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对老年性瘙痒症的疗效及血浆组胺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老年性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组胺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性瘙痒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实验组在口服加外用防风通圣颗粒的同时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5和30天时的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第30天时患者血浆组胺水平,患者对治疗的自我评价、不良反应及治疗结束3个月时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第15和30天时,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但仅在第30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组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时,2组患者血浆组胺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的血浆组胺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极个别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均不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复发率(16%)低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防风通圣颗粒口服并外用同时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能很好的控制老年性瘙痒症的症状,可能与患者血浆组胺水平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讨防风通圣散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血清激素及卵巢组织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防风通圣散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的血清激素及卵巢组织形态的影响及其原理.方法 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对模型组和中药组建立PCO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每组剩余10只)观察各组大鼠灌胃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及卵巢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中药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LH/FSH水平、睾酮(testostertone,T)水平低于PCOS模型组(P<0.05),中药组T水平低于空白组(P<0.05),中药组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LH水平、LH/FSH水平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大鼠发育中卵泡和黄体数量较模型组略有增加,囊性扩张卵泡明显减少,颗粒细胞层增厚,排列较紧密.结论 防风通圣散可明显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T水平,对改善PCOS大鼠LH水平、FSH水平以及LH/FSH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并可有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卵巢卵泡生长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HPLC法同时测定防风通圣颗粒中6种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建立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防风通圣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栀子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elch Ultimate Phenyl-Ether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含0.1%NH4Cl),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 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分别为210 nm(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238 nm(栀子苷)、278 nm(黄芩苷、汉黄芩苷)、252 nm(甘草酸);进样量10μl.结果: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栀子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分别在2.07~ 20.67 μg·ml-1(r=0.999 6)、1.14~ 11.37 μg·ml-1(r=0.999 4)、3.13~31.33 μg·ml-1(r=0.999 7)、20.73~207.30 μg·ml-1(r=0.999 9)、4.95~49.55 μg·ml-1(r=0.999 8)、7.98~79.76 μg·ml-1(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6种成分加样回收率的平均值分别为98.79%、98.12%、99.24%、102.26%、96.66%、100.57%,RSD分别为2.42%、2.12%、2.47%、2.36%、2.34%、1.93%(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防风通圣颗粒中6种成分的同时测定,并为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对自身免疫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对自身免疫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组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对比2组治疗方式对荨麻疹疗效及自身免疫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IgE、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gE、TNF-α、IFN-γ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并且中药性味温和,安全可靠,不会给机体造成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药性量化分析的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客观识别与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识别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并进行组方和功效特征分析,为中成药处方审核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出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中所有解表剂,以及"药智网"中功能主治含有"解表""外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等价概念的感冒类中成药.数据清洗后,借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关于复方寒热之性的相关方法,拟订"三分运算法"和"君臣药性法"两种数学方法,设定阈值区间,计算寻找寒热并用型中成药.以两种计算结果的交集作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和功效特征.结果 筛选得到感冒类中成药180种,通过"三分运算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43个,通过"君臣药性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72个,两者交集为29个,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桑姜感冒片、芎菊上清丸、小柴胡颗粒、防风通圣丸等.这些中成药大多含有荆芥-薄荷、桑叶-紫苏等寒热并用的配伍组合,其说明书功效表述上也存在不明示寒热属性,或同时标有"散寒"和"清热"的两者兼顾特点.结论 感冒类中成药里存在较多的寒热并用品种,可用于寒热夹杂型、寒包火型复杂感冒,应在单纯的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外,另设亚类予以管理.在中成药处方审核时,应对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适应证、药品遴选、联合用药等事项予以特殊对待,设置特定规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普通型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防风通圣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普通型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92例普通型病毒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磷酸奥司他韦胶囊,75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温水冲服防风通圣颗粒,3 g/次,2次/d,当腋下体温>37.3℃时用药剂量调整为6 g/次,2次/d.两组疗程7 d.观察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典型症状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评分以及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5)、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IL)-1β 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热评分、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咯痰评分、胸闷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典型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PIS评分、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CPIS评分、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DCD5、CRP、HMGB1、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DCD5、CRP、HMGB1、IL-1β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普通型病毒性肺炎有确切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肺炎典型症状,减轻肺部感染程度,并能有效抑制机体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反应,利于病情缓解,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防风通圣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0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8例过敏性皮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2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防风通圣颗粒,3 g/次,2次/d.两组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皮损面积,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3(IL-13)和IL-4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31%)明显高于对照组(83.05%,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面积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IL-13、TNF-α、IL-4水平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8%,明显低于对照组(15.25%,P<0.05),结论防风通圣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疗效确切,能减低机体炎性反应状态,并有效缩短症状缓解时间,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湿疹2号方治疗亚急性期湿热蕴肤证湿疹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湿疹2号方治疗亚急性期湿热蕴肤证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防风通圣颗粒联合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湿疹2号方联合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瘙痒消退时间及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4.5%,观察组有效率为94.1%,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程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EASI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OS、IgE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2号方治疗亚急性湿热蕴肤型湿疹,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湿疹面积,加速皮疹消退,缓解皮疹瘙痒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HPLC法同时测定3种煎法下防风通圣方中的黄芩苷和栀子苷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比较不同煎煮途径对防风通圣方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判断各个方法的优劣.方法:HPLC法分别测定不同煎煮途径下防风通圣方中的黄芩苷和栀子苷含量.结果:代煎、自煎、免煎颗粒样品的黄芩苷含量分别为0.886、0.787、0.639 g/L;栀子苷含量分别为0.057、0.051、0.017 g/L.结论:防风通圣方不同煎煮途径的优劣可通过HPLC定量测定来区分;由黄芩苷和栀子苷含量均得出代煎途径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
防风通圣颗粒外用治疗小儿皮疹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在小儿皮疹性疾病治疗中采用防风通圣颗粒外用疗法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小儿皮疹性疾病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防风通圣颗粒口服治疗,实验组予以防风通圣颗粒外用疗法,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短,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皮疹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防风通圣颗粒外用疗法,较口服疗法疗效更高,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