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云南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改变青少年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和改善抑郁症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在云南屏边县随机整群选取 2 所中学的 819 名初中生,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收集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数据,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评估抑郁症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 33.21%,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39.20%vs2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日视屏时间(β=0.283,95%CI=0.114~0.452)、白天户外活动时间(β=-0.292,95%CI=-0.512~-0.071)、早餐行为(β=-0.263,95%CI=-0.455~-0.071)、新鲜食物消费(β=-0.291,95%CI=-0.529~-0.053)、零食消费(β=0.294,95%CI=0.019~0.569)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0.05).学习日视屏时间(β=0.297,95%CI=0.074~0.520)、白天户外活动时间(β=-0.369,95%CI=-0.673~-0.065)、早餐行为(β=-0.288,95%CI=-0.567~-0.010)、新鲜食物消费(β=-0.423,95%CI=-0.735~-0.110)与男生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0.05).学习日视屏时间(β=0.306,95%CI=0.056~0.557)、抽烟(β=0.679,95%CI=0.044~1.314)、早餐行为(β=-0.304,95%CI=-0.576~-0.031)、西式快餐消费(β=-1.278,95%CI=-2.425~-0.131)与女生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0.05).结论 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并与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相关,改变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是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中国儿童青少年经常消费的7类预包装零食钠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经常消费的7类预包装零食的钠含量,为儿童及家长选择健康的零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食先知中国2017-2020年食品数据,根据英国红绿灯标准评估7类预包装零食钠含量处于低(绿灯)、中(黄灯)、高(红灯)水平的比例.计算每份零食的钠含量及其占4~6岁、7~10岁和≥11岁人群每日推荐钠摄入量的百分比.结果 7类预包装零食共计35 498个,每100 g零食中钠含量中位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植物蛋白质食物(1125 mg)、即食肉和水产制品(1100 mg)、膨化食品(523 mg)、坚果和籽类(292 mg)、烘焙制品(222 mg)、乳及乳制品(65 mg)及即食果蔬制品(44 mg).钠含量属于绿灯、黄灯和红灯水平的零食分别占30.2%、37.7%和32.1%.每份零食钠含量占11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每日推荐钠摄入量的比例较高的前3位分别是植物蛋白质食品(28.1%)、即食肉和水产制品(16.5%)和膨化食品(10.5%).结论 儿童青少年经常消费的7类预包装零食的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钠含量最高的3类零食分别是植物蛋白质零食、即食肉和水产制品及膨化食品.社会各方有必要采取措施引导儿童和家庭选择健康零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云南省大学生加工食品消费与焦虑症状关联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云南省大学生加工食品消费与焦虑症状的关联,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焦虑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云南2所大学2 515名大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调查研究,包括基线调查(2021年11月,T1)及3次随访(2022年6月,T2;2022年11月,T3;2023年6月,T4).使用食物频率调查表评估大学生加工食品消费状况,采用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评估大学生的情绪症状.应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加工食品消费状况与焦虑症状的关联.结果 云南大学生T1~T4的4次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9.70%,36.70%,37.69%和38.73%,4次焦虑症状评分分别为4(0,8),4(0,10),4(0,12)和2(0,14).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控制人口学变量和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消费(β=0.06,95%CI=0.03~0.08)、其他加工零食消费(β=0.04,95%CI=0.01~0.07)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大学女生碳酸饮料消费(β=0.08,95%CI=0.05~0.12)、速食食品消费(β=0.03,95%CI=0.00~0.06)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男生加工食品消费与焦虑症状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云南大学生加工食品消费可能增加焦虑症状风险,且女生更为明显.应加强对大学生加工食品消费的正向指导,以预防或缓解焦虑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中学生预包装零食消费中营养标签认知、态度与使用行为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全面了解吐鲁番市鄯善县中学生预包装零食消费中食品营养标签认知、态度与使用行为,为提升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吐鲁番市鄯善县在读6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x2检验分析总样本和不同特征组(如性别、学龄段等)中学生营养标签认知、态度与使用行为情况.结果 中学生食品营养标签知识知晓率为71.23%,83.5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食品营养标签上标注营养成分含量和说明,46.84%的学生"每次"购买预包装零食时都会受食品营养标签影响对食品的选择.中学生对预包装零食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态度、行为在不同性别、学龄段之间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吐鲁番市鄯善县中学生对食品营养标签的知晓率较高,态度积极,能够合理使用,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生产厂家根据消费者需求改进食品营养标签,更好地打造食品健康消费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17岁儿童青少年共1882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零食消费状况,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索零食消费模式,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零食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结果 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率为60.6%,供能比为2.4%.