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常用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和肿瘤的分期,内镜下新型成像技术的应用使胸膜病变更易于观察。传统的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应用可弯曲钳夹检,获取标本小,组织结构挤压变形严重,耗时长,且部分组织获取困难。近年来,部分学者使用新的活检方式在内科胸腔镜下对胸膜病变进行活检,获得优质的病理标本。本文主要从冷冻、海博刀、IT刀及SB刀在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使临床医师了解并应用胸膜活检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协和医院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并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了500余例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操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标本处理及术后监测等,并提出了并发症的处理策略。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漏检可能,需要与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及心血管病理学等专业医师密切配合,以减少漏诊、误诊。建议全国心内科医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此项检查,以提高我国心肌炎、心肌病精准诊断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消化道隧道内镜术后消化道瘘的评估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讨上消化道隧道内镜术后消化道瘘的评估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诊疗的15例上消化道隧道内镜术后发生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消化道瘘均成功愈合。3例患者采用了金属夹夹闭瘘口并留置胃管;10例患者采用了胃管联合小肠营养管置入术,其中7例胃管直接置入瘘腔中引流;2例患者接受了食管覆膜支架联合小肠营养管置入术。5例患者接受过创面组织胶喷洒;2例患者在瘘口缩小后,接受了热活检钳或氩离子凝固术灼烧瘘口,行尼龙绳+金属夹荷包缝合。由此可见,隧道内镜术后消化道瘘是复杂的术后并发症,需要早期发现、仔细评估和综合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透视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内钳夹活检对胆管狭窄鉴别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透视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钳夹活检(PTFB)对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2001年1月至2022年8月发表的有关PTFB诊断胆管狭窄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并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采用诊断性研究质量评价量表(QUADAS-2)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Meta-disc软件和Stata软件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篇文献,样本量共1 935例。异质性检验提示无阈值效应,但灵敏度和阴性似然比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非阈值性异质性,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其余结局指标异质性较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透视引导下PTFB对胆管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合并值为0.796(95% CI:0.776~0.814),特异度合并值为1.000(95% CI:0.985~1.000),阳性似然比合并值为21.532(95% CI:11.281~41.098),阴性似然比合并值为0.234(95% CI:0.169~0.323),诊断比值比合并值为94.321(95% CI:46.744~190.32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9。并发症发生率合并值为9.2%(95% CI:6.4%~12.0%)。 结论:透视引导下PTFB对诊断胆管狭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内镜下的高危征象识别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国内外同道在结核病的介入诊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经多途径、多腔道内窥镜检下的微创介入、导航技术等引导下取样及高准确度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临床联用越来越广泛,为疑难结核病的精准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纵隔淋巴结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技术,包括经传统的可弯曲常规支气管镜、超细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等特殊类型支气管镜检术,经支气管镜透壁针吸活检术、超声及虚拟导航等引导下活检技术,经胸腔镜胸膜冷冻活检术,经皮穿刺活检等技术。经介入技术取样标本的Xpert、Ultra、环介导等温扩增、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及纳米孔测序等技术,显著缩短了诊断的时限并提高了诊断效能。介入治疗集中在肺结核大咯血、气管支气管结核、胸膜结核与结核相关瘘等疾病。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硬镜的应用,肺结核大咯血的介入治疗涉及血管内栓塞、覆膜支架置入等;经支气管镜冷热消融技术、狭窄气道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胸膜结核的介入治疗有胸腔镜技术,经内镜钳夹、支架等封堵器置入及自体脂肪移植等瘘口封堵术。本文就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巴马小型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新型巴马小型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评价其模型建立(简称建模)的效果。方法:以9只广西巴马小型猪为研究对象,8只实验猪术前给予高脂、高盐饲料喂养,并于喂养8周后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入路采用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钳损伤颈总动脉内膜的方法构建动脉狭窄模型,术后继续给予高脂、高盐饲料喂养;另1只为空白对照猪。于入组时、喂养8周,以及术后6、12、18和24周进行实验猪体质量、血总胆固醇(TC)及血三酰甘油(TG)的检测并观察变化。在术后24周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实验猪颈总动脉狭窄形成情况并测量血管的最大狭窄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分别对狭窄处管腔内部进行观察并测算血管管腔阻塞程度和内膜增生面积;对9只小型猪处死后标本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和病理学特点。