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状脊髓束激活对上肢精细运动中预期性姿势调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预期性姿势调节(APA)的特征变化,并探究网状脊髓束(RST)激活对其AP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双变量混合设计,包含4种不同测试任务和3中不同任务启动状态。共招募健康右利手男性13例进入测试。受试者须根据耳机中的声音提示随机完成前向触碰、杯状抓握、拇指夹卡片和小指夹卡片四种任务,各10次。每种任务测试中有一半的任务启动提示音为114 dB的白噪音,以诱发惊吓效应激活RST;另一半为80 dB的嘟嘟声,作为常规对照。使用表面肌电记录受试双侧胸锁乳突肌、下斜方肌、背阔肌、腰段竖脊肌以及右侧三角肌、桡侧腕屈/伸肌的全程肌电。并在随后处理中,将肌电时域和频域指标转化为目标肌肉的启动反应时、达峰时间、激活延时、APA或补偿性姿势调节(CPA)幅值等进行不同任务和刺激状态的对比分析。此外,研究中根据胸锁乳突肌(SCM)提前激活与否将114 dB测试任务分别归类为SCM +和SCM -作为不同启动态进行处理。 结果:RST激活后,各任务中运动前反应时与肌肉收缩达峰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1)。SCM +、SCM -和普通状态下的三角肌反应时分别为(106.89±43.78)ms、(136.78±48.74)ms和(168.60±73.17)ms,且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区别( P≤0.01)。同一状态下的对侧斜方肌下部和同侧背阔肌APA幅值显著增高( P<0.05),但肌肉启动时序和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未见显著影响( P>0.05)。小指夹取任务中桡侧腕伸肌预期性肌肉激活延时较触碰任务显著缩短[(-15.39±5.02)ms和(4.45±4.5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仅桡侧腕伸肌表现出任务特异性的提前激活;RST激活可以导致预期动作提前启动,并加速肌肉收缩和提高部分躯干肌APA幅值,但对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 min)及常规核心稳定训练(30 min),观察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 min)及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30 min)。2组每次训练时间均为6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T)、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POMA)对2组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TUG、MWST及POMA-B、POMA-G和POMA总分[对照组(29.10±8.25)s、(21.16±6.01)s及(12.69±1.49)、(9.00±0.73)和(21.81±2.00)分;观察组(29.61±8.89)s、(19.96±6.23)s及(12.75±1.53)、(8.81±0.98)和(21.44±2.42)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TUG[(24.41±7.52)、(15.46±7.04)]及MWST[(18.43±5.81)、(9.74±3.47)]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TUG和MWST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OMA-B[(13.94±1.57)和(15.13±1.09)分]、POMA-G[(9.69±0.87)和(10.75±0.78)分]及POMA总分[(23.63±2.31)和(25.88±1.6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高( P<0.05),且观察组的POMA-B、POMA-G及POMA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起立步行的预期性姿势调节能力,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尽早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姿势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姿势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运动任务,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尤为重要。一般认为,姿势控制主要由皮质下神经网络和脊髓网络参与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在姿势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额叶和顶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主要是通过检测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反映神经活动,具有方便简单、实时检测等优势,是研究脑功能连接的重要工具,且其成像深度主要在皮质表面。衰老、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姿势控制自动化调节水平降低,其机制和表现上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fNIRS在姿势控制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姿势控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指导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失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动态失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态失稳训练,对照组增加相同时长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2组患者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包括预期姿势调节(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和激活强度,补偿姿势调节(CPAs)阶段的激活强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侧股直肌[(-71.68±2.64)s]、股二头肌[(-90.07±3.65)s]和健侧股二头肌[(-84.31±5.74)s]、竖脊肌[(-67.29±5.04)s]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提前较多( P<0.05),患侧股直肌[(9.90±0.77)]、竖脊肌[(10.18±0.72)]APAs阶段的激活强度较高( P<0.05)。