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名医沈金鳌疟疾诊治思想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沈金鳌在辨治疟疾方面独有创见,他认为疟疾病因在暑、寒、风三邪,并根据阴阳、脏腑、经络、疟疾发作频次、发病寒热先后等因素划分为六种分类方法.其次,沈氏优先诊察患者出汗情况,据此采取散邪与养正的治疗原则以及调补中焦、消痰祛风的治疗方法.另外,沈氏根据患者疟疾发病的频次、季节、时刻、寒热、昼夜等特征分而治之,并常用柴胡、常山、白豆蔻、高良姜等治疟药,为临床治疗疟疾提供更多的用药参考.此外,沈氏认识到疟疾失治误治皆会引起痢疾、疟劳、厥疟等危重变证,因此在临床诊治疟疾时应注重观察发病特征,做到未发宜防,既发防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高良姜素通过抑制JAK2-STAT3磷酸化减轻小鼠内皮炎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高良姜素(Gal)对内皮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拮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溶媒组和Gal组.喂食12周高脂饲料,在第8周Gal组灌胃80 mg/(kg·d)的Gal进行干预,检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油红O染色法检测斑块面积,qPCR法检测主动脉弓以及其内膜处ICAM1、CD62e的mRNA表达.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al、STAT3激动剂(Colivelin)处理,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qPCR法和Western blot 检测 ICAM1、VCAM1、CD62e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以及 p-STAT3、p-JAK2 的蛋白表达,内皮细胞黏附试验检测THP-1细胞黏附于HUVECs相对密度.结果 与溶媒组相比,Gal显著减少小鼠主动脉大体及其根部粥样斑块形成,减低小鼠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Gal使小鼠主动脉弓部及其内膜的ICAM1和 CD62e 的 mRNA 表达减低.50 μmol·L-1 Gal 对 HUVECs 无毒性;TNF-α 均可使 HUVECs中ICAM1、CD62e、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STAT3、p-JAK2蛋白表达升高;TNF-α 可使黏附于HUVECs的THP-1细胞个数增加.Gal加入后可显著降低ICAM1、CD62e、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STAT3、p-JAK2蛋白表达;Gal使得黏附于HUVECs的THP-1细胞个数减少.与TNF-α+Gal组相比,Colivelin增加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结论 Gal通过抑制JAK2-STAT3磷酸化减轻小鼠内皮炎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基于UPLC-Triple TOF MS/MS技术比较高良姜根中髓及皮层间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高良姜主要成分的UPLC-Triple TOF MS/MS定性与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利用UPLC-Triple TOF MS/MS技术对8批高良姜根中的髓与皮层进行测定分析.在电喷雾负离子及TOF MS触发TOF MS/MS的模式下检测,以一级离子质量准确度、一级离子同位素分布、二级碎片与文献匹配等手段确保准确定性分析,以TOFMS提取离子的峰面积定量分析.结果:高良姜根中髓及皮层间均含黄酮类与二苯基庚烷类成分,但皮层含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种类较少.髓中高良姜素含量(18.78 mg/g)约为皮层含量(9.01 mg/g)的2倍;二苯基庚烷A含量(3.56 mg/g)约为皮层含量(2.25 mg/g)的1.5倍.结论:该检测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同时可为高良姜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及标准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里药对消化系统作用的文献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温里药有关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查阅、归纳、整理1982至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温里药对消化系统作用的研究文献,根据中药药理作用的评价原则和中药调节消化系统作用的评价标准,对11味温里药进行文献再评价.结果 吴茱萸、干姜、高良姜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作用明确,且吴茱萸、干姜作用比较广泛;花椒、丁香、肉桂、荜澄茄对胃肠运动抑制作用明确;胡椒和荜茇实验研究相对缺乏,不能确定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特点.结论 大部分温里药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比较可靠,部分药物的作用趋势比较复杂,今后可围绕这些药物更全面地开展温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温里药抑制肺癌的药物筛选及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根据《中药学》第7版,将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花椒、吴茱萸、胡椒、荜茇、荜澄茄进行筛选,选出温里药中对Lewis小鼠具有抑瘤作用的温里药,并通过数据库筛选出肿瘤的有效成分,为下一步温里药组方奠定基础.方法:构建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附子、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花椒、吴茱萸、胡椒、荜茇、荜澄茄灌胃21 d后,观察其抑瘤效果.结果:附子、吴茱萸、荜茇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附子、吴茱萸、荜茇对肿瘤具有抑制效果,可以抑制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里药中的附子、吴茱萸、荜茇对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有抑制作用,荜茇可抑制肿瘤组织中CD206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的脾相关疾病治疗效用及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从脾论治脾相关疾病的治疗效用及方药配伍规律.方法:以现代临床文献为线索,收集脾相关疾病中从脾论治的方药,根据方解,将效用与药物分类,分析效用及药物配伍特点.结果:①从脾论治的效用中,应用最多的效用为补气(288次).