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9、Th17及Th22相关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9(Th9)、Th17及Th2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IL-17及IL-22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2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和平医院内分泌科及长治市潞州区东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04例T2DM并发OP患者作为并发组,另选取同期60例单纯T2DM患者作为单纯T2DM组。采用双能X线检测两组L1~4椎体骨密度(BMD)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h9、Th17及Th22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9、IL-17、IL-22水平。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T2DM并发OP患者外周血中IL-9、IL-17、IL-22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并发OP患者血清中IL-9、IL-17、IL-22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 r=-0.337,-0.459,-0.310,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RAP-5b、BMI、L1~4BMD、Th9、Th17、Th22细胞及血清IL-9、IL-17、IL-22是T2DM患者并发OP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Th9、Th17及Th22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9、IL-17、IL-22促进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干预IL-9、IL-17、IL-22的高表达有望成为治疗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D-1、PD-L1表达水平及其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外周血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其配体PD-L1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相关性。方法:利用GEO数据库中GSE54248数据集筛选出PCOS中差异表达PD-1/PD-L1通路相关基因,对其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105例PCOS患者(记为PCOS组)和109例非PCOS患者(记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QBPlex流式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PD-L1、PD-L2、PD-1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COS组患者外周血中PD-1水平[2.890(0.020,4.54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3.370(2.460,4.360)ng/L, P=0.008];PD-L1水平[9.820(8.860,10.88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0.410(9.700,11.160)ng/L, P=0.001];PD-L2表达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GSE54248数据集筛选出26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PD-1/PD-L1通路、1型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 1,Th1)和2型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 2,Th2)分化、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的产生等通路。与对照组相比较,PCOS组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IL-9、IL-25、IL-10、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T-2)和颗粒酶B(Granzyme B)浓度显著降低,IL-8、IL-1R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D-1与IL-1RA、ST-2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 r=0.270, P=0.005; r=0.213, P=0.029; r=0.291, P=0.003),与IL-9、IL-25和Granzyme B水平呈负相关( r=-0.322, P<0.001; r=-0.211, P=0.031; r=-0.369, P<0.001)。PD-L1与IL-9、IL-25和Granzyme B水平呈正相关( r=0.254, P=0.009; r=0.330, P<0.001; r=0.340, P<0.001),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r=-0.373, P=0.009)。 结论:PCOS患者外周血PD-1和PD-L1下调表达,可能与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相关,是治疗PCOS的潜在分子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川崎病白细胞介素-4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改变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改变及其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KD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同年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KD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后4~5 d取血备检。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H4乙酰化和p300、CREB结合蛋白(CB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Ⅱ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CD4 + IL-4 +)比例及CD4 + T淋巴细胞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6(pSTAT6)、GATA结合蛋白3(GATA3)、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Ⅱ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Ⅱ)、磷酸化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pLAT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D4 + T淋巴细胞IL-4、IL-5、IL-13、IL-4受体α(IL-4Rα)、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4(SOX4)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 结果:1.KD患儿Th2细胞比例、功能相关分子(IL-4、IL-5和IL-13)表达及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前述指标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IVIG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p300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与后者表达均呈正相关( r=0.72、0.43,均 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CAL组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血浆IL-4水平及CD4 + 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CAL组血浆IL-4水平及CD4 + 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均高于NCAL组,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低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的回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L-4基因组蛋白H4过度乙酰化可能是导致K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5—10月,前瞻性纳入因肾肿瘤拟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单发肾肿瘤,肿瘤最大径≤4 cm;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相关检查和随访;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以及研究期间计划行其他大型手术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行手术治疗者;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由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含4个机械臂的操作系统,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蛇形机械臂构成。蛇形机械臂是具有两段且均可四向弯转的手术器械,末端携带单极剪刀、双极抓钳、持针器等不同的手术器械,靠自身弯曲运动,通过专用单孔多腔道套管进入体内,可避免传统单孔套管的"筷子效应""反向操作"等问题。本研究均行单孔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头低足低位。于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取3~4 cm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置入配套的单孔机器人专用2.5 cm套管,连接机器人系统,装入高清3D腹腔镜镜头和蛇形机械臂,助手通过专用通道置入普通腹腔镜器械进行辅助,必要时增加1个辅助孔。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腔入路,肿瘤切除和创面重建均采用零缺血方式。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信息。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44~52岁。BMI 26.5~29.0 kg/m 2。2例有高血压病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0分。卡氏评分100分3例,90分1例。术前平均血肌酐(76.8±18.8)(70~104)μmol/L。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1例。肿瘤直径1.1~2.8 cm。肿瘤分期均为T 1a期。R.E.N.A.L.评分为4A、7P、6P、4P各1例。首例手术采用纯单孔方式,余3例为保证手术安全性,均增加1个辅助通道。