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药理作用机制和位点与氯胺酮基本一致,但其对NMDA受体的亲和力是氯胺酮的3~4倍,镇痛效果是氯胺酮的2-2.5倍,且具有较少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老年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同时增加医疗负担,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艾司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发现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使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文就国内外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华跌打丸抗炎镇痛药效学研究及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考察中华跌打丸抗炎镇痛的药效学作用,探讨其对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种炎症模型和2种疼痛模型考察中华跌打丸的抗炎镇痛作用;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8 mg/kg)及中华跌打丸2.0、1.0、0.5 g/kg组,各组连续灌胃相应药物5周,1次/d。分别于给药后1、3、5周测量各组大鼠足趾容积,计算肿胀度;计算大鼠脏器指数,并采用HE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关节组织IL-1β、TNF-α、TGF-β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华跌打丸2.0 g/kg组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 P<0.05),小鼠耳肿胀度降低( P<0.05),大鼠肉芽肿干重减轻( P<0.05);中华跌打丸1.4 g/kg组小鼠扭体次数减少( P<0.05),给药3 h后痛阈值升高( P<0.05);给药3~5周,中华跌打丸2.0 g/kg组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 P<0.05),胸腺指数降低( P<0.05),关节组织中IL-1β、TNF-α和TGF-β表达降低( P<0.05)。 结论:中华跌打丸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可通过降低IL-1β、TNF-α、TGF-β等炎症因子水平发挥对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前镇痛在口腔诊疗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诱发神经传导或神经重塑的改变发生前,预先采取镇痛干预措施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减少外周敏化或中枢敏化以控制疼痛,从而限制疼痛的级联反应,最小化或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超前镇痛的机制、方式及其在口腔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对舒适化诊疗要求的提高以及多模式镇痛在口腔手术疼痛管理中的普及,超前镇痛在口腔诊疗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者(受调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镇痛药管理、围手术期镇痛医疗行为和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4个维度共55个问题(4个维度分别为8、10、22和15个问题)。通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员以微信发送问卷星链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和临床药师自愿参与调研,以无记名形式直接提交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31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45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3家(95.6%),二级医院2家(4.4%)。204位受调者中外科医师46人(22.5%),麻醉医师80人(39.2%),临床药师32人(15.7%),外科护士46人(22.5%)。受调者所在的45家医院中,35家(77.8%)建立了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定期沟通机制,22家(48.9%)有临床药师辅助临床科室医师的工作。204位受调者中每年接受1~2次镇痛药相关知识培训者占76.5%(156人)。60.3%的受调者(123/204)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过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药物选择[74.0%(91/123)]、用法用量[69.1%(85/123)]和药物相互作用[46.3%(57/123)]。37.3%的受调者(76/204)发现过镇痛泵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69.7%(53/76)]、药物选择[67.1%(51/76)]和禁忌证[36.8%(28/76)]。受调者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成绩≥120分(满分为150分)者仅占13.7%(28/204),53.9%(110/204)的受调者成绩<90分[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外科护士中<90分者占比分别为50.0%(23/46)、43.8%(35/80)、46.9%(15/32)和80.4%(37/46)];15个问题中仅有4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50%。结论:接受调查的医院多数已建立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机制,但仍存在围手术期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约半数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和大多数外科护士对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麻醉方式多样性的增加,神经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LSAL)是一种将药物注射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的新型躯干阻滞技术。文章就腰方肌-胸腰筋膜处解剖特点及镇痛机制、穿刺入路方法、围手术期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1)将7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 n=12),后4组大鼠以胫骨骨髓腔中注射SHZ-88乳腺癌细胞方式构建骨癌痛模型,后3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第15~21天给予1.2、2.4、3.6个神经妥乐平单位(NU)的神经妥乐平1次/d、连续7 d的腹腔注射。分别于建模后第0、5、7、10、14、17、21天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于建模后第21天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中5-羟色胺7(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vlPAG中5-HT7受体蛋白的表达。(2)将同批次建模后第21天的24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癌痛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腹腔注射3.6个NU的神经妥乐平)及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vlPAG中微量注射特异性5-HT7受体拮抗剂SB-269970 30 min后再腹腔注射3.6单位的神经妥乐平)( n=8),分别于神经妥乐平注射后0、15、30、45、60 min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 结果:(1)建模后第17、21天时,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模后第21天时,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和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大鼠vlPAG中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神经妥乐平注射后15、30、45、60 min时,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但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均明显低于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lPAG中5-HT7受体的激活介入了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患儿镇静镇痛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镇静镇痛是PICU重症患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已有许多主观镇静评估方法,但不同镇静药物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无公认的镇静评估金标准。基于国内外对重症患儿镇静镇痛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重症患儿镇静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着重分析脑电双频指数和频谱熵等评估方法与重症患儿预后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术后内脏痛的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术后疼痛(acute post-surgical pain, APP)主要由躯体痛和内脏痛组成,疼痛控制不佳可演变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影响术后转归。手术微创化减轻了躯体痛程度,但不能减轻内脏痛。因此,内脏痛已成为微创手术APP的主因。文章重点阐述急性术后内脏痛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内脏痛觉神经介导通路及其特征、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等内容,旨在呼吁重视对急性术后内脏痛机制与防治策略的研究,以实现更加舒适化的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酸结合蛋白参与疼痛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研究表明,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不仅参与脂质代谢,还具有许多其他生物学功能,包括调控疼痛的产生与发展。FABP参与疼痛调控的机制十分复杂,文章就FABP的结构与功能、对疼痛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以及FABP抑制剂的应用与效果进行总结。不同亚型FABP结构各异,调节疼痛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主要通过激活疼痛相关受体,调节大麻素等疼痛相关分子的代谢影响炎症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痛觉的发生与发展。而抑制FABP的功能也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新靶点,FABP的抑制剂应运而生,并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镇痛成效,为开发潜在镇痛靶点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