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造血重建后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9例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占同期接受allo-HSCT患儿的8.04%(9/112),男8例,女1例,中位年龄9(3~13)岁,均采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HPV-B19感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1(36~114)d。allo-HSCT并发HPV-B19感染患儿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9例患儿以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7 d内网织红细胞比例、绝对值下降幅度中位数分别为90.4%(24.7%~98.7%)、90.7%(18.6%~99.0%)。除常见红系造血停滞表现外,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还具有非红系的血象及骨髓变化:5例患儿外周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但骨髓涂片未见粒系增生受抑;6例患儿骨髓涂片查见巨核系增生减低,其中5例患儿外周血血小板下降。同时,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骨髓红系受抑并非必要表现,9例患儿虽然均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仅5例患儿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结论:血液病患儿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对HPV-B19感染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普乐沙福进行干细胞动员的12例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普乐沙福动员前后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干细胞采集情况。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研究,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Ⅱ~Ⅲ期,诱导方案以VRD为主。不论在普乐沙福前用何种方案进行干细胞动员,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均升高,使用普乐沙福前后中位CD34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3.63/μl(0.72~13.53/μl)和32.11/μl(8.52~53.68/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0.40, P<0.001),中位升高倍数为11.50倍(1.61~23.71倍)。12例患者中有1例动员失败,该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前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1/μl,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虽然提高了11.83倍,但仍<10/μl。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普乐沙福前CD34阳性细胞计数<4/μl的患者中,使用普乐沙福前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r=0.80, P=0.032)。 结论: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髓系肉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髓系肉瘤(MS)是由髓系原始或未成熟细胞在髓外浸润形成的实体肿瘤。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减少误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影像学技术,尤其是氟代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 PET-CT)对MS诊断有重要意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方案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MS的主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力推进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0年,新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MM)指南发布。现主要针对MM初始治疗的一些要点进行阐述。在当今大量新药问世的年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MM患者的首选治疗。对于适合移植患者的诱导治疗,新版指南推荐以含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及地塞米松的三药为主的方案,并强调了早期移植的优势、二次移植的地位及老年患者移植的适应证。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的诱导治疗,除适合移植患者的方案外,也可选择马法兰联合新药的方案。在维持治疗方面,推荐选择新药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至少2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例不同免疫状态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6例不同免疫状态沙门菌感染患儿的特征及治疗效果,为长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及香港儿童医院治疗及随访的6例沙门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追踪随访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17岁。分别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1例、慢性肉芽肿病2例、镰状细胞病1例,白细胞介素-12(IL-12)受体B1基因缺乏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1例。4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1例表现为肺部感染。合并慢性骨髓炎2例。5例培养出沙门菌(大便培养2例,血培养3例),多重耐药沙门菌3例。2例在使用头孢曲松治疗后好转。1例尚在口服磷霉素及法罗培南治疗中。慢性迁延、再燃2例,需要定期注射美罗培南。2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慢性肉芽肿,进行体外去T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过程中未出现严重沙门菌感染,目前为移植9个月,未再次出现感染;1例为镰刀状贫血患者,已在美国进行10/10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免疫缺陷患儿感染沙门菌后更加容易出现侵蚀性感染,且容易出现感染迁延反复。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免疫重建有助于治疗原发疾病及清除沙门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肝细胞腺瘤两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骨髓中造血前体细胞减少或缺如为特征的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础药物。肝细胞腺瘤是少见的肝脏良性上皮性肿瘤,与应用雄激素有关。本文报告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肝细胞腺瘤,探讨与肝内髓外造血的关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雄激素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及肝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MLL基因重排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llo-HSCT治疗50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11q23/MLL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接受allo-HSCT的50例伴11q23/MLL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受者,通过分析植入成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移植相关病死(TRM)率、累积复发率、无病存活(DFS)率、总存活(OS)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50例受者中除1例受者因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回输细胞后未植活外,其余49例受者顺利植活出仓,白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是15 d(9~18 d),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是13 d(8~33 d)。移植后28 d评估骨髓,49例受者均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3~79)个月。移植前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在移植后3年的OS率分别为(83.3±10.8)%、(30.9±8.2)%( P=0.002),DFS率分别为(83.3±10.8)%、(28.4±8.0)%( P=0.003)。 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11q23/ MLL重排AML的有效方法,移植前缓解的受者有更高的存活率,移植后复发仍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伴髓外病变(EMD)MM,是MM的超高危亚型之一,患者生存期短,预后极差。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伴EMD MM的治疗方法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发展至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上述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伴EMD MM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目前对伴EMD MM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拟就放射治疗(RT)、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HSCT、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及CAR-T免疫疗法等,对伴EMD M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伴EMD MM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