手术时间155~210 min,术中出血量20~17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切缘均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漏尿、发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下床时0间1~3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出院前复查血肌酐(71.5±22.0)(54~103)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 结论: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开展单孔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蛇形臂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预防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预防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1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72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 n=86)和对照组( n=86)。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800 IU/d)辅助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SBP发生情况和各指标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BP发生率(5.81%,5/86)低于对照组患者SBP发生率(30.23%,2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10, P<0.01)。干预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t=13.425, P=0.018),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17.312、10.353和12.218, P<0.01或<0.05)。 结论:维生素D辅助治疗能提升血清25-(OH)D含量,降低血清CRP、PCT及IL-6水平,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SB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在开腹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在开腹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5例肝细胞癌行开腹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男48例,女37例;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32~74岁。85例病人中,45例使用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辅助行肝切除术,设为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组,40例使用Habib-4X双极射频装置辅助行肝切除术,设为Habib-4X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住院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和30 d内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术中情况:新型内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组肝实质横切过程手术时间、平均面积横切速度、凝固组织宽度、针道出血、电极针头炭化分别为(55±16)min、(4.8±1.2)cm 2/min、(1.4±0.2)cm、6例、10例,Habib-4X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4±15)min、(3.6±1.0)cm 2/min、(1.8±0.2)cm、14例、25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5、4.973、9.204, χ2=5.525、14.184, P<0.05)。(2)术后情况: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20±12)μmol/L、(25±12)μmol/L、(20±14)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5.4±2.2)s、(14.2±2.1)s、(12.7±0.8)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288±248)IU/L、(132±61)IU/L、(67±32)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279±114)IU/L、(50±22)IU/L、(30±13)IU/L;Habib-4X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2±15)μmol/L、(23±10)μmol/L、(19±8)μmol/L,(15.8±2.8)s、(14.3±2.0)s、(13.6±1.3)s,(369±269)IU/L、(133±99)IU/L、(54±30)IU/L,(345±125)IU/L、(60±36)IU/L、(32±11)IU/L,两组PT、ALT、AST的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8.364,23.020,93.786, P<0.05)。TBil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PT、ALT、AST的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2.421、1.424、0.522,1.593、0.312,0.121、0.267,1.027、0.600, P>0.05)。(3)随访情况:8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组5例病人发生并发症,Habib-4X组8例发生并发症,两组病人总体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92, P>0.05)。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组和Habib-4X组死亡例数分别为0和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型内部冷循环双极射频装置应用于开腹肝切除术安全、有效,肝实质横切速度更快、电极针尖端炭化率更低、凝固范围更加精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菌溶解产物在儿童变应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研究证明人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建立免疫耐受。这些证据支持利用微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变应性疾病。细菌溶解产物(BLs)是一种免疫调节剂,由多种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细菌灭活提取物组成。BLs作用于黏膜免疫系统,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引发下游的免疫反应,从而恢复辅助T淋巴细胞1/辅助T淋巴细胞2平衡。相关研究证实,BLs可以缓解变应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且有可能起到一级预防作用。BLs的免疫调节作用受到产品类型、给药方式、给药方案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用时应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避免免疫耗竭。现总结BLs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及给药方案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抗体脑炎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AMPAR)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3例抗AMPAR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例抗AMPAR抗体脑炎(年龄12~70岁)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包括认知减退、性格改变及少见的头痛、运动障碍,其中例1肺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抗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抗体阳性,激素联合肿瘤化学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无临床复发;例2责任病灶位于双侧额颞叶、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同时合并低颅压综合征典型影像学特征,血清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例3颅内病灶位于脑桥及右侧小脑中脚,伴显著小脑萎缩,脊髓磁共振成像提示颈 2~胸 10水平脊髓病变,血清及脑脊液抗AMPAR抗体阳性,激素联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结论:抗AMPAR抗体脑炎临床表现异质性高,除边缘系统外,尚可波及脑干、脊髓,出现脑萎缩;存在多重抗神经元抗体尤其是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时需密切监测肿瘤;免疫治疗有效,肿瘤叠加多重抗体时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置换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术在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进行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肢体重建的8例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55.1±13.0)岁(范围31~73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6例;平滑肌肉瘤(EnnekingⅡB期)1例、软骨肉瘤2例(EnnekingⅠA期1例、ⅠB期1例)、骨巨细胞瘤4例(Campanacci 3级)、肺腺癌骨转移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计算机设计个性化假体和植入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肩胛盂基座;术中行MalawerⅠ型肿瘤切除术和半限制型反肩关节置换,其中6例同时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重建。术后行肩关节X线检查,测量肩关节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3.8±46.7)min(范围130~260 min),术中出血量(487.5±334.6)ml(范围200~1 200 ml),肱骨近段切除长度(9.9±4.6)cm(范围4.5~19.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6±12.5)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肩关节主动外展由术前27.5°±14.4°(范围10°~45°)提高至106.3°±21.8°(范围6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7, P<0.001);前屈由术前28.1°±12.8°(范围15°~50°)提高至115.6°± 24.0°(范围7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0.5±14.3)分(范围19~63分)提高至(79.3 ±11.2)分(范围6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8, P<0.001);MSTS评分为(25.6±2.2)分(范围23~28分),其中优6例、良2例。1例于术后2周发生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成功。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均存活,无一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转移、假体感染和松动。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反肩关节置换有助于肱骨近段肿瘤切除后有效地肢体重建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早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