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蒂颅骨膜瓣在慢性脑脊液漏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带蒂颅骨膜瓣在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采用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以局部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并以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皮瓣切口创面,负压维持在-50~-8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观察脑脊液漏、缺损修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49~65岁,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术后复合组织缺损,伴局部感染,病程2个月至12年。清创后硬脑膜缺损面积1.5 cm×2.0 cm~2.5 cm×3.0 cm,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3.0 cm×6.0 cm。带蒂骨膜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3.5 cm,局部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13.0 cm~12.0 cm×16.0 cm。1例患者术后5 d仍有脑脊液漏,予以持续腰大池椎管穿刺脑脊液引流,1周后愈合;1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愈合不良,经门诊换药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3~17个月,均未再出现脑脊液漏,未发生颅内感染、额纹消失、头皮麻木及坏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可较好地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且供区损伤小、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条状瘢痕组织瓣悬吊法修复外伤性下睑退缩(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条状瘢痕组织瓣悬吊法修复轻、中度外伤性下睑退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中心收治的轻、中度外伤性下睑退缩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手术切除瘢痕的同时制作条状瘢痕组织瓣旋转填补于下睑组织并向内眦或外眦处骨膜固定悬吊下睑。术后随访测量下睑缘位置,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15~67岁,平均38岁,下睑退缩合并颧颊部瘢痕13例、下睑退缩合并上睑瘢痕9例、下睑退缩合并颞部瘢痕4例。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26例患者下睑退缩均获显著改善,功能正常,下睑无外翻和内翻。术后除1例眼睑轻度闭合不全,3例早期眼干不适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带蒂条状瘢痕组织瓣悬吊法修复外伤性下睑退缩,既可松解瘢痕挛缩,也可利用多余的瘢痕组织悬吊支持退缩下睑,不增加额外的切口,治疗效果确切,实用性强,对于轻、中程度的外伤性下睑退缩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眶隔脂肪重置在下睑袋术中矫正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重置法在下睑袋成形术中矫正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整形美容科对下睑袋合并泪槽及睑颊沟凹陷畸形患者72例(男10例,女62例,年龄32~66岁,平均48岁),松解泪槽韧带及眼轮匝肌限制韧带,释放眶隔脂肪,将眶隔膜及脂肪向下推进平铺,重置于眶下区骨膜瓣下,填充沟槽凹陷。结果:72例手术切口均愈合,双侧眼部形态自然、对称,睑颊部过渡良好,轮廓线呈单凸型曲线,切口瘢痕不明显。6~24个月随访,5例失访;1例出现单侧下睑睑袋复发,6个月后再次手术修复后改善;1例出现轻微下睑退缩,按摩理疗随时间增长自行好转;其余65例泪槽沟睑颊沟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66例(91.67%)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松解泪槽韧带及眼轮匝肌限制韧带并进行眶隔重置,对于矫正下睑袋伴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松质骨富血小板血浆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松质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混合物病灶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我科应用自体松质骨PRP混合物病灶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患者16例,其中腰部骨不连7例,近极骨不连9例。记录手术时长并随访观察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后比较术前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握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腕关节改良Mayo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1~25个月,平均(13.1±2.6)个月。手术时长55~92 min,平均(66.0±9.3)min。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23周,平均(13.3±0.5)周,随访结束时无新发骨坏死病灶形成。末次随访时,患腕屈伸活动度、平均握力、VAS疼痛评分及腕关节改良Mayo评分均优于术前( P<0.01)。 结论:自体松质骨PRP混合物病灶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临床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甲母痣35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甲母痣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甲母痣(病理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宽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变宽度≤ 3 mm者,采用甲床及甲母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共11例。对病变宽度>3 mm者,由患儿家长在以下3种术式中选择1种进行治疗:①甲床及甲母质病变8倍显微镜下削除术,共8例;②病变切除联合指(趾)骨骨膜上全厚植皮术,共8例;③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和全厚植皮术(2~5指病变),共5例,或病变切除联合腹壁皮瓣转移术,共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1例直接切除缝合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外观好,甲上遗留纵向瘢痕线。8例显微镜下削除治疗的病例术后6~12个月复发4例,未复发病例指(趾)甲外观凹凸不平且光泽度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的8例术后无复发,1例植皮坏死,7例植皮完全存活伴明显色素沉着。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及腹壁皮瓣转移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甲色泽,腹壁皮瓣转移术后皮肤色泽与正常甲差异较大。结论:对于甲母痣,当病变宽度≤ 3 mm时建议采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3 mm时建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或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或腹壁皮瓣转移术治疗;显微镜下病变削除术需慎重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5±15.5)岁。术中清创骨折段后,将骨瓣移至手舟骨处充填骨缺损,将骨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采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治疗13例,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瓣治疗2例。术后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功能组间比较使用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4例,平均随访32.5(8~6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10~16)周。