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麻醉下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视觉通路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丘脑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视觉中枢。视觉诱发电位(VEPs)可以监测到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的视通路中任何部位的视觉损伤,可用于指导术中决策和保护患者视力。既往研究认为VEPs易受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难以记录到可重复的波形 [1]。近年来的一些研究采用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s)监测可获得满意的波形,术中监测FVEPs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逐步得到证实 [2,3,4]。本综述旨在总结近年来在全麻下进行FVEPs监测的研究进展,为保护患者围术期视觉功能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标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标准由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制定并修订,旨在提出临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测的ISCEV最新意见。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修改了标准刺激闪光的参数,以适应各种不同光源(包括气体放电灯和发光二极管灯)的刺激器;规定了基于明适应和暗适应下不同刺激闪光强度引发的6种ERG反应(即6种检测方案),同时ISCEV也鼓励使用其他全视野ERG检测扩展方案。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62-66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断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在儿童视频脑电图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间断闪光刺激(IPS)诱发实验在儿童视频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两江院区1~18岁儿童青少年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并行IPS诱发实验的8 9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患儿分为非癫痫组和确诊或拟诊癫痫组,对其IPS反应、临床及脑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分类变量使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IPS反应与年龄关系采用 χ2检验或 Fisher′ s确切概率法。 结果:8 994例患儿,中位年龄6.3岁。非癫痫组患儿2 310例(25.7%),其中男1 364例(59.0%),女946例(41.0%);确诊或拟诊癫痫组患儿6 684例(74.3%),其中男3 842例(57.5%),女2 842例(42.5%)。非癫痫组患儿IPS光驱动反应141例(6.1%),光阵发反应(PPR)1例;确诊或拟诊癫痫组患儿IPS光驱动反应160例(2.4%),PPR 82例(1.2%),光惊厥反应18例(0.3%),不对称光驱动反应14例(0.2%)。确诊或拟诊癫痫组患儿不同年龄、性别、癫痫放电及发作类型IPS光敏性反应存在差异,其中6~18岁组患儿的光敏性反应明显高于1~<6岁组( P<0.001),女性患儿是男性患儿的1.9倍,广泛性放电是局灶性放电的1.7倍,光惊厥全面性发作是局灶性发作的2.5倍。 结论:常规标准化IPS诱发实验对确诊或拟诊癫痫患儿的光敏性检出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闪光刺激对幼鼠学习记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40 Hz、70 Hz频率闪光刺激对幼鼠的学习记忆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方法:27只SPF级19~21日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tr组)、40 Hz闪光刺激组(40 Hz组)、70 Hz闪光刺激组(70 Hz组),每组9只。对照组大鼠不给予闪光刺激,40 Hz组与70 Hz组大鼠分别给予40 Hz和70 Hz的闪光刺激(1.5 h/d),连续刺激39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自主探究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形态;运用电生理技术采集大鼠的视觉皮层区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用于验证闪光刺激诱发的神经振荡同步化效应。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和Tamhane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1)40 Hz与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以有效引起健康幼鼠初级视觉皮层区神经振荡同步化。(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阶段中,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1.326, P>0.05)。逃避潜伏期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039, P>0.05),时间主效应显著( F=40.025,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幼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2.029, P>0.079),时间主效应显著( F=32.052, 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390,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显著缩短。Morris水迷宫实验第6天,3组幼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11,0.802,均 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8.935,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3.80(2.25,6.93)m]明显长于40 Hz组[0.80(0.72,1.46)m, P<0.05)]。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11.050,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3.20(2.43,8.30)]明显高于40 Hz组[0.95(0.37,1.06), P<0.05]。(3)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幼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均排列整齐紧密,周围间质均未见水肿,均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能会促进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监测在儿童鞍区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监测在儿童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鞍区肿瘤患儿临床资料,按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1~6岁组(10例)和7~14岁组(10例),均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2.0 Hz)下F-VEP的波幅,确定合适的刺激参数及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第14天对所有患儿进行视力检查,评估术中观察指标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证实其应用价值。结果:1~6岁组患儿中,在刺激频率(1.4 Hz)下,O1-Fz、O2-Fz、Oz-Fz三个导联F-VEP的N75-P100峰间值(A1)和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其他刺激频率(0.7、1.0、2.0 Hz)下相应导联的A1、A2( P<0.05);不同导联之间比较,O2-Fz或Oz-Fz导联的A1、A2均高于O1-Fz导联( P<0.05);在任一导联中,F-VEP的A2波幅均高于A1( P<0.05)。7~14岁组中,在刺激频率(0.7 Hz)下,O1-Fz、O2-Fz、Oz-Fz三个导联的A1、A2均高于其他频率(1.0、1.4、2.0 Hz)下相应导联的A1、A2( P<0.05);不同导联之间比较,O2-Fz或Oz-Fz导联的A1、A2均高于O1-Fz导联( P<0.05);在任一导联中,A2波幅均高于A1( P<0.05)。