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现实技术在重症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医学是一门对知识、技能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要求极高,专门从事危重病症诊疗的学科.然而,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速,常规面授等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能提供一定的模拟教学环境,但无法实现与真实世界的深度交互,教学效果受限.混合现实(MR)是结合了VR和AR特性的一种新技术,能对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无缝对接,提供一种沉浸式、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目前,MR在医学领域已有初步探索,但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旨在探讨MR的特性和形成,以及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克唑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对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常规化疗反应良好,总体反应率可达90%,5年总体生存(OS)率达70%~90%。但是复发/难治性ALK + ALCL患者通常预后不良。克唑替尼作为治疗ALK的靶向抑制剂,对ALK + ALCL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并且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桥接治疗或移植后维持治疗。克唑替尼为长期控制和治愈ALK + ALCL创造条件,但是治疗过程中应警惕停药后原发病复发的风险。虽然采用克唑替尼治疗ALK + ALCL疗效显著,但是耐药问题限制其临床应用。克唑替尼能否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作为ALK + ALCL的一线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29、-3.097、-3.134,均 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57, 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 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ntimicrobial peptides: bridging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are small molecules produced by a myriad of cells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not only in protecting against infections and sustaining skin barrier homeostasis but also in contributing to immune dysregulation und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Recently,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indicated that AMPs, including cathelicidin (LL-37), human β-defensins, S100 proteins, lipocalin 2, and RNase 7, are highly expressed in psoriatic skin lesions. These peptides broadly regulate immunity by interacting with various immune cells and linking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the progression of psoriasi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findings regarding AMP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with a main focus on their immunomodulatory abilitie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灵活学习教学策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灵活学习计划包括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体验、拓展继续教育、扩展桥梁计划和加强国际学术合作。这种教学策略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诸多借鉴,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改革、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样化教学等方面完善我们的教学改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吲哚布芬组患者术后接受吲哚布芬及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及术后1年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结果:吲哚布芬组76例,男性57例(75.0%),年龄(60.3±6.6)岁;阿司匹林组76例,男性62例(81.6%),年龄(59.7±7.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随访期间失访3例,吲哚布芬组完成随访的有74例,阿司匹林组75例。吲哚布芬组共移植268条桥血管,阿司匹林组共移植272条。术后1年,吲哚布芬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5%(189/200)和97.1%(66/68),阿司匹林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3%(189/207)和96.9%(63/65);两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0.345, P>0.05)。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5.4%(4/74)和6.7%(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 P>0.05)。吲哚布芬组术后1年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3/74),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3.3%(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47, P<0.05)。两组患者FIB、D-D、TM及TAFI水平均低于术前( P<0.05),术前及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疗效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基本相当,且吲哚布芬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可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在体左/右半肝劈裂式肝移植技术改进和创新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供者在体左/右半肝劈裂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及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实施在体左/右半肝劈裂供肝(27例)及相应受者(49例)的临床资料,按供肝采用的劈裂肝技术分为常规劈裂组(A组,13例)和创新劈裂组(B组,14例),相应受者分为常规劈裂受者组(C组,25例)和创新劈裂受者组(D组,24例)。比较分析A、B两组供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应两组受者近期疗效,随访截至2022年9月30日。结果:27例供者中男性23例,女性4例,死亡原因颅脑外伤12例,自发性脑出血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B组供者体重和体重指数大于A组,血钠水平低于A组( P< 0.05)。A组供肝劈裂中位手术时间230 min高于B组的175 min( P=0.022)。左/右半供肝脉管分配比例A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供肝下腔静脉劈裂A组1例,B组10例( P=0.001)。20例需要Ⅴ/Ⅷ段流出道重建的右半肝移植中,A组12例和B组3例采用传统的独立架桥重建(独立式),B组5例采用创新的下腔静脉成型联合重建(联合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受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C组与D组手术时间、无肝期及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中7例留置"T"管,D组为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近期疗效比较,49例受者中12例出现26起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并发症,其中C组7例,D组5例,但Ⅲ级及以上胆道并发症C组6例,D组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因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2例,其中C、D组各1例。移植肝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5.9%和87.7%,受者6个月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95.9%和92.4%。 结论:左/右半肝劈裂式肝移植经一定手术量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手术时间可趋向缩短。改进的下腔静脉劈裂术式和创新的Ⅴ/Ⅷ段静脉回流联合下腔静脉重建术式经临床应用证明是可行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联合临床高危因素建立胎盘植入性疾病风险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胎盘植入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及超声征象建立一种胎盘植入性疾病(PAS)的风险模型,以识别重型胎盘植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并于分娩过程中临床分型诊断或病理诊断的PAS患者121例。根据植入类型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高危因素、超声征象的差异。基于临床高危因素及超声征象建立一种PAS的风险模型,预测围产期并发症。结果:经临床诊断和(或)胎盘病理诊断的PAS 130例,剔除临床资料不全或超声图像显示不规范9例,余121例纳入研究。121例患者中粘连型64例,植入型39例,穿透型18例。粘连型为轻型,植入型和穿透型统称为重型,其中轻型组64例,重型组57例。两组间前置胎盘、宫腔操作史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剖宫产次数、子宫肌层变薄、胎盘陷窝、子宫-膀胱交界面异常血管化、子宫膀胱交界面桥接血管、胎盘隆起以及宫颈受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盘陷窝、子宫-膀胱交界面异常血管化及剖宫产次数是重型PA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风险模型,并分别绘制各独立危险因素及风险模型ROC曲线,风险模型AUC为0.826,较其他独立危险因素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结论:在PAS高危患者的产前超声分型诊断中,胎盘陷窝、子宫-膀胱交界面异常血管化及剖宫产次数三者联合建立PAS风险模型,对于重型胎盘植入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交腿桥式供血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主干血管缺损的小腿感染性创面7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交腿桥式供血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伴有主干血管缺损的小腿感染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兵器工业521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小腿大面积感染性创面需行皮瓣移植修复的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50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机器挤压伤1例,重物砸压伤1例,经清创、敏感抗生素使用控制感染后修复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11.0 cm×15.0 cm~20.0 cm×32.0 cm,均经血管造影检查或CDU检查证实胫前动脉损伤6例,胫后损伤1例,患肢仅余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单一动脉供血,且损伤的动脉无法作为皮瓣移植供血动脉,采用交腿桥式供血的游离ALTPF修复,即在吻合皮瓣血管蒂时对血管蒂供区采用VSD敷料覆盖,延期至血管蒂断蒂时将胫后动脉及皮管回植,皮瓣切取面积13.0 cm×17.0 cm~22.0 cm×32.0 cm(单侧ALTPF 6例,双侧ALTPF 1例)。供区张力不大的2例直接拉拢缝合,张力较大无法直接缝合的5例行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情况,并定期采用门诊复诊、微信、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修复,并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皮瓣全部成活,一期愈合6例,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伴浅表感染,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愈合时间14~36 d,平均17.9 d,断蒂时间为皮瓣修复术后3~4周,平均3.6周。皮瓣及血管蒂供区愈合良好,经CDU证实健侧胫后动脉通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健侧肢体功能良好。结论:交腿桥式供血的游离ALTPF修复伴有主干血管缺损的小腿感染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讨论:"胫前动脉穿支骨皮瓣桥接再植6例缺损性断指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采用游离移植胫前动脉穿支骨皮瓣桥接再植是救治节段缺损型断指的新方法,此讨论评价了这一术式的优、缺点,认为此项技术更适合于拇指节段型缺损的断指再植。至于在其他断指的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