬剂可提高RES的体外释放率,并且能够减轻高糖对ARPE-19细胞的损伤,提高细胞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THP-NS)及其冻干粉,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通过沉淀-均质法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DI)的归一值作为考察指标,考察延胡索乙素用量、透明质酸钠用量、泊洛沙姆407用量对纳米混悬剂制备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THP-NS的处方工艺,并制备冻干粉末.采用透射电镜法(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THP-NS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评价其体外溶出度.结果 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最佳处方为延胡索乙素用量51.0 mg,透明质酸钠用量3.1 mg,泊洛沙姆407用量18.4 mg.平均粒径为(195.57±1.80)nm,PDI为0.23±0.019,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Zeta电位值为-31.0 mV,延胡索乙素纳米混悬剂外貌为球形,THP-NS中延胡索乙素以结晶状态存在,THP-NS在24 h累积溶出度达到97.43%.结论 将延胡索乙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药物处方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显著提高了其体外溶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载雷公藤红素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了一种针对炎症微环境的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给药系统以解决雷公藤红素的递送难题.方法 合成透明质酸-金刚烷甲酸(hyaluronic acid-adamantanecarboxylic acid,HA-AD)聚合物,通过1 H-NMR进行结构确认.采用透析法制备装载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的纳米粒(Cel/NPs),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改善处方,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ζ电位、形态、稳定性、酶敏感性、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对比研究free Cel和Cel/NPs的体内抗UC作用.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Cel 2.04 mg、环糊精 27.19 mg、HA-AD 7.96 mg、DMSO3.0mL、纯水(reverses osmosis,RO)10 mL、搅拌时间 2h.所得纳米粒为光滑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62±0.009,ζ电位为(-32.1±0.8)mV,Cel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18±2.36)%、(5.17±0.13)%,递药体系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和胃肠道稳定性,但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可使环糊精迅速解体,从而瓦解Cel/NPs,快速释放Cel;Cel/NPs增加了 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体内抗UC结果显示Cel/NPs可以显著改善UC,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恢复小鼠结肠组织状态,增加结肠长度,降低脾脏质量,恢复结肠黏膜上皮完整性.结论 所制备Cel/NPs有利于雷公藤红素抗UC靶向递送,显著改善UC,为结肠病变部位药物靶向递送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鞣花酸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口服药动学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鞣花酸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ellagic acid-loaded self-micelle solid dispersion,EA-SMSD),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以EA-SMSD自组装形成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沉降率为指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SMSD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自组装胶束的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鞣花酸在EA-SMSD粉末中的晶型,透析袋法考察EA-SMSD在水及模拟胃、肠液中释药情况.以鞣花酸原料药为参考,比较EA-SMSD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 EA-SMSD最佳处方:Soluplus与鞣花酸用量比为7.8∶1,制备温度为50℃,制备时间为1.6 h.自组装形成胶束的包封率为(94.62±1.12)%,载药量为(10.57±0.24)%,沉降率为(2.19±0.09)%,粒径为(68.90±6.87)nm,ζ电位为(-13.11±1.02)mV.鞣花酸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EA-SMSD粉末中,EA-SMSD在水及模拟胃、肠液中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且储存稳定性高.药动学结果显示,EA-SMSD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5.15±0.98)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 4.03 倍,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 6.03 倍.结论 EA-SMSD制备工艺简单,可显著增加鞣花酸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调查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4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透析室完成CAPD患者15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A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A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CA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为(53.78±14.79)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居住地、透析龄、每日透析袋数、寻求医护帮助次数、发生过腹膜炎和出口处感染、擅自用药和停药的CA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透析龄、寻求医护帮助次数、发生过腹膜炎为CA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APD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采用适合实际情况的措施干预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索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群体异质性,并分析其人群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实施精准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招募266例腹膜透析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进行异质性检验,探索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潜在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存在3种潜在类别,即容量管理消极型(15.8%)、容量管理普通型(46.6%)、容量管理积极型(37.6%).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偏低、透析频率>3袋/d的患者归属于容量管理普通型的概率更高;居住在城市、无焦虑抑郁症状、家庭功能良好的患者更倾向于发展为容量管理积极型(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可根据人口学和疾病特征识别不同群体患者,并针对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精准护理干预,改善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提高透析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优化胡桃醌普郎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alpha tocopheryl polythylene glycol succinate,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该混合胶束进行表征和体内药效学研究.方法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以包封率为指标,用单因素和3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优化胡桃醌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用透射电镜和马尔文粒度仪对混合胶束进行表征.用透析袋研究其体外释放度.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HE切片研究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体内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结果 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药物∶载体=1∶50、F127∶FPGS=4∶5、水化体积为10 mL、水化时间为1 h、乙醇体积为1 mL.对最优处方进行验证,得到胡桃醌的平均包封率为90.53%,与预测值(85.32%)偏差较小.透射电镜下混合胶束呈球形,形态完整且分布均匀.平均电位为(-3.86±3.05)mV,平均粒径为(13.91±0.15)nm,PDI为(0.092±0.009).体外释放度实验结果显示,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累积释放度大于胡桃醌混悬液.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干预后,小鼠DAI值下降,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经响应面优化的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制备工艺条件稳定,且可增加胡桃醌溶解度,增强胡桃醌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