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肺隐球菌病八例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肺隐球菌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8例患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4例有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均有长期发热,7例伴有轻微咳嗽。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6例嗜酸粒细胞升高;6例IgE升高。6例患儿肺部CT表现为多发斑片、结节、条索样高密度影,2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小结节影,7例伴有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患儿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确诊,其中3例第一次培养阴性,第二次培养阳性确诊;2例患儿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确诊。8例患儿均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外播散患儿临床控制不佳,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可患肺隐球菌病,长期发热是最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升高、IgE升高是急性期相对特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双肺结节为主,常伴多组淋巴结肿大,多次多部位真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缔组织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CTD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85岁,平均(51±23)岁;均无明确鸟类接触史。其中3例RA,7例SLE,1例pSS,1例未分化CTD;4例隐球菌脑膜炎,8例肺隐球菌病;12例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起病前均曾单用或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血隐球菌抗原检测均阳性;6例行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颅内压明显增高[最高>60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7例行肺穿刺活检,7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6例发病时淋巴细胞<1.0×10 9/L,共2例检测了外周血CD4 + T细胞且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方面,12例均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12例应用氟康唑,2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1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1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4~21个月,11例均痊愈,1例隐球菌脑膜炎症状缓解。 结论: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 T细胞降低更易感染,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IV感染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侵袭性真菌病是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2年来国内外多部关于HIV/AIDS感染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南与共识相继发布,真菌病原学诊断、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治疗方面,国内外对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肺孢子菌肺炎等HIV/AIDS患者不同类型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方案求同存异,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侵袭性真菌病诊疗的进步。本研究针对HIV/AIDS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相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身抗体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治疗且隐球菌培养阳性的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病例2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抗GM-CSF自身抗体水平,比较抗体阳性和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统计学比较主要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216例患者中,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者23例(10.6%)。23例患者中格特隐球菌感染者7例,新型隐球菌感染者16例。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组中格特隐球菌感染占30.4%(7/23),高于抗体阴性组的1.6%(3/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82, P<0.001)。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肺部有肿块型病灶(直径>3 cm)的比例为30.0%(6/20),1年全因死亡率为50.0%(10/20),分别高于抗体阴性组的3.4%(5/145)和16.1%(29/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1)。年龄≥60岁[风险比( HR)=4.146, P=0.002]、合并免疫低下因素( HR=3.160, P=0.021)、癫痫( HR=6.129, P=0.002)、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 HR=2.675, P=0.034)、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 ×10 6/L( HR=2.736, P=0.039)、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效价≥1∶1 280( HR=4.361, P=0.009)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率高达10.6%,抗体阳性患者可感染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其肺部出现肿块型病灶的比例显著多于抗体阴性患者。抗GM-CSF自身抗体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下降,为影响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6例隐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 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 结论:隐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脑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听力下降为首发表现的隐球菌脑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一例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42岁男性患者,病程中出现发热、头痛,测听示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头颅增强MRI示面听神经、硬脑膜强化;脑脊液培养示隐球菌,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肺部病变组织六胺银染色阳性。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隐球菌肺炎。给予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听力逐渐恢复。以听力下降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隐球菌脑膜炎病例少见,特此报道以引起临床医师关注,尤其是无隐球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脑膜炎患者,也应常规筛查隐球菌,避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假阴性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隐球菌抗原侧流免疫层析检测是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很高的隐球菌感染诊断方法。现报道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其血和脑脊液隐球菌培养均为阳性,但未稀释的血和脑脊液样本隐球菌抗原侧流免疫层析检测均为阴性,当血和脑脊液样本按1∶5比例稀释时,隐球菌抗原检测为可疑阳性,1∶10比例稀释时可见弱阳性条带,1∶320比例稀释时阳性条带最为明显,最高至1∶40 960比例稀释时仍可见阳性条带。这些结果支持该病例隐球菌抗原假阴性为隐球菌抗原负荷过高所致的后带现象。提示临床医师应对"后带现象"有一定认识,以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梅毒合并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瞳孔散大10 d,双眼复视8 d,伴眼痛、头晕、头痛于2020年11月16日到北京同仁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史。患者7 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甲状腺功能检测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均无明显异常。5 d前出现双侧手足麻木感,呈"手套袜套"样,无进行性加重。眼部检查: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0.9。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8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上睑轻度下垂,遮挡瞳孔约1/4;双眼第一眼位正位,眼球各向运动受限,双侧对称可过中线,外侧注视时可见水平性眼球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及近反射消失;其余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针刺觉及音叉震动觉对称;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指鼻、跟膝胫试验及轮替动作稳准;Romberg征(-);病理征(-)。增强头颅MRI检查,眼眶、海绵窦及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过筛试验(TRUST)1∶64(+)。血常规、动态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血液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GM1、GD1a、GQ1b抗体阴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 6个/L,总蛋白升高81.8 mg/dl,白蛋白升高48.80 mg/dl,潘氏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UST(-),病毒(-),隐球菌抗原(-)。肌电图检查,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波幅降低,刺激双胫后神经H反射波形未引出。诊断:(1)神经梅毒;(2 )Miller-Fisher综合征(MF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隐球菌涂片及培养联合抗原检测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ALF隐球菌涂片、培养联合BALF隐球菌抗原(CrAg)检测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海县第一医院收治的疑诊为肺隐球菌病的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59例,其中16例最终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男8例,女8例,年龄18~76(52±14)岁,最终诊断为其他疾病4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CrAg检测,及BALF联合方法(BALF隐球菌涂片、培养及BALF-CrAg)检测。评价BALF联合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同血清CrAg检测进行比较。结果:16例肺隐球菌病中,血清CrAg阳性11例,阴性5例;BALF检出隐球菌14例,2例阴性;BALF-CrAg阳性10例,弱阳性2例,阴性4例;BALF联合方法14例阳性,2例阴性。诊断其他疾病的患者中仅1例血清CrAg弱阳性,余检测均为阴性。对于诊断肺隐球菌病,血清CrAg敏感度为68.8%(11/16),特异度97.7%(42/43),阳性预测值91.7%(11/12),阴性预测值89.3%(42/47);BALF联合方法敏感度87.5%(14/16),特异度100.0%(43/43),阳性预测值100.0%(14/14),阴性预测值95.6%(43/45)。血清CrAg检测与BALF联合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5例血清CrAg阴性的确诊患者,4例通过BALF联合方法确诊,1例经肺穿刺活检确诊。 结论: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BALF联合方法的诊断价值不亚于血清CrAg,二者可以互补。对血清CrAg阴性的患者,BALF联合方法更具有诊断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诊断为肺隐球菌病且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生化指标等]、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所有患者均无鸽粪接触史。18例患者中,有轻微临床症状者10例,无临床症状者8例。胸部CT显示结节型12例,高密度影(炎症考虑)3例,团块影(肿瘤考虑)、薄壁空洞、胸膜病变各1例。单发病灶较多有15例。除2例患者CRP稍高,其余患者血常规、CRP、血沉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痰培养均为阴性。患者经皮肺穿刺确诊4例,经手术病理诊断3例,临床诊断11例(包括经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隐球菌5例,肺泡灌洗液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5例,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1例)。15例患者服用氟康唑,复查CT后病灶吸收;3例患者经手术局部切除病灶,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以结节影为主,肺泡灌洗液培养和抗原检测是诊断肺隐球菌病的有效手段,若情况许可,应尽可能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液培养及抗原检测,规范合理治疗其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