零食消费特征可分为4个模式,模式1以每天只摄入中等量水果为特征,模式2以每天摄入少量水果和焙烤类为特征,模式3以每天只摄入少量水果为特征,模式4以每天摄入中等量奶类和少量水果为特征.调整能量摄入等相关协变量后,与不吃零食者相比,不同零食消费模式组发生超重肥胖风险的 OR值(95%CI)分别为 1.56(0.93~2.58),0.81(0.51~1.24),1.24(0.94~1.63),1.00(0.60~1.63),零食供能比自低至高四分位分组超重肥胖风险的OR值(95%CI)分别为1.17(0.81~1.68),1.32(0.92~1.89),1.12(0.77~1.61),1.00(0.69~1.45),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消费零食比例较高,种类以水果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和焙烤类为主,未发现零食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青海省农牧区高年级小学生零食行为现况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了解青海省农牧区高年级小学生零食消费现状,为开展儿童营养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青海省海东市、海南州、海西州3座城市4个县区的10所小学抽取四、五年级学生共969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填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其零食消费现状.结果 学生在家里、学校和其他地方消费零食的报告率分别为98.2%,88.5%和75.4%,其中男生在学校的零食消费报告率低于女生(x2=9.66);五年级学生在家里和其他地方的零食消费报告率高于四年级学生(x2值分别为10.31,6.77);农村学生在3个地点的零食消费报告率均高于县城(x2值分别为6.03,100.53,24.77);寄宿学生在家里的零食消费报告率低于非寄宿学生(x2=7.22),而在学校的零食消费报告率高于非寄宿学生(x2=9.04)(P值均<0.01).在家里最常消费的零食是新鲜水果蔬菜(76.9%)、谷类(67.2%)、坚果(63.7%),在学校最常消费的零食是新鲜水果蔬菜(45.1%)、谷类(36.9%)、糖果类(24.4%),在其他地方最常消费的零食是冷饮(54.7%)、糖果类(51.6%)、饮料(42.9%).学生零食消费原因的前3位分别为好吃(76.9%)、健康/有营养(65.5%)、干净卫生(59.0%).结论 青海省农牧区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吃零食的现象,仍然有很多小学生消费不健康的零食.亟需通过改善学生的饮食环境并开展营养教育,促使其合理选择零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2015年北京市密云区537名农村中小学生饮料摄入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饮料摄入状况.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537名学生,采用统一的“零食与饮料消费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选择饮料的主要原因是味道好,占60%以上,购买地点是超市,占80%以上,购买时间集中在非上学时间.中小学生1周饮料摄入频率<1次的有106人,占19.7%,1~3次的157人,占29.2%,4~6次的91人,占16.9%,≥7次的183人,占34.1%.摄入频率每周1次及以上的有80.3%,每日摄入量为(262.56±349.45)ml,碳酸饮料居多,为(53.07±129.77)ml.在饮料1周摄入频率和每日摄入量方面,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走读生高于住宿生,轻度消瘦和超重高于肥胖生(P<0.05),每日饮水量与饮料摄入量成正相关.结论 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饮料的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均较高,应减少饮料的摄入,提倡饮用白开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苏州市5所高校大学生零食消费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苏州市大学生零食消费现况,并探讨其特点,为后续开展相关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市5所高校6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614名大学生中,96.6%有吃零食的习惯.女生经常食用零食的频率为98.9%,男生为96.6%,女生食用频率高于男生(P<0.05);生活费和零食费越高的大学生,食用零食的频率越高;大学生最常在下午(22.3%)和周末(54.8%)食用零食.最常食用零食的场合是看电视电影时(75.9%).食用零食最主要原因是无聊(68.9%).选择零食时主要考虑口感(75.9%).水果类、谷类、奶类、饮料类、肉类零食每周吃4次及以上的人分别占51.1%、47.3%、47.3%、41.9%和39.6%.坚果类和奶类零食每周食用不足1次的分别占36.8%和25.6%.结论 大学生普遍有食用零食的习惯,但零食选择不太合理,应针对大学生的零食消费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营养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趋势及与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及趋势,并探索儿童青少年消费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比例由2004年的73.58%上升至2011年的90.49%,平均消费量由1.2 L/周上升至1.5 L/周,超重/肥胖率由10.19%上升至2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 年龄、 城乡分布和零食偏好等因素后,含糖饮料消费量高(OR=1.231,95%CI:1.118~1.354)仍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含糖饮料消费比例和消费总量均呈上升趋势,含糖饮料消费量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建议儿童青少年适当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总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0-2012年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零食消费对能量和营养素的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我国6岁及以上零食消费者摄入的零食对能量和营养素贡献情况.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对6岁及以上零食消费者由零食提供的能量、宏量营养素和主要微量营养素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家庭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和调味品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我国6岁及以上零食消费者的零食供能比平均为6.4%,零食平均提供了8.6%的碳水化合物、4.7%的蛋白质和8.7%的脂肪.另外零食还主要提供维生素C、维生素E、总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维生素A等,提供的矿物质主要有碘、钾、钙等微量营养素.结论 对于我国零食消费者而言,零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贡献均高于对蛋白质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