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SPECTS分区的烟雾病CT灌注与DSA侧支代偿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烟雾病患者CT灌注和DSA侧支代偿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大脑半球灌注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纳入115例成年烟雾病患者,共230个大脑半球,收集其DSA和CT灌注数据.ASPECTS分区用于划分大脑区域,对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这4项灌注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评分,并对DSA显示的脑血管侧支代偿进行评分.对4项CT灌注血流动力学指标和DSA侧支代偿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在115例烟雾病患者中,MTT评分(r=0.41,P<0.01)与DSA侧支代偿评分呈正相关.DSA侧支代偿评分(β=0.31,P=0.02)、性别(β=1.20,P=0.01)、临床分型(β=2.94,P<0.01)和卒中史(β=-1.19,P=0.02)是脑灌注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患者的灌注优于男性患者(P=0.02),出血性患者的灌注优于缺血性患者(P=0.01),无卒中史的患者灌注优于有卒中史的患者(P=0.03).结论 DSA侧支代偿评分与MTT评分相关.DSA侧支代偿评分、性别、临床分型和卒中史是大脑半球灌注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旁路血管、新血管形成和术后预后时需要注意CT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种预测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DRAGON、START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计算评分(THRIVE-c)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保定市高级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909 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模型进行评分.观察每个评分 3 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 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比较 5 个评分中变量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系数与原始推导队列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模型对AIS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模型与实际预后结果的拟合程度;同时,利用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作为评价模型校准性能的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 786 例患者,340 例预后不良.验证队列与模型构建原始队列的比较显示:验证队列中平均年龄为 65 岁,女性占比相对较少(33.84%),中位血糖值为 8.09 mmol/L,与ASPECTS和THRIVE-c评分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预后不良占比较低(43.68%比51.90%,43.68%比50.30%),与ASTRAL、DRAGON和START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不良占比较高(43.68%比34.00%,43.68%比35.20%,43.68%比39.1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对AI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848(0.820~0.876)、0.825(0.795~0.855)、0.833(0.805~0.861)、0.838(0.811~0.866)、0.727(0.691~0.762);在前循环分别为0.852(0.821~0.883)、0.817(0.782~0.853)、0.815(0.781~0.849)、0.833(0.800~0.866)、0.710(0.668~0.751);在后循环分别为0.841(0.781~0.902)、0.850(0.792~0.908)、0.874(0.816~0.931)、0.854(0.800~0.908)、0.775(0.704~0.84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DRAGON模型曲线与中间对角线差距较小,校准度较好(χ2=1.483,P=0.993);Brier评分显示:ASPECTS评分模型的Brier评分最小为 0.150,性能最好.结论 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及THRIVE-c这 5 种评分模型均被证实能有效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3 个月后的不良预后,其中ASPECTS模型在预测效能上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前循环梗死,ASPECTS评分展现出最高的预测效能;而针对后循环梗死,DRAGON评分则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ASPECTS评分在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导一体"模式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以国家卫生健康事业未来发展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需求为背景,探究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医工)专业电子技术实践课教学改革新模式.方法 针对现阶段医工专业电子技术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医工特色不突出问题,提出了医工专业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岗位任职需求的成果导向和教学方式基于应用电工电子专业技术解决实际医工问题的任务导向的"双导一体"实践课教学改革新模式,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存在于课程的宏观和微观设计,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强调课程微观设计中的实践教学以具体医工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构成完整闭环,促进"教""学"持续自我完善.文中以医工专业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多模神经电刺激仪的设计"为案例,探讨"双导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下的医工特色实践教学.结果 相比传统实践教学,"双导一体"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评分平均分高于85分,学生的课程学习、竞赛和医疗仪器设计调试的积极性显著增加,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成绩明显提升.结论 "双导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医工专业学生使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医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投身于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起到积极作用,为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工电子类课程的特色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anMEDS指导下的情景面试在提升医学检验本科生岗位胜任力中的实践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CanMEDS指导下的情景面试在提升医学检验本科生岗位胜任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实习的38名医学检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不同面试模式下的本科生在仪表形象、口头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与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情景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职业规划十大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并从医学检验的岗位胜任力层面出发,探讨两种面试模式对CanMEDS 7个角色胜任力的覆盖程度,并统计对实施效果的评价.结果 情景面试模式的得分和传统面试模式无差异(P>0.05)且中度相关.考官普遍认为情景面试对CanMEDS 7个角色胜任力的覆盖程度更深更广.两种不同的面试模式对考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均有不同方面的帮助.