2组患者治疗后CPAs阶段各肌群的激活强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48.80±3.52)分]、下肢FMA评分[(29.20±2.42)分]、步幅[(71.25±4.81)cm]、步速[(70.20±5.00)cm/s]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动态失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促进平衡与步行功能恢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人体姿势控制的作业者疲劳早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疲劳状态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但作业人员早期的脑力疲劳不易检测,干预措施无法及时精准介入,影响疲劳恢复效果.人体姿势控制功能的调节涉及认知、肌肉运动等多系统整合机制,可能与疲劳时生理心理功能调节联系紧密.因此,笔者以包含认知-运动成分的姿势控制功能作为切入点,从感觉信息输入与中枢认知改变方面探索姿势控制上游通路中大脑感觉运动区功能激活状态,从预期姿势调节与补偿姿势调整方面探索下游通路中肌肉的激活改变,以阐明疲劳早期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为作业者疲劳早期及时预警与精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降低疲劳引起的人因失误和事故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平衡与动作控制中的预期性姿势调节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预期性姿势调节是近些年来姿势控制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为解释干扰状态下人体平衡的控制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老年人的平衡改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直立姿势具有不稳定性,人们又常常需要面对自主性动作和外部力量对姿势的干扰,预期性姿势调节是这些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研究表明,人体姿势肌肉会在自主性动作发生前预先激活,并提前根据动作的大小调整姿势.另外,当遇到外来干扰时,人们也会根据干扰的信息提前调整姿势,减小干扰后反馈调节的负担,提高姿势控制的效率.本文将从干扰特点和姿势调整策略出发,对预期性姿势调节在平衡与动作控制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0000米耐力跑对腰椎稳定肌预期与补偿姿势调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急性全身性耐力运动对身体平衡控制能力、背伸肌最大收缩能力以及腰椎稳定肌预期姿势调节(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PAs)的影响.方法:17名男性警察学院大学生参与该实验.受试者先进行最大背伸肌力测试、闭目单足站立试验和快速举臂试验,而后进行10000米耐力跑,并在跑后即刻重复上述3个项目的测试,检测耐力跑前后受试者的背伸肌最大肌力和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并在快速举臂试验中同步采集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激活时间以及APAs和CPAs阶段的反应强度.结果:(1)10000米耐力跑前后受试者背伸肌力无明显变化,但耐力跑后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大幅度缩短;(2)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相较10000米耐力跑前,耐力跑后受试者腰部竖脊肌的激活时间显著提前,而腰部多裂肌在APAs阶段的反应强度显著减小;10000米耐力跑后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在CPAs阶段的反应强度均显著减小.结论:10000米耐力跑未能造成背伸肌群疲劳,但会影响机体维持静态平衡的能力;10000米耐力跑影响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对腰椎稳定肌的前馈控制策略,通过提早收缩腰部竖脊肌来补偿腰部多裂肌预激活强度的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形重错觉条件下的接物试验中腰部肌肉的预期与补偿姿势调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形重错觉条件下反复进行突发姿势干扰实验,比较腰部姿势肌肉预期姿势调节(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ompens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CPAs)的变化,探索错误的任务预期对姿势控制策略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手接沙袋试验范式.受试者可见沙袋有2种大小,但未知其重量相同.接沙袋任务中同步采集受试者腰部姿势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肌肉反应延时及APAs和CPAs阶段反应强度.结果 实验最初,面对大沙袋时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激活时间更早、APAs强度更大;但反复接取后,不同沙袋水平间的差异不再显著.口头报告显示,最初受试者认为大沙袋更重,但反复进行任务后认为小沙袋更重.结论 错误的任务预期条件下,APAs的组织从最初的“对体积反应”到后期的“对重量反应”,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对APAs的控制具有良好的学习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预期性姿势调节的神经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预期性姿势调节(APAs)的产生和执行依赖于复杂的分布式神经网络系统,涉及大脑皮质(包括前运动皮质、初级运动区)、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等多个结构,包括分层模式和平行模式两种神经环路模式.基底节与前运动皮质参与APAs相关的运动计划编码;辅助运动区与脑干的脚桥核共同调节APAs时序;初级运动区在APAs启动过程中投射皮质运动纤维至目标运动支配区;脑桥延髓网状结构进行纤维整合,并通过网状神经元投射到脊髓调节目标肌群;小脑与肌肉群的协调耦合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预期性姿势调节机制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循证康复治疗干预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脑卒中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常伴有后遗症———足下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血管萎缩、主动肌与拮抗肌间肌力不平衡、原始反射的抑制被解除等原因引起踝足不能抬起[2].小腿前侧与小腿外侧的肌群麻痹及小腿后侧肌群痉挛的共同作用,使脑卒中患者踝关节无法背伸且常常伴有内翻[3].足下垂可影响步行摆动期脚趾离开地面廓清的能力,也会影响站立姿势的稳定性[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