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丁内酯依赖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1例既往有抑郁发作后自然缓解,32岁开始短暂接触海洛因、冰毒、曲马多等多种精神活性物质,后持续大量服用1,4-丁内酯,同时伴随抑郁综合征表现而住院患者的诊治及随访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谷糠、麦麸、蜜糠、蜜麸4种辅料的风味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特征风味成分及差异性风味成分.方法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对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样品进行检测,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其关键香气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及关键风味成分(ROAV>1),对4 种不同辅料挥发性成分中的差异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中分别鉴定出 19 种、12 种、24 种、26 种挥发性成分.ROAV法确定了谷糠、麦麸、蜜糠、蜜麸风味贡献最大的成分分别为癸醛(柑橘香、青草味)、2-正戊基呋喃(青草味、熟谷味)、癸醛、5-甲基呋喃醛(甜香、焦糖气味).差异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庚醛、正辛醛、癸醛、壬醛、γ-松油烯可作为区分糠类辅料和麸类辅料的风味成分.谷糠、麦麸经蜜制为蜜糠、蜜麸后其原有的清香、果香、花香减弱,增加了引发食欲的焦糖香、烘烤香.结论 "蜜香气""焦香味"可能与美拉德反应及糖降解反应生成的 5-甲基呋喃醛、γ-丁内酯等醛类产物有关,"焦麸气"的香气来源与美拉德反应生成的 2,5-二甲基吡嗪等吡嗪类成分密切相关.研究客观地评价4 种不同辅料的风味成分,为糠类、麸类辅料炮制饮片提供科学内涵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化学诱导对一株海洋来源土曲霉C23-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海洋微生物是药理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而化学诱导是深入挖掘其次生代谢潜力的一种便捷手段.[目的]以一林海洋来源土曲霉C23-3为出发菌株,筛选出可促进其产生更丰富代谢产物(包括丁内酯类化合物)的发酵条件,进一步开发菌株在抗阿尔茨海默症方面的潜力.[方法]分别选用海水马铃薯培养基、麦芽浸膏培养基、大米培养基和大豆培养基4种基础培养基,利用丁酸钠、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5-azaC)、盐酸普鲁卡因(Procaine hydrochloride)、ZnC12和CuCl2共6种化学诱导剂对土曲霉C23-3进行微量的诱导培养.观察该菌菌丝体形态变化,并根据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指纹图谱、化学显色及生物活性自显影结果初筛出代谢产物丰富且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与抗氧化活性产物丰富的诱导条件,并进行进一步常量发酵.采用上述手段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HPLC-DAD) 分析常量发酵代谢产物的总体多样性及丁内酯类化合物的多样性.[结果]发现CuC12、ZnC12、SAHA和5-azaC可引起土曲霉C23-3菌丝体生长形态显著变化,海水马铃薯培养基+100 μmol/L丁酸钠等6种诱导条件在微量培养初筛及常量发酵复筛中均可使该菌株产生多样化的活性代谢产物,其丁内酯类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差异性.[结论]化学诱导手段可促使土曲霉C23-3产生丰富且新颖的活性代谢产物,为多样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天然产物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葵酚类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龙葵Solanum nigrum Linne的酚类成分.方法 龙葵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MCI、Sephadex LH-20柱、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羟基苯基)-2-亚甲基丁内酯(1)、槲皮素(2)、山柰酚(3)、对羟基苯甲酸(4)、邻羟基苯甲酸(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7)、反式咖啡酸乙酯(8)、顺式咖啡酸乙酯(9)、顺式阿魏酸(10)、反式阿魏酸(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为首次从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圆二色谱在木脂素和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绝对构型确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木脂素和新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氧化耦合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对近十年来圆二色谱在双四氢呋喃类、芳基四氢萘类、联苯环辛烯类、二苄基丁内酯类、苯骈二氢呋喃类木脂素和8-4'-氧新木脂素绝对构型确定中的应用规律进行综述,为木脂素和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立体构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分析化学调控对土曲霉C23-3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一株高产丁内酯Ⅰ的海洋来源土曲霉C23-3作为出发菌株,筛选出可获得更丰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调控培养条件.利用2种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9种小分子化合物,对菌株进行24孔板上的化学调控培养,在菌丝体形态变化和薄层层析生物活性自显影基础上,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及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进一步分析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和多样性.在糙米培养基中分别加入金合欢醇(1μmol/L)、法尼焦磷酸铵盐(FPP,5μmol/L)、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10μmol/L)、3-氨基-L-酪氨酸(1 mmol/L)等4种诱导条件均可调控菌株C23-3次级代谢产物发生较明显变化,其丁内酯、土震素和洛伐他汀类化合物的多样性和产量较为突出.菌株C23-3经化学调控后的次生代谢产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活性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麻叶荨麻中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木脂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制备HPLC、NMR、HR-MS等方法分离、鉴定麻叶荨麻根中的木脂素成分,体外方法评价其抑制5 α-还原酶作用.