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拟健脾利水方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联合自拟健脾利水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的疗效和预后预测指标.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60例RVO-ME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2组均连续3个月进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联合治疗组口服自拟健脾利水方免煎颗粒,常规治疗组口服安慰剂.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炎症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图像中高反射信号(HRF)、黄斑中心厚度(CMT)、视网膜下液(SRF)和黄斑囊样水肿(CME)情况.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水肿复发组20例和水肿未复发组4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指标.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HRF和CMT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SRF消退率(88.9%vs.50.0%)和CME消退率(63.0%vs.25.0%)均较常规治疗组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RVO-ME复发率(20.0%vs.46.7%)较常规治疗组降低(P<0.05).水肿未复发组治疗后HRF和CMT较治疗前降低数值显著高于复发组(P<0.05).ROC曲线提示基线CMT<497.50 μm(P=0.010)和HRF<15.5个(P=0.021)患者黄斑水肿复发率较低,视力较好.结论 雷珠单抗联合自拟健脾利水方治疗RVO-ME能提升疗效,减少复发.治疗前CMT<497.50 μm和HRF≤15个的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3-01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为IMEM患者72例72眼,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36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ERM)剥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B组36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ERM剥除术治疗.随访12 mo.比较术前及术后1、3、6、12 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术后1、3、6 mo两组间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5),A组视力提高较明显;术后12 mo两组间BCVA比较无差异(P=0.056).术后1、3、6mo两组间CMT比较有差异(均P<0.05),A组患者术后CMT降低较B组明显;术后12 mo两组间CMT比较无差异(P=0.16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眼压比较有差异(F时间=2.763,P时间<0.05;F组间=26.800,P组间<0.05;F交互=5.091,P交互<0.05).A 组术后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明显.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晚期IMEM,能够在术后6 mo内迅速改善黄斑形态并帮助视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100钙结合蛋白A9与Toll样受体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液中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及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研究组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对照组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20例患者.收集患者玻璃体液,用ELISA法测定其S100A9及TLR4蛋白浓度.结果 研究组玻璃体液S100A9浓度为(5.95±1.55)μg/L高于对照组(2.19±0.7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玻璃体液TLR4浓度为(1.54±0.79)μg/L,高于对照组(0.34±0.1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玻璃体液S100A9与TLR4呈正相关(r=0.72,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液中S100A9及TLR4水平增高,提示炎症参与其发病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中青年劳动人群常见的致盲原因.DME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DME是全身病相关性眼病,其发生与发展受众多危险因素的影响,但此前文献对其总结不足,本文从全身因素及眼部因素两个方面就DME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全身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欠佳、糖尿病病程长、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肥胖、肾功能异常、妊娠状态、降糖药物使用、贫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遗传因素、吸烟、饮酒、高血钙、低血镁等;而其眼部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及玻璃体切割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相关细胞因子等.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早期治疗DME,同时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过程中控制DME进展提供指引和参考.但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还存在一定争议,更多的DME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基础和前瞻性临床研究为DME危险因素及治疗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黄斑前膜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是一种在视网膜内表面形成的纤维细胞膜。在iERM早期阶段,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但iERM晚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研究认为,iERM的发生可能与玻璃体后脱离(PVD)、年龄、性别、种族和(或)民族、不良的生活方式、屈光不正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其中,年龄和PVD是iERM最危险的因素。iERM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Müller细胞、透明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以及多种基因和蛋白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iERM的形成。但关于参与iERM发生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生子因子以及蛋白质等之间的具体交互作用尚不完全明确。未来需要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iERM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大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策略的变化与面临的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引起视力障碍的常见病因。因视力收益上的明显优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成为DME的首选方案。早期、强化抗VEGF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个体化治疗的方案,是目前DME治疗的主要策略。由于DME病情的复杂性和抗VEGF药物治疗的局限性,DME治疗仍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优化治疗方案,加强病程管理,开发新药物,有望提高DME治疗疗效,维持患者收益的视力和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弱视儿童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依据眼轴长度对OCTA数据进行矫正。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弱视儿童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采用 t检验比较弱视眼及对侧眼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CORR/Pearson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值与SCP、DCP及FAZ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弱视眼全区域SCP、中心凹SCP、全区域DCP和中心凹DCP均显著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均 P<0.05),弱视眼FAZ显著大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 F=53.57, P<0.001),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弱视眼全区域SCP、旁中心凹S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3.75, P=0.001; t=2.62, P=0.012);弱视眼全区域D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2.63, P=0.012)。治疗后全区域SCP和全区域DCP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FAZ面积较基线显著缩小( t=-2.33, P=0.025),但仍明显大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 F=32.38, P<0.001)。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前后或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由基线的0.46±0.34改善至0.17±0.17( t=4.91, P<0.001);视力的变化值与全区域SCP、全区域DCP和FAZ的变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区SCP、DCP低于正常眼,而FAZ大于正常眼;经弱视治疗后SCP、DCP、FAZ接近正常眼水平。弱视眼视力变化值与SCP、DCP、FAZ变化值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视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分层获取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评估视盘和黄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为视神经疾病的描述和量化、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近年来,OCTA在神经眼科的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CTA可辅助诊断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内高压所致的视盘水肿等疾病,并在一定程度评估患眼视功能。OCTA对视盘及黄斑区的血管形态和定量分析对于各种病因所致视盘肿胀和不同类型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能具有鉴别价值,并有利于进一步探讨视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OCTA在视神经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新进展及局限性。目前,OCTA在神经眼科中尚未进入有意义的临床应用阶段,但今后会有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和发现,OCTA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改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分析其与视功能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颞侧BRVO-ME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平均年龄(58.0±8.3)岁。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支阻塞分别为13、8只眼。将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区。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治疗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其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整体、中心凹、受累区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以及CRT。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黄斑区血管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 t检验;治疗后6个月BCVA、CRT与血管密度、FAZ面积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治疗前,患眼logMAR BCVA为0.506±0.159,CRT为(375.4±81.3)μm;治疗后6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294±0.097,CRT为(266.3±46.7)μm。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03、9.843,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SCP、DCP整体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1、-0.320, P>0.05);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01、3.936, P<0.05);DCP受累区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8, 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眼FAZ面积、PERIM有增加趋势,AI、FD-300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071、-12.835、2.555、8.610, 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t=2.532, P=0.024)。 结论: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CRT降低,BCVA提高;SCP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DCP受累区血管密度增加,FAZ面积逐渐扩大,PERIM和AI逐渐降低。患眼治疗后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表观遗传修饰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疾病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核心病理改变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机制介导环境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疾病最终的发生发展。因此,眼科医生应重视表观遗传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追踪表观遗传学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关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寻找这些疾病的表观调控因子,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还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