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是指当一侧大脑半球发生病变时,病灶对侧小脑半球出现血流量减少、葡萄糖氧化代谢水平下降的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的现象.CCD在临床工作中易被忽略或误诊.本文报告1例因左侧幕上脑梗死出现CCD导致左侧肢体共济失调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的病例,通过文献综述,阐明CCD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4例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 n=3)、肢体活动不灵( n=3)、吞咽困难( n=1)和头晕( 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 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 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儿童最常见的副癌性神经综合征(PNS)之一,年发病率约为0.02/10 5,绝大部分病例见于<4岁儿童,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目前,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于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而非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NB相关性OMAS常见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共济失调和肌阵挛。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为NB相关性OMAS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笔者拟就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急性脑病22例临床及短期预后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脑病的临床及短期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急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短期预后。按照可能的临床病理机制及影像学特征分为细胞因子风暴组、兴奋毒性组及不能分类的脑病组,对各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末次随访儿童校正版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22例患儿中男10例、女12例,起病年龄为3.3(1.7,8.6)岁。11例(50%)有异常既往史,4例有异常家族史。患儿均以发热起病,21例(95%)在发热24 h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神经系统症状中抽搐17例,意识障碍5例。病程中脑病表现22例,抽搐20例,言语障碍14例,不自主运动8例,共济失调3例。细胞因子风暴组3例均为急性坏死性脑病(ANE);兴奋毒性组9例,8例为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AESD),1例为偏侧惊厥偏瘫综合征;不能分类的脑病组10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9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血糖升高3例,D二聚体升高3例;5例检测血清铁蛋白3例升高,9例行血和脑脊液神经丝轻链蛋白检测5例升高,18例检测血细胞因子7例升高,8例检测脑脊液细胞因子7例升高。18例头颅影像学异常,3例ANE均显示对称性、多灶性病灶,8例AESD均存在“亮树征”。22例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对症治疗及免疫治疗(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其中1例ANE予托珠单抗治疗。22例患儿随访50(43,53)d,预后良好组10例,预后不良组12例,两组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启动免疫治疗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脑病的重要病原体,AESD和ANE为常见急性脑病综合征,早期甄别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的患儿并积极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的复发型米勒-费希尔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系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米勒-费希尔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是GBS的一种特殊变异型,大多呈单向病程,临床复发罕见。现报道1例因视物成双伴四肢麻木进行性加重就诊的青年男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伴瞳孔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既往3年前因相似症状就诊我院,经免疫治疗好转。该患者有眼肌麻痹、腱反射消失和共济失调三联征表现,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血清抗硫脂抗体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抗GT1a抗体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GQ1b抗体IgG(++),抗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 3,GM3)抗体IgM(+),诊断复发型MFS,经免疫治疗后预后良好。提示MFS具有临床异质性,少数患者可出现复发,一般经免疫治疗预后较好。前驱感染、抗GQ1b抗体可能是MFS复发的诱导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8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性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性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苯妥英导致的舞蹈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舞蹈症是苯妥英的一种罕见的不良反应,常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我们报道1例老年女性,服用含有苯妥英成分的复方妥英麻黄茶碱治疗哮喘,1年后出现头部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不伴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典型的苯妥英中毒导致的前庭-小脑症状。血清苯妥英药物浓度为中毒水平,患者舞蹈样症状在停药后3 d内消失。同时对既往报道的苯妥英导致的舞蹈症的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9例临床诊治与标准化分级量表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临床特征,使用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与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9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肿瘤科门诊和病房的诊断为OMS的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使用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进行病情评估及预后分析。结果:9例OMS中男性4例,女性5例。OMS发病年龄14个月至5岁,中位年龄17个月。主要症状为眼球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运动功能倒退、行为和情绪改变、睡眠障碍等。其中8例合并肿瘤,7例行手术后病理示神经母细胞瘤,1例未经治疗肿瘤自发消退、症状缓解。确诊后8例均先予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5例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均泼尼松序贯口服,逐渐减量;3例年复发≥2次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9例均使用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对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为:轻度1例,中度3例,重度5例。轻度1例随访3年无复发,无后遗症;中度3例中的2例随访1~2年,无复发,无后遗症;其余1例中度以及重度的5例随访1~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后遗症。结论:儿童OMS发病年龄早,治疗前病情评估程度重、多相病程与预后不良相关;初诊时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评分可用于远期预后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DPRHL2基因相关应激诱发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病变伴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ADPRHL2基因突变导致应激诱发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病变伴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是近几年新诊断的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病报道病例数少,起病年龄早,病死率高。为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就 ADPRHL2基因及蛋白结构功能, ADPRHL2基因相关应激诱发的儿童神经退行性病变伴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的遗传方式、致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患儿1例的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 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SCA29)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 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SCA29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患儿携带 ITPR1基因c.800C>T(p.T267M)杂合变异,胎儿及父母Sanger测序均未检测到此变异,此新发变异既往国内未见报道,且位于 ITPR1基因的变异热点区域,结合患儿的临床表型,诊断其为SCA29。 结论:ITPR1基因c.800C>T(p.T267M)位点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SCA29患儿的重要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