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系带固定器在肢体骨折术后切口周围全纱带覆盖时引流管二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系带固定器在肢体骨折术后切口周围全纱带覆盖时引流管二次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创伤外科收治的120例肢体骨折行内固定术后切口周围全纱带覆盖的留置引流管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7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3M胶带高举平台法固定引流管,试验组使用自制系带固定器固定引流管。观察并比较2组固定效果的不同。结果:试验组患者导管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1/70),低于对照组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408, P=0.009);固定材料更换间隔时间(5.10 ± 0.39)d,明显高于对照组(1.68 ± 0.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0.168, P<0.001);固定材料复用率为97.1%(68/70)、舒适度为97.1%(68/70),均高于对照组0、48.0%(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12.00、39.37, P<0.001)。 结论:自制系带固定器在肢体骨折术后切口周围全纱带覆盖时引流管二次固定中,固定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引流管应用与否在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是否放置引流管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2例,女11例;年龄16~69岁,平均47.6岁。根据Young-Burgess分型,侧方挤压型LC-Ⅰ型12例;前后方压缩型APC-Ⅰ型20例,APC-Ⅱ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复位骨折块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按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管进行分组,22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21例未放置引流管(非引流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情况、抗生素应用、切口拆线时间、术后体温变化、住院时间及临床功能(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0 d(2.0,8.0)d,非引流组为4.0 d(2.0,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61, P=0.924)。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8.5 d(15.0,24.3)d和19.0 d(13.0,26.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42, P=0.591)。引流组手术时间为(150.2± 52.4)min,非引流组(138.8±4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1, P=0.433)。引流组术中出血量为(604.6±387.3)ml,非引流组(581.0±275.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76, P=0.784)。引流组与非引流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第1天[(37.5±0.5)℃ vs.(37.4±0.4)℃, t=0.322, P >0.05],第3天[(37.1±0.4)℃ vs.(37.0±0.4)℃, t=0.286, P >0.05],第5天[(37.0±0.3)℃ vs.(36.8±0.2)℃, t=2.127, P >0.05],第7天[(36.8±0.2)℃ vs.(36.7±0.4)℃, t=0.491, 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拆线时间引流组为(14.1±0.6)d,非引流组(13.9±0.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72, P=0.329)。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引流组96(91,100)分,非引流组96(93,9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107, P=0.607)。 结论: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PHF)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PH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采用等概率随机化方案分为TXA组和对照组,其中TX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1 g TXA,对照组相同时间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折Neer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等围术期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总失血量(TBL)、显性失血量(VBL)、隐性失血量(HBL)、术中失血量(IBL)、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输血率比较两组失血情况。结果:TXA组和对照组各纳入47例和42例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TXA组住院时间为(7.4±2.5)d,较对照组的(10.9±3.1)d明显缩短( P<0.05)。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肺栓塞、脑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两组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TXA组TBL为(341.1±31.2)ml,VBL为(198.7±20.2)ml,HBL为(142.5±23.8)ml,术后引流量为(38.9±12.9)ml,引流管拔除时间为(25.6±3.2)h;对照组TBL为(643.7±42.4)ml,VBL为(223.1±28.6)ml,HBL为(420.6±31.8)ml,术后引流量为(58.9±16.9)ml,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7.3±5.3)h( P<0.05或0.01)。两组IBL和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对于老年PHF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静脉滴注TXA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DVT发生率,且不影响肩关节功能;同时,TXA可有效减少TBL、VBL、HBL,进一步降低术后引流量,提早拔除引流管,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创面外露内置物的保全和创面修复临床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创面外露内置物的保全和创面修复临床策略。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8例伴有内置物外露的术后创面不愈合患者,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0~73岁。患者中2例腹部外伤术后腹部补片外露,2例颅脑术后钛板外露,3例骨折手术后内固定物外露,1例颅脑术后脑脊液引流管外露。入院时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在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基础上,尽快行创面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0.5 cm~6.0 cm×5.0 cm。4例患者创面清创后直接封闭,其中1例直接缝合;1例创面局部填充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后直接缝合;2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皮瓣面积分别为10.0 cm×8.0 cm、12.0 cm×8.0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术后均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4例患者创面清创后行持续VSD治疗,待创基情况改善后,1例患者创面逐渐愈合,1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2例患者创面取大腿或头部刃厚皮修复。观察并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本组6例患者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共培养出细菌10株,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所有患者术后皮片或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创面封闭,内置物全部保全。随访1~3年,所有患者修复创面均无复发。结论:针对伴有外露内置物的术后慢性创面,在彻底清创后,可通过直接缝合或皮瓣移植Ⅰ期封闭清洁创面;组织缺损比较大、感染比较重的创面可先行持续VSD治疗,Ⅱ期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封闭创面,从而实现保全内置物和修复创面的治疗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治疗37例陈旧性骶骨骨折伴骶丛损伤(GibbonsⅢ级)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直视下复位固定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4)岁(范围13~5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未使用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2±10.7)岁(范围19~59岁);DenisⅠ型5例、Ⅱ型14例。术前3D打印1∶1完整骨盆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功能评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组、未使用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1.0±16.2)min、(182.6±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4, 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382)ml、(963±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8, P=0.003)。