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罗恩病患者再手术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累积再手术率、手术原因及药物对再手术的影响。方法: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肠道切除术的CD患者,依据是否再次手术将患者分为再手术组及非再手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初次及再次手术原因以及初次术后维持治疗;同时将患者按CD不同术后复发危险分层分为复发高危组及低危组,分析总体手术累积复发率及不同危险分层的累积再手术率,并分析不同维持治疗药物对两组患者再手术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50例;手术时年龄(35.6±14.1)岁;再手术组40例,非再手术组120例。再手术组中,男性( P=0.030)、穿通型病变( P<0.001)以及初次手术前阑尾切除史( P=0.035)的患者比例高于非再手术组,初次手术原因中以肠梗阻占比最高(26.9%,43/160),再次手术原因中以肠瘘占比最高(42.5%,17/40)。术后1、3、5及10年累积再手术率分别为5.9%(9例)、12.3%(17例)、21.8%(25例)及37.6%(34例)。低危组患者术后10年累积再手术率为19.8%(3例),高危组患者42.8%(31例),两组患者累积再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低危组患者术后是否加用维持治疗的复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6),而高危组患者中未加用维持治疗的患者较加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5-氨基水杨酸(5-ASA)( P=0.001)以及生物制剂±5-ASA( P=0.001)的患者再手术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D患者手术后仍有再手术风险,针对高危组给予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有预防患者再手术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结直肠癌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UC患者869例,通过病例资料、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结直肠癌的发生情况,利用SAS 9.4软件分别对UC相关结直肠癌和UC不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并发症及肠外表现情况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后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 P<0.0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869例UC患者共随访7 548人年,其中有16例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84%。与UC不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相比,UC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病程较长( OR=1.087,95% CI:1.046~1.129)、5-氨基水杨酸(5-ASA)应用比例较低( OR=0.218,95% CI:0.052~0.915)、肠梗阻的发生率较高( OR=16.533,95% CI:3.824~71.478)。 结论:病程长是UC合并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5-ASA是UC合并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对于UC合并肠梗阻的患者,需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抗病毒治疗转归。方法:纳入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320例,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4组: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35例)、单一合并CMV血症组(33例)、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52例)、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年龄>60岁比例、发病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2.86%(15/35)比14.00%(28/200)、51.43%(18/35)比24.50%(49/200)、22.86%(8/35)比1.00%(2/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62、10.598、29.769, P均<0.01),而性别构成和发病前3个月内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率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发热、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为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和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54.29%(19/35)比13.50%(27/200)、91.43%(32/35)比43.00%(86/200)、94.29%(33/35)比44.00%(88/200)、28.57%(10/35)比13.50%(27/200)、94.29%(33/35)比38.00%(76/200)、91.43%(32/35)比65.00%(130/200)、71.43%(25/35)比18.00%(36/200)、48.57%(17/35)比18.50%(3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1.475、27.945、32.930、5.100、40.194,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44.242、15.220, P均<0.01),而临床分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内镜下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0%(3/200)、42.86%(15/35)比3.50%(7/200)、8.57%(3/35)比1.00%(2/200)],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发生率均高于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38%(8/52)、42.86%(15/35)比11.5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521、49.837,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9.663、11.206, 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是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OR=48.519、44.352、53.432、39.989,95% CI 9.057~587.669、4.499~437.245、3.302~864.670、3.418~467.910,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抗病毒治疗3周后好转率低于单一合并CMV血症组和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73.53%(25/34)比96.88%(31/32)和95.65%(4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9、6.310, P=0.008、0.012)。 结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存在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的UC患者易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且治疗反应差,应加强UC患者CMV、EB病毒感染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精准治疗效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精准治疗的效果,为制订MDR-PTB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行结核病治疗的180例MDR-PTB确诊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为6个月阿米卡星、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根据是否完善10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比例法分为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精准治疗组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180例患者中,精准治疗组113例,经验治疗组67例。精准治疗组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卷曲霉素(0,0/113)、阿米卡星(2.65%,3/113)和卡那霉素(2.65%,3/113)、对氨基水杨酸(7.96%, 9/113)、丙硫异烟胺(11.50%,13/113)、氧氟沙星(38.05%, 43/113)、乙胺丁醇(39.82%, 45/113)、链霉素(76.99%, 87/113)。