20例鞍区肿瘤患儿中,3例F-VEP波幅值较基线升高,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8例波形无变化,其中2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6例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先降低后升高,其中3例术后视力无明显改变,3例较术前改善;3例波形持续降低,其中2例波幅下降小于50%,术后视力无明显改变;1例波幅下降大于50%,术后视力下降。 结论:针对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可在儿童鞍区肿瘤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术中F-VEP监测有助于避免损伤视神经、视交叉等视觉通路,可最大程度保护患儿视力,对术后视觉功能的评判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方法学分析及其在鞍区肿瘤术中监测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结果: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 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 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 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 结论: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民航飞行员光敏诱发痫样发作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民航飞行员在行脑电图检查中光敏诱发痫样发作。探讨现行中国民航飞行员体检鉴定中癫痫的筛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体检鉴定中适当增加脑电图检查频率或延长监测时长,诱发试验增加间断闪光刺激,有利于癫痫、痫样发作的早期检出和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J-1蛋白对视神经钳夹伤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Park7基因编码的DJ-1蛋白对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7只和116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和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绿色荧光蛋白(GFP)-ONC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小鼠分别于建立ONC模型后2、5、7 d处死取材,进行后续实验。Park7组、Park7-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敲低Park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 μl,GFP-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仅带有GFP的rAAV 1 μl;注射后4周观察病毒转染情况。ONC组、Park7-ONC组、GFP-ONC组玻璃体腔注射后23 d,建立ONC模型,建模后5 d取材进行后续实验。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GC平均密度变化;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各组小鼠a波、b波和明视负向反应(phNR)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和振荡电位(OPs)振幅变化;视动反应(OMR)检测小鼠视敏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DJ-1、Bax、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NC 2 d组、ONC 5 d组小鼠视网膜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10、5.628, P<0.01、<0.05)。病毒转染后4周,Park7组小鼠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可见强GF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5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74, P<0.01 )。随刺激光亮度增加,对照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增大。刺激光亮度3 cd·s/m 2,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GFP-ONC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及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 F= 0.503、2.592, P=0.734、0.068;振幅: F= 0.439、1.451, P=0.779、0.24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07、12.80, P<0.000、<0.001);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2、5.062, P<0.05、<0.01);各组小鼠PhNR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27, P=0.28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69, P<0.05 )。Park7组与对照组、Park7-ONC组与ONC组比较,小鼠视网膜中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140、26.920, P<0.000、<0.000);ONC组与GFP-O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9, P=0.983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60、9.710, P<0.05、<0.05);Park7-ONC组Bcl-2/Bax相对表达量比值明显低于O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20, P<0.01 )。 结论:敲低Park7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DJ-1表达下调,加重ONC模型小鼠RGC损伤以及视网膜电生理反应及视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常食蟹猴不同适应时间视网膜电图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明/暗适应时间对正常成年食蟹猴闪光视网膜电图(ERG)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只成年食蟹猴,分别于暗适应20、40、60 min后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会标准参数刺激,常规程序记录暗适应ERG,在暗适应40 min后,分别明适应1、5、10 min记录明适应ER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段振幅与潜伏期变化。结果::不同暗适应时间,a、b波和震荡电位OPs的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052, P=0.949),暗适应时间小于40 min时,a、b波和OPs的振幅随暗适应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大( F=50.800, P<0.001);暗适应40 min时,振幅达到最大,且不再随暗适应时间增加而增大( F=0.016, P=0.899)。明适应a、b波的潜伏期同样不受明适应时间的影响( F=0.980, P=0.381),a、b波的振幅在明适应5 min后达到最大( F=4.789, P=0.036)且随时间延长趋于平稳( F=0.135, P=0.717)。 结论::在一定时间内,明/暗适应时间对食蟹猴闪光ERG结果影响较大,故对食蟹猴暗适应ERG记录的时间不宜少于40 min,而明适应ERG在5 min后即可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CNV2基因新变异致3B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伴超正常视杆系统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证者为8岁男性患儿,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3年,视网膜电图表现为独特的闪光视网膜电图波形,视杆和视锥系统反应下降;但暗适应状态高刺激强度时,视锥和视杆系统混合反应振幅“超正常”。基于靶向捕获(panel)的二代测序检测显示患儿KCNV2基因发生纯合非移码缺失变异c.1002-1004del(p.L335del),患儿父亲携带该杂合变异。经生物信息分析,该变异具有致病性,诊断为视锥细胞营养不良3B型,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伴超正常视杆系统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