②补气效用中,应用最多的药物为白术(160次);健脾化湿效用中,应用最多的药物为茯苓(148次);行脾胃气效用中,应用最多的药物为陈皮(80次);补血效用中,应用最多的药物为当归(100次);温脾胃效用中,应用最多的药物为附子(52次).③关联规则结果以置信度阐述,升提中气与补气(100%)、补血与补气(96.88%)常同时应用.④在各类效用的相关方剂中,茯苓与白术(85.71%)、猪苓与茯苓(87.50%)、柴胡与香附(83.33%)、黄芪与当归(100%)、高良姜与附子(100%)等,常同时配伍应用.结论:①效用以补气为首;②白术、茯苓、陈皮、当归、附子分别为各类效用中的首选药物;③效用以气血同治,升补并用为特点;④茯苓与白术、猪苓与茯苓、柴胡与香附、黄芪与当归、高良姜与附子等,分别为各类效用中的常用药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UHPLC-MS-MS大通量分析的蜂胶影响PXR/CYP3A4调控血脂质量标志物筛选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精准、可量化的方法筛选蜂胶影响PXR/CYP3A4通路调控血脂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采用人结肠癌LS174T细胞给予一定浓度的咪达唑仑注射液,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蜂胶已知成分对照品溶液,孵育后提取样品,采用UHPLC-MS法测定生成的1'-羟基咪达唑仑含量,根据测定结果筛选出对PXR/CYP3A4通路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成分,以这些成分为指标,建立同时定量方法,根据结果初步确定蜂胶中影响PXR/CYP3A4通路调控血脂代谢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所评价的蜂胶成分中,白杨素、高良姜素、异绿原酸A、槲皮素、咖啡酸苯乙酯均能够显著提高或降低1'-羟基咪达唑仑的量(与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提示上述成分能够显著影响PXR/CYP3A4表达;UHPLC-MS-MS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蜂胶中上述成分除异绿原酸A和乔松素外,均具有适宜的含量以达到显效.结论 白杨素、高良姜素、咖啡酸苯乙酯和槲皮素可能是蜂胶影响PXR/CYP3A4通路调控血脂的质量标志物,且均具有抑制相关靶标表达,进而调节血脂水平的活性;同时,本研究所用质量标志物筛选、评价方法快速、高效、可量化,能够适应基于PXR/CYP3A4的大通量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良姜转录组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广东道地药材高良姜的转录组特征,为其资源可持续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道地产区高良姜叶片、茎和根茎为研究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Trinity 软件组装出非重复序列基因(unigene).将获得的unigenes映射至Nr、KOG、Swissprot、GO、KEGG等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功能基因注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从高良姜不同组织中共获得147 652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895 bp,平均GC含量为42.61%.共有78 537条unigenes获得功能注释,占总unigene数的53.19%,其中在Nr、KOG、Swissprot和KEGG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s数量分别为70 057、50 139、58 718和27 109条.在KEGG获得注释的unigenes被归属至129条代谢途径,其中涉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途径有34条.结论 该研究在无基因组参考的情况下,探讨了高良姜转录组特征,为基于功能基因调控的高良姜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品种优育等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龙脉宁中7种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龙脉宁中葛根素、大豆苷、阿魏酸、芦丁、洋川芎内酯Ⅰ、大豆苷元、高良姜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Thermo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4% 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7种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3% ~104.0%.结论 HPLC法快速、准确、简便、重复性较好,可作为复方龙脉宁的质量控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高良姜地下根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体外药理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高良姜地下根茎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分别采用DPPH、ABTS、抑菌圈、肉汤稀释及MTT等方法评价其体外药理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25.41%)、β-没药烯(6.24%)和β-倍半水芹烯(9.08%).挥发油对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活性,其抗坏血酸当量为4.83 mg AEs/goil,对DPPH自由基显示出较差的清除活性.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抑菌圈大小为9.81 ~ 14.95 mm,MIC值为312.5 ~ 625 μg/mL,MBC值为625 ~1 250 μg/mL.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对A549、K562和PC-3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6.57、58.01和35.56 μg/mL,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挥发油对酪氨酸酶、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表现出一定的酶抑制活性,其阳性当量值分别为71.88 ±2.33 mg AREs/g oil、0.25 ±0.002 mmoL ACEs/g oil、0.77 ±0.02 mg GALAEs/g oil和0.52±0.01 mg GALAEs/g oil.因此,大高良姜地下根茎挥发油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酶抑制活性和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大高良姜地下根茎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