结果 从麻叶荨麻中首次分离鉴定了10个木脂素:(2R,4S)-2,4-二(3-甲氧基-4-羟基苯基)-3-丁氧基丙醇(1)、3,4-反-3-羟甲基-4-[二(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丁内酯(2)、3,4-反-3-羟甲基-4-[(3-甲氧基-4-羟基苯基)(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丁内酯(3)、3,4-反-3-羟甲基-4-[二(3-甲氧基-4-羟基苯基)甲基]-丁内酯(反式荨麻醇,4)、3,4-反-3-羟甲基-4-[二(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丁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反-3-羟甲基-4-[(3-甲氧基-4-羟基苯基)(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丁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6)、3,4-反-3-羟甲基-4-[二(3-甲氧基-4-羟基苯基)甲基]-丁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反式荨麻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7)、环橄榄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橄榄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以及1个多酚类成分α-viniferin(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具有良好的抑制5α-还原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华抱茎蓼中(+)-Afzelechin和(-)-Afzelechin的分离鉴定及抗凝活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离中华抱茎蓼抗凝活性部位单体,研究单体化合物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正相滴柱、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中华抱茎蓼乙酸乙酯部位浸膏分离,首次从该药中得到-(-)-Afzelechin(1)即(-)-阿夫儿茶精,(+)-Afzelechin (2)即(+)-阿夫儿茶精、urticol (3)即2,3-顺式-2-羟基-甲基-3[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丁内酯.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基于凝固法原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化合物1、化合物2能显著延长兔血浆APTT、TT,能显著抑制由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结论:(-)-Afzelechin(1)、(+)-Afzelechin (2)具有一定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抗凝活性主要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较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贝伐单抗通过抑制mTOR通路对卵巢癌腹水模型裸鼠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卵巢癌腹水模型裸鼠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4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8周龄雌性BALB/c裸鼠,将卵巢癌细胞HO-8910接种于裸鼠腹腔,建立卵巢癌腹水模型,并将建模成功的36只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12只.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3-苄基-5-(2-硝基苯氧甲基)-γ-丁内酯(3BDO)+贝伐单抗组给予0.1 nmol/L 3BDO+5 mg/kg贝伐单抗;贝伐单抗组给予5 mg/kg贝伐单抗;各组均连续腹腔注射给药28 d后处死.测量各组腹水平均体积及腹膜渗透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改变,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TOR及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4E-BP1、磷酸化4E-BP1(p-4E-BP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3BDO+贝伐单抗组和贝伐单抗组腹水平均体积均减少、腹膜渗透性均降低,且贝伐单抗组的腹水平均体积最小、腹膜渗透性最低(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肿瘤细胞胞质饱满,细胞核大深染;3BDO+贝伐单抗组部分肿瘤细胞皱缩减小,核分裂象减少,且有小片状坏死区;贝伐单抗组肿瘤组织内可见凋亡小体以及片状坏死区.贝伐单抗组mTOR mRNA、4E-BP1 mRNA表达及p-mTOR/mTOR、p-4E-BP1/4E-BP1均低于模型组和3BDO+贝伐单抗组[(0.97±0.16)比(3.08±0.75)、(1.14±0.31),(0.74±0.09)比(2.12±0.53)、(1.03±0.14),(0.57±0.03)比(0.78±0.07)、(0.64±0.05),(0.33±0.02)比(0.79±0.06)、(0.51±0.05)](P<0.05).结论 贝伐单抗可能通过抑制mTOR通路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减少卵巢癌腹水模型裸鼠腹水量,降低腹膜渗透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肠杆菌代谢工程改造合成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O-琥珀酰-L-高丝氨酸和O-乙酰-L-高丝氨酸)是生物合成L-甲硫氨酸的前体,同时也是合成多种C4化合物(异丁醇、γ-丁内酯、1,4-丁二醇、2,4-二羟基丁酸等)和L-草铵膦等的平台化合物.因此,发酵法生产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成为近年内研究的热点.然而,利用生物法合成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发酵产量不高或糖酸转化率过低等.此外,对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总体代谢和调控机制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大肠杆菌代谢工程改造合成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O-琥珀酰-L-高丝氨酸和O-乙酰-L-高丝氨酸的研究进展,从底物摄取、关键节点碳流分配改造、辅酶NADPH的循环供应以及目标产物的外运输出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大肠杆菌全发酵法生产L-高丝氨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途径及改造策略,为其后续代谢改造及生物法生产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