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耐药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现今研究发现在耐药性癫痫形成过程中,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可能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表达使癫痫反复发作,造成神经元受损,抗癫痫药物靶点效果减弱或失效,继而使用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程度和频率,癫痫患者呈持续发作状态,形成耐药性癫痫。由此,本文就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导致耐药性癫痫产生的机制进行综述,为找到治疗耐药性癫痫患者的方法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恐惧记忆活动中峰电位与场电位Gamma节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小鼠在恐惧记忆活动中峰电位与场电位Gamma节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6月龄APP/PS1/tau三转基因(3xTg)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分为3xTg组和WT组,每组10只。无菌条件下在每组小鼠海马内埋置电极,两周后进行条件恐惧箱的行为学实验。通过小鼠头部埋置的无线遥测装置同步监测分析Gamma节律、Spike和Burst发放频率的变化情况,最后使用熵值计算Gamma节律与Spike的相关性。结果:(1)在行为学实验中,3xTg小鼠因条件刺激引起的僵直比率为[(54.07±2.32)%],显著低于WT小鼠[(76.21±2.88)%]( t=4.796, P<0.01)。(2)同步记录到WT小鼠在Pre-CS期Gamma节律的功率为[(11.574±1.147)dB],给予CS后上升为[(18.108±1.177)dB]( t=3.386, P<0.01)。3xTg组在给予CS之后Gamma功率[(12.346±1.345)dB]明显低于WT组( t=3.423, P<0.01)。(3)WT小鼠在Pre-CS阶段Spike发放频率为[(5.667±1.475)次/s],给予条件刺激后显著升高[(11.008±1.335)次/s]( t=3.542, P<0.01)。而3xTg小鼠的Spike发放频率在CS之后为[(5.249±1.033)次/s]明显低于WT组( t=4.788, P<0.01)。(4)WT组在Pre-CS和CS阶段Burst间隔时间分别为[(0.550±0.043)s]和[(1.075±0.034)s],可见WT组Burst发放频率在给予条件刺激之后显著增加( t=5.188, P<0.01)。而3xTg组经过条件刺激后发放间隔为[(0.619±0.033)s],显著低于WT组( t=3.352, P<0.01)。(5)给予条件刺激后,WT小鼠的Spike-Gamma熵值曲线始终高于3xTg小鼠,其中WT组和3xTg组的相关性最高值分别为(0.403±0.031)和(0.314±0.028),3xTg组的Spike-Gamma相关性与WT小鼠相比显著下降( t=3.372, P<0.01)。 结论:AD恐惧记忆的缺陷可能是由于Spike-LFP(Gamma)发放不协调导致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饮酒对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酒与疼痛的关系密切。不同的饮酒方式对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影响不同。为明确上述影响,分析酒精戒断后痛觉过敏情况,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从饮酒量、饮酒方式和饮酒频率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长期适度饮酒可通过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介导来抑制慢性疼痛,但长期过量乙醇摄入使中枢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调,导致急性戒断期诱发痛觉过敏;短时间急性乙醇摄入通过酶的调节达到短时间的镇痛效果,而长期适度或过量乙醇摄入均可通过增强受体磷酸化使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今后需要更加确切的以人群为基础的饮酒与疼痛的研究报道,探讨饮酒对疼痛以及疼痛对饮酒造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并为临床治疗酒精依赖、慢性疼痛和戒断性高敏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50只3周龄清洁级ICR小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酒精组,每组25只,酒精组小鼠每日灌胃20%乙醇溶液(1.6 g/kg,1次/d),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周期28 d。通过电生理技术运用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酒精组及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间及每组干预前后的数据比较。 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简单锋电位放电频率低于对照组[(26.8±2.5)%,(34.6±4.7)%; t=26.08, P<0.05],简单峰电位放电活动的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27.3±3.3)%,(19.2±2.3)%; t=22.95, P<0.05]。脑表面灌流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频率高于给药前( t=10.19, P<0.05),变异系数低于给药前( t=28.36, P<0.05)。脑表面灌流GABAA受体拮抗剂后,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简单峰电位放电频率没有显著变化( P>0.05),变异系数较给药前下降( t=6.95, P<0.05)。脑表面灌流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基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的放电频率和变异系数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发现,给药后酒精组小鼠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频率较给药前[(107.3±4.3)%,(99.7±3.7)%]增加( P<0.05),酒精组的频率增幅值也较对照组高( 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对照组小鼠的放电频率无显著变化( P>0.05);给药后酒精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给药前(均 P<0.05),且酒精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高(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抑制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抑制性成分的增强是通过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输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频闪光刺激对幼鼠学习记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40 Hz、70 Hz频率闪光刺激对幼鼠的学习记忆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影响。方法:27只SPF级19~21日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tr组)、40 Hz闪光刺激组(40 Hz组)、70 Hz闪光刺激组(70 Hz组),每组9只。对照组大鼠不给予闪光刺激,40 Hz组与70 Hz组大鼠分别给予40 Hz和70 Hz的闪光刺激(1.5 h/d),连续刺激39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自主探究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形态;运用电生理技术采集大鼠的视觉皮层区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用于验证闪光刺激诱发的神经振荡同步化效应。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和Tamhane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1)40 Hz与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以有效引起健康幼鼠初级视觉皮层区神经振荡同步化。(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阶段中,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1.326, P>0.05)。逃避潜伏期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039, P>0.05),时间主效应显著( F=40.025,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幼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2.029, P>0.079),时间主效应显著( F=32.052, P<0.05),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390, P>0.05)。随着学习天数的增加,各组大鼠的运动总路程显著缩短。Morris水迷宫实验第6天,3组幼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11,0.802,均 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8.935,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路程[3.80(2.25,6.93)m]明显长于40 Hz组[0.80(0.72,1.46)m, P<0.05)]。3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11.050, P<0.05),其中70 Hz组幼鼠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3.20(2.43,8.30)]明显高于40 Hz组[0.95(0.37,1.06), P<0.05]。