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价优良率,使用组为94%(17/18),未使用组为68%(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术后1年,使用组、未使用组Majeed评分分别为(88.72±7.03)分和(72.00±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6, P<0.001);VAS评分分别为(0.83±0.71)分和(1.00±0.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 P=0.512);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5、1、2例,未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1、3、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4, P=0.401)。使用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钢板部分螺钉断裂,未予特殊处理。未使用组术后1例出现髂内静脉破裂,予明胶海绵等填塞止血,术后留置引流管观察未见明显出血;4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有跛行,未予特殊治疗。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18)和2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 结论: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准化切口与常规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标准化切口与常规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92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1例,女91例;年龄32~94岁[(51.5±16.6)岁]。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肋骨骨折内固定术。96例采用腋前线纵切口等标准化切口(标准化切口组),96例采用后外侧切口等常规切口(常规切口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骨折处数、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胸腔总引流量、术后自主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6个月[4.0(3.0, 10.5)个月]。标准化切口组切口长度为(12.1±1.6)cm,手术时间为(51.4±13.0) min,术中出血量为(191.5±16.8)ml,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8±0.6)d,术后胸腔总引流量为(568.9±109.0)ml,术后自主下床时间为(4.1±0.7)d,住院时间为(11.4±1.7)d,术后1个月VAS为(2.5±0.7)分,显著短于或少于常规切口组的(13.7±1.9)cm、(62.0±8.8)min、(248.9±65.4)ml、(4.8±1.1)d、(655.9±121.9)ml、(5.2±0.9)d、(15.3±1.7)d、(3.5±0.7)分( P<0.05或0.01)。标准切口组固定骨折处数为(5.1±0.8)个,常规切口组为(5.4±0.9)个( P>0.05)。标准化切口组切口愈合不良3例,肺部感染5例,肺不张3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常规切口组切口愈合不良11例,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7例,少量胸腔积液7例。标准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14/96),常规切口组为35.4%(34/96)( P<0.01)。 结论:对于多发肋骨骨折,标准化切口较常规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显著缩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并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9例;年龄27~4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根据围术期管理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处理,20例)和ERAS组(接受ERAS方案处理,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出院时、术后1、3、6、9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0.9个月)。两组患者的引流量、引流管移除时间、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住院时间[(9.4±4.8)d]、患者满意度、术后3、6、9个月ERAS组患者的HSS评分[(90.8±3.8)分、(93.5±4.3)分、(95.6±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3.3±1.9) d、(87.5±5.1)分、(88.1±4.4)分、(88.8±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或失效、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采用ERAS理念制订围术期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完全胸腔镜肋骨骨折胸腔内固定术对比传统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对患者疼痛、异物感等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微创完全胸腔镜肋骨骨折胸腔内固定术对比传统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对患者疼痛、异物感等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采用微创完全胸腔镜肋骨骨折胸腔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肋骨骨折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术后12、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异物感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二次行胸腔穿刺术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VAS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整体分析发现:两组术后异物感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异物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异物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二次穿刺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完全胸腔镜肋骨骨折胸腔内固定术对比传统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优势显著,但仍需结合患者情况做到个体化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并分析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传统徒手定位方式内固定手术,观察组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内固定手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导针植入次数均短于/少于对照组[(14±5)s 比(21±5)s、(8.0±3.5)ml 比(10.1±2.4)ml、(4.8±0.8)次比(11.8±2.4)次](均 P<0.05).观察组正位、侧位X线片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均小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4例,未感染59例.感染组年龄≥60岁、术前贫血、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比例、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大于/长于未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贫血、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内固定手术用于股骨颈骨折治疗,能更精准置入空心钉,改善患者预后.围手术期密切关注贫血、异体输血等可减少术后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创伤性膈疝合并小肠嵌顿梗阻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患者,男性,66岁,主因"腹痛不能平卧,伴停止排气排便14 d"于2024年3月13日入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外科治疗。既往2020年车祸导致多发肋骨骨折,右下肢骨折,内植入钢板状态。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降压,每天1次。否认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查体:体重指数17.0 kg/m2,患者端坐位呼吸(图1A),肠梗阻导管在位,胸廓对称,肺界变小,右侧呼吸动度减弱,可叩及实音及鼓音,右上肺呼吸音弱,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可闻及湿啰音,右侧胸腔可闻及肠鸣音。舟状腹,肠鸣音活跃,6~8次/min,可闻及高调音及金属音。下腹部可见胃肠型、蠕动波,脐周及下腹部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胸腹部CT及X线片(图1B~1D)提示右侧肠管嵌入右侧胸腔,肠管内可见多发液平面。双侧胸腔积液,右侧为著。右侧膈疝伴肠梗阻。肠管内可见置管影,右侧膈肌上方见肠管疝囊形成,中腹部见多个液平面,右侧部分肠管内见造影剂残留。诊断:创伤性膈疝、肠梗阻、胸腔积液。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膈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给予胃肠减压及肠道准备。腹腔镜探查可见右侧膈肌内侧,膈疝嵌顿,大部分小肠过膈肌裂孔嵌入胸腔,切开疝环口,回纳肠管,右侧胸腔见血性积液,行单侧肺通气,吸净积液,右侧胸壁第7~8肋间置入胸腔引流导管。分离肝脏隔离粘连,倒刺线全层缝合关闭膈肌缺损,外科补片加固缺损,可吸收钉枪铺平固定补片贴合膈肌,并放置膈下引流管。详细手术步骤见手术视频(扫描文后二维码观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