结果:入组后实验猪体质量逐渐增加( F=977.97, P<0.001);TC和TG水平于喂养8周后显著升高(均 P<0.05),之后趋于稳定。术后24周DSA证实8只实验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全部建模成功,最大狭窄率为(55.63±10.89)%;IVUS与OCT均证实狭窄处血管内膜明显增生,测得的血管内膜增生面积[分别为(6.84±1.14)mm 2和(7.13±1.27)mm 2]和血管管腔阻塞程度[分别为(58.38±10.72)%和(59.88±9.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48和-0.30, P值分别为0.641和0.770)。建模成功实验猪血管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管腔狭窄为明显增生的血管内膜所致,并可见部分内弹力膜断裂,增生内膜以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聚糖沉积为主,其中胶原成分显著多于蛋白聚糖成分。 结论:通过高脂、高盐饲料喂养联合血管内钳夹活检损伤颈总动脉内膜的方式可成功建立巴马小型猪颈总动脉狭窄模型,其操作相对简便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支气管冷冻活检在外周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一项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与经支气管钳夹活检(TBFB)对肺外周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以"肺外周病变""肺外周结节""孤立性肺结节""经支气管冷冻活检"为检索词在CNKI、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检索对TBCB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9月10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章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局指标是诊断率、大出血及气胸发生率,采用STATA16.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816例患者。其中8篇双臂研究包括618例患者,TBCB组280例,TBFB组338例,5篇自身对照实验共198例。分析结果显示TBCB组取材面积是TBFB组面积的2~9倍,TBCB与TBFB相比能提高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两者对肺外周病变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OR=0.48,95% CI:0.03~0.93, I2=54.11%)。且TBCB不会造成较高的出血风险(log OR=0.71,95% CI:-0.07~1.50, I2=62.74%)。同时,TBCB和TBFB2组间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OR=-0.07,95% CI:-0.75~0.61)。 结论:TBCB在诊断率和取材面积方面优于TBFB,且不会增加出血及气胸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黏膜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黏膜上皮的内镜下钳夹活检术病理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差异广泛存在,该差异包含病理升级和病理降级,尤其是病理升级对临床诊治、患者预后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胃黏膜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临床治疗、预后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内镜下病灶尺寸测量系统(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开发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内镜下病灶尺寸测量系统,并测试其实时测量白光内镜下病灶尺寸的能力。方法:测量系统由3个模型组成:首先由模型1识别视频的连续图片中有无活检钳,有钳者标记钳叶轮廓;随后由模型2对有钳图片进行分类,分为张钳图片和未张钳图片;与此同时,模型3识别视频的连续图片中有无病灶,有病灶者标记边界;最后系统根据活检钳钳叶轮廓与病灶边界的像素对比,实时计算出病灶尺寸。数据集1由回顾性收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4 835张图片组成,用于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数据集2由前瞻性收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19年12月1日—2020年6月4日检查拍摄的图片组成,用于测试模型分割活检钳边界和病灶边界的能力;数据集3由151个模拟病灶的302张图片组成,每个模拟病灶包括活检钳倾斜角度较大(与病灶垂直线夹角45°)和倾斜角度较小(与病灶垂直线夹角10°)情况下的图片各1张,用于测试模型在活检钳不同状态下测量病灶尺寸的能力;数据集4为视频测试集,由前瞻性收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19年8月5日—2020年9月4日检查拍摄的视频组成。以内镜医师复核后结果或内镜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观察模型1识别有无活检钳的准确率、模型2分类活检钳状态(张钳或未张钳)的准确率和模型3识别有无病灶的准确率,用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评价模型1的活检钳钳叶分割效果和模型3的病灶分割效果,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评价系统的病灶尺寸测量能力。结果:(1)数据集2共纳入1 252张图片,有钳图片821张(其中张钳图片401张、未张钳图片420张)、无钳图片431张;包含病灶图片640张、不包含病灶图片612张。模型1判断无钳图片433张(430张准确)、有钳图片819张(818张准确),识别有无活检钳的准确率为99.68%(1 248/1 252),以818张模型1准确判断有钳图片的数据统计模型1的活检钳钳叶分割效果,平均IoU为0.91(95% CI:0.90~0.92)。使用模型1准确判断的818张有钳图片评价模型2的活检钳状态分类准确率,模型2判断张钳图片384张(382张准确)、未张钳图片434张(416张准确),模型2的活检钳状态分类准确率为97.56%(798/818)。模型3判断包含病灶图片654张(626张准确)、不包含病灶图片598张(584张准确),识别有无病灶的准确率为96.65%(1 210/1 252),以626张模型3准确判断有病灶图片的数据统计模型3的病灶分割效果,平均IoU为0.86(95% CI:0.85~0.87)。(2)数据集3中:活检钳倾斜角度较小状态下系统病灶尺寸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17 mm(95% CI:0.08~0.28 mm),平均相对误差为3.77%(95% CI:0.00%~10.85%);活检钳倾斜角度较大状态下系统病灶尺寸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17 mm(95% CI:0.09~0.26 mm),平均相对误差为4.02%(95% CI:2.90%~5.14%)。(3)数据集4共纳入59例患者的59个内镜检查视频的780张图片,系统病灶尺寸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4 mm(95% CI:0.00~0.67 mm),平均相对误差为9.74%(95% CI:0.00%~29.83%)。 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内镜下病灶尺寸测量系统可以实现内镜下对病灶尺寸的准确测量,有望提高内镜医师对病灶尺寸估计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