结论 在使用CanMEDS指导下的情景面试新考核模式联合传统面试可有效提升医学检验本科生的满意度,提高其岗位核心胜任力,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盘早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构建胎盘早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研究团队,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在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因素基础上,从模拟教学设计特点、教学实践活动和预期结果3个方面构建平台,根据胎盘早剥典型案例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院校2019级54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练习和考核中应用,收集教学平台使用情况、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及学生评价等数据.结果 构建的胎盘早剥实验教学平台包含练习培训、知识掌握程度考核、评价反馈3个部分,内含培训模块12个和考核模块20个,人文关怀内容融入在多个模块中.全程实验耗时(43.39±6.91)min;54名护理本科生平台考核成绩得分(82.68±10.31)分,其中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考核的项目均分分别为(4.03±0.64)分、(4.20±0.70)分、(4.30±1.13)分;发放平台使用评价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护理本科生对平台使用满意度、自信心、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评分分别为(4.27±0.61)分、(3.89±0.52)分、(3.92±0.59)分.结论 基于Jeffries护理模拟教学理论和胎盘早剥学习大纲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实验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掌握人文关怀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通过骨痛量表分析放疗前后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癌症治疗评估量表-骨痛量表(FACT-BP),研究放疗对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临床因素对放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43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FACT骨痛量表,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总体功能状态、疼痛程度、躯体功能、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分析放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对比分析生活质量未改善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各临床因素与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较放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21、5.887、9.407、7.785、4.487, P<0.05)。生活质量未改善患者中,放疗前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社会心理评估评分均降低明显,存在明显差异( t=3.381、4.982, P<0.05)。各临床因素中,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对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明显影响(χ 2=5.180、7.457, P<0.05)。放疗前骨转移部位是否存在软组织肿块,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50.00%、85.00%。放疗处方剂量<40 Gy及≥40 Gy,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4.44%、84.00%。多因素分析发现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有相关性( OR=0.296、0.020、1.592, P<0.05)。 结论:骨转移部位的放疗能明显改善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心理状态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处方剂量≥40 Gy更可能改善骨转移部位存在软组织肿块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再次肝移植病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 M( Q 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 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 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评价与反馈法在提高《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授课效果中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重视教学准备阶段的价值及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用评价与反馈法等综合方法进行干预,强化备课效果,以评促教,以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堂授课质量。方法:在《手术学基础》教学备课、上课实践活动中;以专家评审反馈、高清视频录像反馈、个体化指导等方法进行干预;从教员同行、学员双边人手进行量表评估。将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试讲评价表(教员版)总分在两次试讲及正式上课各时间点,总分分别为(78.84±4.06)分、(85.75±3.79)分、(91.38±2.89)分。三次评分依次递增,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01)。三次评估同行评分优秀率(评分≥90分的课堂数占全部课堂数的比例)分别为0%、0.91%、81.81%。正式上课教学评估中,教员同行和学员评分总分平均分分别为(91.38±1.89)分、(91.98±2.56)分,组内相关系数ICC法比较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681, 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教学培训方式及方法得当(反馈、辅导、教员和学员双边人手随堂评分机制等措施的应用),有利于青年师资基本授课技能和其对教学的兴趣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授课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种教学方式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教学方式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实习的中山大学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入科前进行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和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评定,入科后采用实习小讲课、互动教学(2周实习期内进行)和新媒体教学(持续6个月)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系统培训,所有培训结束后,再次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由学生选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结果:系统培训后,学生各方面的医患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培训前后的消极态度[(35.22±4.35)分比(28.40±3.54)分]和积极态度[(53.20±5.35)分比(60.84±2.72)分]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训前后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的评分[(151.78±5.33)分比(166.27±4.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系统培训前,男生医患沟通的积极态度评分差于女生[(51.41±4.88)分比(54.91±5.33)分],消极态度评分高于女生[(36.68±4.80)分比(33.83±3.42)分];系统培训后,男生的支持关注评分低于女生[(16.86±1.52)分比(17.83±1.27)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学生评选出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是模拟教学[46.7%(63/135)],其次是微信[28.9%(39/135)]。 结论:多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水平;不同性别学生沟通能力和对教学方式的喜好不同;互动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新媒体教学中的微信平台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