精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比例法进行药物调整104人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3人次)、丙硫异烟胺(13人次)、左氧氟沙星(43人次)、乙胺丁醇(45人次)。精准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78.8%(89/113),高于经验治疗组的52.2%(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805, P=0.000 2)。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2.3%(31/96)比34.0%(18/53)]、血肌酐升高[4.2%(4/96)比5.7%(3/53)]、白细胞计数减少[24.0%(23/96)比22.6%(12/53)]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传统MDR-PTB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仍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除目前应用广泛的TNF-α抑制剂外,还包括整合素拮抗剂。整合素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之一,可以与黏附分子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至周围组织。肠道选择性淋巴细胞归巢由α4β7整合素和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的结合介导,是IBD的重要病理基础。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是目前IBD治疗中一种具有肠道选择性的整合素拮抗剂。现就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536例 腹泻—直肠多发隆起伴糜烂—帽状息肉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大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 H. pylori)达到症状缓解和息肉消失,少部分可通过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甲硝唑、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治疗好转。也有报道经内镜切除及外科手术获得好转,但复发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帽状息肉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初始被误诊为管状腺瘤,经内镜下切除后复发,最后经多学科讨论诊断帽状息肉病,通过根除 H. pylori治愈,希望通过本例加强临床医师对帽状息肉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罗恩病患者199例次内镜下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克罗恩病患者内镜下非干酪样肉芽肿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克罗恩病的病理确诊率。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符合克罗恩病临床诊断标准且行内镜检查并行内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的患者199例次,分析克罗恩病患者总体,以及不同发病类型(初发和复发)和活检部位是否包括结肠的克罗恩病患者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根据内镜下活检是否检出非干酪样肉芽肿,将患者分为检出组和未检出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吸烟情况、临床表现(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肛周病变、消瘦、发热、肠梗阻)、治疗药物(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全肠内营养)、肠道手术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内镜下表现(溃疡、瘘管、狭窄)、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活检取材总数和活检部位。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克罗恩病患者内镜下检出非干酪样肉芽肿的影响因素。 结果:199例克罗恩病患者中检出组67例,总体检出率为33.7%;未检出组132例。克罗恩病初发患者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高于复发患者[39.9%(59/148)比15.7%(8/51)],活检部位包括结肠的克罗恩病患者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高于不包括结肠者[64.1%(25/39)比26.3%(42/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93、20.12, P=0.002、<0.001)。检出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未检出组,病程短于未检出组,有腹痛、有生物制剂治疗史的患者比例低于未检出组,简化CDAI评分高于未检出组,活检取材总数多于未检出组[30.0岁(25.0岁,37.0岁)比32.0岁(28.0岁,41.0岁),1.0年(0.0年,3.0年)比2.0年(0.0年,5.0年)、61.2%(41/67)比75.8%(100/132)、0(0/67)比10.6%(14/132)、5.00分(2.00分,7.00分)比4.00分(2.00分,6.00分)、10块(8块,12块)比6块(3块,9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9、-1.99, χ2=4.56,校正 χ2=6.11, Z=-2.05、-5.64,均 P<0.05);检出组的活检部位为回肠末端、结肠、回结肠、上消化道、回肠末端+上消化道、回结肠+上消化道者分别为36、4、18、1、5、3例,与未检出组的94、4、8、11、13、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活检取材总数、活检部位是否包括结肠和发病类型是克罗恩病患者内镜下是否检出非干酪样肉芽肿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157、0.979、-0.960, OR=1.171、2.662、0.383,95%置信区间1.067~1.284、1.140~6.214、0.158~0.929, P=0.001、0.024、0.034)。 结论:对于疑似克罗恩病患者,内镜检查时应尽可能增加活检取材总数,同时于结肠病变处进行活检,以提高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克罗恩病的诊断提供更多病理学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肺部病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合并肺部病变包括非药物诱导和药物诱导的肺部异常,其中药物诱导的肺部异常相关药物主要包括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英夫利昔单抗等。IBD患者肺部受累发生率低、症状隐匿,易被忽视,现报道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肺部病变1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耳鸣大鼠下丘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耳鸣大鼠下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杨酸钠诱导联合饮水抑制法建立大鼠耳鸣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5 mg/kg)、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20 mg/kg)。腹腔注射给药15 d后,记录各组条件反射消退时间,检测不同声音频率(4、12、20、28 kHz)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采用液质联用法检测大鼠下丘GABA、Glu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条件反射消退时间[(3.55±0.69)d比(1.83±0.58)d]延长( P<0.01);在4、12、20、28 kHz声音频率下,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ABR阈值降低( 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大鼠下丘GABA水平[(2.25±0.26)μmol/g比(1.96±0.19)μmol/g]升高( P<0.05),Glu水平[(2.95±0.34)μmol/g比(3.71±0.39)μmol/g]降低( P<0.01)。 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改善水杨酸钠所致大鼠耳鸣症状,可能与恢复听觉中枢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影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药物(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可以有效诱导和维持缓解,预防疾病并发症。5-ASA是轻中度UC患儿诱导及维持缓解的一线药物;而糖皮质激素用于中重度UC的一线治疗及轻中度UC对5-ASA无效者的二线诱导缓解治疗。免疫调节剂嘌呤类制剂适用于激素依赖、5-ASA不耐受、频繁复发及急性重度UC激素诱导治疗有效后的维持缓解治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可作为急性重度UC激素治疗无效的二线治疗。维得利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可用于抗肿瘤坏死因子-α失败后的二线生物治疗,但尚缺乏在儿童UC中的研究数据。该文旨在对儿童UC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