术前VAS评分为(3.5±1.5)分,术后末次随访降至(1.0±1.0)分;握力由术前的(16.5±4.3)kg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31.5±3.5)kg;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68.5±10.8)分,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果。该技术为手舟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及结构支持,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于手舟骨近极缺血性坏死的可以采用骨软骨瓣移植替代,防止腕骨骨关节炎和塌陷,这在治疗难治性手舟骨骨不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未成年兔骺板损伤模型,探究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将30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解剖其膝关节血管,设计隐血管骨膜瓣。用直径为3.0 mm克氏针损伤幼兔单侧股骨远端骨骺,建立骺板损伤的模型,为实验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对损伤的骨骺分别进行以下处理:A组实验侧切取与C组实验侧相同大小的骨膜并舍弃;B组实验侧在损伤区填充不带血管蒂的骨膜瓣;C组实验侧在损伤区填充隐血管蒂的骨膜瓣。术后24周测量股骨标本的长度及内外翻角,评估骺板损伤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脱钙标本的剖面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骨桥形成的效果。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内及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B两组实验侧股骨均较对照侧表现出明显短缩与外翻畸形,组内两侧股骨长度与外翻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实验侧股骨长度及外翻角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剖面观显示A组骨骺损伤区出现骨桥,与周围骺板界限清楚;B组损伤区骨膜瓣被吸收,以纤维组织填充为主,伴有少许浅白色骨组织形成,与周围骺板界限清楚;C组损伤区由与骺板色泽相同的乳白色透明软骨组织填充,与骺板界限不清。HE及甲苯胺蓝染色发现,A组损伤区填充大量的骨组织,未见软骨组织;B组损伤区主要为纤维组织,可发现少量的骨组织;C组沿着损伤区隧道有大量透明软骨组织形成,且与正常骺板连接紧密。 结论:骺板损伤后隐血管骨膜瓣填充可预防骨桥形成,避免患肢出现短缩及成角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鼻内镜下鼻腔带蒂黏骨膜瓣修复鼻中隔穿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鼻中隔穿孔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且治疗棘手的疾病之一,主要治疗方式是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但如何选择用于修补的移植瓣膜,目前并无公认的标准,大多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作者本人的经验体会,就鼻中隔穿孔的相关问题以及几种常见的鼻腔带蒂黏骨膜瓣的选择进行介绍,以期提高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透明质酸酶治疗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合透明质酸酶(HAase)治疗透明质酸(HA)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32只雄性白色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A、B、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建立HA动脉栓塞模型:于兔耳背侧面以中央动脉为轴,距耳根部4.0 cm,蒂宽1.0 cm,切开大小为2.0 cm × 5.0 cm的矩形复合组织瓣(深度达耳腹侧软骨膜),原位连续缝合,自近端向远端分3等分(Ⅰ、Ⅱ、Ⅲ区);距组织瓣近端1 cm与中央动脉交点为进针点,注入HA 50 μl。在栓塞60 min后,对各组进行治疗。A组:于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HSYA按10 mg/kg计算用量);B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400 U/ml);C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药物剂量同A、B组;D组大腿隐静脉、耳进针点及A、B组除给药途径的另一注射部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腿部注药每日1次,共14 d。于术后即刻和第1、7、14天观察组织瓣情况,并拍摄兔耳背侧照和逆光照,计算术后第14天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第14天,对兔耳组织瓣Ⅱ区取材,做HE和Masson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 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即刻各组组织瓣均呈苍白色。术后第1天,各组远端出现暗淡的缺血区。术后第7天,各组缺血区不同程度坏死、发黑,非坏死区肿胀明显。术后第14天,各组缺血区进一步坏死、发黑、卷曲、边界清;C组组织瓣缺血坏死情况最轻,D组最重,A、B组介于其间,A、C组非坏死区基本消肿。HE染色示:D组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次之;A、C组血栓少见。Masson染色示:C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组大量胶原纤维崩解断裂;A、B组介于其间。A、B、C、D各组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87±5.04)%、(85.03±6.58)%、(93.93±4.25)%、(49.22±9.6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SOD活性分别为(49.83±8.08)、(36.65±5.49)、(55.61±7.93)、(22.45±5.47)U/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MDA含量分别为(0.77±0.17)、(1.03±0.16)、(0.68±0.12)、(0.41±0.09)nmol/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结论:动物实验条件下,与单独应用HAase相比,HSYA联合HAase能明显增强HA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增加组织瓣成活面积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V-Y推进皮瓣并甲床直接缝合修复Allen Ⅲ型指尖离断16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V-Y推进皮瓣并甲床直接缝合修复无法行血管吻合的Allen Ⅲ型指尖离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Allen Ⅲ型指尖离断患者资料,采用V-Y推进皮瓣并甲床直接缝合修复损伤。术中显微镜下探查见无血管吻合条件,复位末节指骨后以1枚克氏针固定。尽可能拉平甲床后缝合,如若残留间隙,待血痂形成自行生长。根据有无甲板决定是否采用人造甲板覆盖。剔除离断指体掌侧软组织,保留骨膜、甲下皮后,切取V-Y皮瓣达皮下脂肪球,向前推进与甲下皮缝合修复软组织缺损。术后常规采用抗感染治疗,不使用烤灯保温,湿润烧伤膏涂抹保湿。术后观察患指指甲平整度、指腹饱满度,调查患者对外形的满意度,测量两点辨距觉和远指间关节主动屈伸丢失角度。采用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指功能。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18指),男9例,女7例;年龄(31.5±6.1)岁(21~52岁);单指损伤14例,多指损伤2例;损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3指,中指6指,环指5指,小指2指。术后指尖离断体均存活,1例(1指)感染致末节指端轻度骨外露,再次手术治疗后愈合良好,1例(1指)轻度钩甲,余患者对外形均可接受或满意。随访7~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患者全部达到骨愈合,背侧指甲均平整生长,指腹饱满。末次随访时患指指尖两点辨距觉为2.5~4.6 mm,平均3.8 mm;患指远指间关节主动屈曲丢失角度为0°~3.6°,平均2.4°,主动伸直丢失角度为2.0°~12.0°,平均7.6°。患指功能评价:优11例,良3例,可2例。结论:V-Y推进皮瓣并甲床直接缝合修复无法行血管吻合的Allen Ⅲ型指尖离断,可以较好地保留指尖长度及指甲外形,保留饱满以及感觉良好的指腹,修复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术后外观满意,功能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