(3)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幼鼠海马CA1区尼氏体均排列整齐紧密,周围间质均未见水肿,均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70 Hz频率闪光刺激可能会促进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触 131I放射性核素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接触 131I放射性核素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 方法:选择某 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和某开展 131I甲亢和甲状腺癌治疗的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使用便携式高纯锗(HPGe)γ谱仪,以7 d为周期,连续4次测量甲状腺部位 131I活度,结合人员接触 131I的轮岗方式,估算内照射剂量。 结果:以监测月份为典型月份估算人员内照射剂量时,调查企业从事 131I放射性药物分装的生产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为0.09~1.93 mSv,调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内照射年待积有效剂量为0.06~0.58 mSv。对监测结果进行校正和结合轮岗方式后估算的工作人员内照射年待积有效剂量,放射性药物生产工作人员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分别为0.06~1.22 mSv和0.03~0.16 mSv。 结论:在进行接触 131I放射性核素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时,仅以单次测量的结果估算全年受照剂量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在连续监测时,应根据前续监测周期的结果对后续监测周期结果进行校正。为准确估算人员内照射剂量,应充分考虑工作人员接触 131I的方式、接触的时间、接触的频率、内污染的途径等因素。对于接触 131I内照射剂量可能>1 mSv/年的工作人员,以14 d作为常规监测周期较为适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耳鸣大鼠下丘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耳鸣大鼠下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杨酸钠诱导联合饮水抑制法建立大鼠耳鸣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5 mg/kg)、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20 mg/kg)。腹腔注射给药15 d后,记录各组条件反射消退时间,检测不同声音频率(4、12、20、28 kHz)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采用液质联用法检测大鼠下丘GABA、Glu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条件反射消退时间[(3.55±0.69)d比(1.83±0.58)d]延长( P<0.01);在4、12、20、28 kHz声音频率下,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ABR阈值降低( 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大鼠下丘GABA水平[(2.25±0.26)μmol/g比(1.96±0.19)μmol/g]升高( P<0.05),Glu水平[(2.95±0.34)μmol/g比(3.71±0.39)μmol/g]降低( P<0.01)。 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改善水杨酸钠所致大鼠耳鸣症状,可能与恢复听觉中枢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育龄期职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因素及IFN-γ、TNF-α、IL-2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育龄期职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致病因素及IFN-γ、TNF-α、IL-2对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妇科门诊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患者阴道分泌物取样进行镜检以诊断VVC。根据VVC患病及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42例,未复发组55例,以非VVC患者为对照组87例。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VVC致病的因素。结果:184例患者中共97例被确诊为VVC,发病率为52.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锻炼、久坐不动、情绪状况、非经期使用护垫、穿紧身裤频率、阴道炎病史、阴道冲洗频率、刮宫史、避孕方法、首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量、性生活前后冲洗外阴与育龄期职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久坐不动、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穿紧身裤频率、阴道冲洗频率、首次性交年龄、避孕方法、性伴侣数量、刮宫史、阴道炎病史、性生活前后清洗外阴均为育龄期妇女VVC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三组患者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FN-γ及IL-2水平均为复发组最低,其次为未复发组,对照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育龄期职业女性VVC的发生与久坐不动、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穿紧身裤频率、阴道冲洗频率、首次性交年龄、避孕方法、性伴侣数量、刮宫史、阴道炎病史、性生活前后清洗外阴有关,临床上可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IFN-γ、IL-2水平降低可能增加VVC患病及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且随访达10年以上或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或转移的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63例,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分析肺癌组织的基因突变谱,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随访期间,63例患者中13例(20.6%)出现复发或转移。WES技术分析显示,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频率最高,达65.1%(41/63),其次为肿瘤蛋白p53、异常类脂肪酸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B、雷帕霉素机械靶点、磷脂酰肌醇4,5-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γ(PIK3CG)及与SWI/SNF相关基质相关的依赖于肌动蛋白的染色质调节因子亚家族A成员4,突变频率分别为30.2%(19/63)、20.6%(13/63)、15.9%(10/63)、15.9%(10/63)、15.9%(10/63)和15.9%(10/6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IK3CG突变( HR=21.52,95% CI:3.19~145.01)、平滑蛋白(SMO)突变( HR=35.28,95% CI:3.12~398.39)、β-连环蛋白1(CTNNB1)突变( HR=332.86,95% CI:15.76~7 029.05)、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突变( HR=8 109.60,95% CI:114.19~575 955.17)、v-Raf小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B(BRAF)突变( HR=23.65,95% CI:1.86~300.43)为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IK3CG、SMO、CTNNB1、CSF1R、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远期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应给予具有这些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更为密切的临床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方法:利用对数正态、威布尔、伽马分布模型对广东省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密切接触者中感染者的病程频率分布进行拟合,并对感染者基本特征和病程及相关流行病学参数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1 580名密切接触者中515人被感染,续发率为4.4%,其中449例为确诊病例,6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潜隐期、潜伏期、症状前传染期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期以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最优,确诊病例传染期和临床症状期以伽马分布拟合最优,而无症状感染者潜隐期以威布尔分布拟合最优。确诊病例的潜隐期、潜伏期、症状前传染期、传染期和临床症状期(95% CI)分别为4.50(3.86~5.13)、5.12(4.63~5.62)、0.87(0.67~1.07)、11.89(9.81~13.98)和22.00(21.24~22.77)d,无症状感染者的潜隐期、传染期(95% CI)分别为8.88(6.89~10.86)和6.18(1.89~10.47)d。 结论:所估计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与既有数据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