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5例,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单、双极电凝组(n=53)、超声刀组(n=52).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性激素[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卵巢功能[最大直径(MOD)、窦卵泡计数(AFC)、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LH、FSH及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H、FSH较术前升高,及E2水平均显著变化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LH、FSH、E2差值高于超声刀组(P<0.05)6术前两组MOD及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后A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OD、PSV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 MOD、AFC及PSV差值高 于超声刀组(P<0.05).术前两组CD3+、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8+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CD3+、CD4+、CD8+差值高于超声刀组(P<0.05).超声刀组月经周期异常发生率低于单、双极电凝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但超声刀止血方式不同类型、规模的手术,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恢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海绵体神经功能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再生修复海绵体神经对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收集健康足月产新生儿脐带,提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鉴定表面标志物.通过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大鼠糖尿病,10周后选取高血糖大鼠进行阿扑吗啡(APO)试验,筛查、建立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DIED)大鼠模型.hUCMSC移植8周后,通过APO实验及最大海绵体内压/平均动脉压(ICP/MAP)评估大鼠勃起功能;通过免疫组化法分析大鼠海绵体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阴茎组织中BDNF、NGF、VEGF和IGF-1神经营养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第4代hUCMSC表面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11b、CD19、CD34、CD45、HLA-DR.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海绵体内移植hUCMSC 8周后,APO实验表明hUCMSC可增加正常勃起的大鼠数量;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相对于阴性对照组,ICP/MAP值升高,阴茎内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大鼠阴茎海绵体中nNOS水平明显增加,启动大鼠阴茎勃起;ELISA检测结果证实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恢复DIED大鼠阴茎组织中BDNF、NGF、VEGF和IGF-1表达水平.结论 hUCMSC是一种多功能的成体干细胞,经海绵体移植治疗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的DIED大鼠是有效的,且有剂量依赖性.hUCMSC治疗DIED的机制与上调BDNF、NGF、VEGF和IGF-1表达水平提供的神经保护和再生修复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南省2015-2020年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和流行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SPSS 22.0软件描述和分析病例的特征和流行趋势。结果: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 10 877例,占HIV/AIDS总数的构成比由2015年的32.6%增长至2020年的35.5%(趋势 χ 2=81.880, P<0.01);男女性别比1.9∶1(7 105∶3 772),年龄(45.5±15.8)岁,逐年增加( F=5.184, P<0.01),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病例中<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 χ2=69.888, P<0.01);主要分布在HIV早期流行地区(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和郑州市,与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病例集中的地区一致;首次CD4 M( P 25, P 75)为298(143,462)个/μl,首次CD4 <200个/μl的构成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 χ2=18.961, P<0.01)。 结论: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总体疫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已婚、初中、农民或民工、40~59岁为主,提示需关注农村地区和中年人群,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伊布替尼治疗伴 MyD88突变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对伴髓样分化因子( MyD) 88突变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34例难治性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按2∶1分为训练集( n=94)和测试集( n=40)。其中,训练集患者年龄为60~78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41、53例,根据 MyD88基因型将训练集患者分为 MyD88突变型组( n=33)和 MyD88野生型组( n=61)。测试集患者年龄为62~80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18、2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变部位、DLBCL结外累及部位、Hans分型、Ann-Arbor分期、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CD5表达情况、Ki-67指数、治疗方案、既往治疗方案种类、 MyD88突变等。采用 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伊布替尼疗效等定性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患者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患者生存曲线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别对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建立预测患者预后的危险分层系统。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研究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32846),所有患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MyD88突变型组难治性DLBCL患者采取伊布替尼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0.6%(20/33)和97.0%(32/33),均高于 MyD88野生型组的34.4%(21/61)和82.0%(50/6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 P=0.015; χ2=4.33, P=0.037)。训练集94例难治性DLBCL中 MyD88野生型组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4.8%和63.7%, MyD88突变型组分别为63.6%和62.3%,2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6.0和11.7个月,中位OS期分别为18.1和13.2个月,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采用伊布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MyD88野生型者( n=25)的2年PFS和OS率分别为57.5%和54.7%,均高于 MyD88突变型者( n=21)的50.3%和48.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37、 P=0.002, χ2=7.79、 P=0.005)。③对难治性DLBCL患者PFS、OS率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 HR=1.846,95% CI:1.476~2.283, P=0.036),LDH水平≥250 IU/L( HR=2.983,95% CI:2.525~3.358, P=0.008),β2-MG表达呈阳性( HR=3.241,95% CI:2.508~3.956, P=0.005),既往治疗方案种类>2种( HR=3.062,95% CI:2.547~3.618, P=0.011),伴 MyD88突变( HR=3.742,95% CI:3.028~4.439, P=0.041)是难治性DLBCL患者P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ECOG评分≥2分( HR=3.726,95% CI:1.842~3.677, P=0.014),β2-MG表达呈阳性( HR=2.529,95% CI:1.927~3.124, P=0.027),既往治疗方案种类>2种( HR=2.796,95% CI:2.145~3.425, P=0.018),伴 MyD88突变( HR=2.483,95% CI:2.139~2.917, P=0.024)是难治性DLBCL患者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④构建预测患者P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95% CI:0.801~0.924)和0.849(95% CI:0.795~0.918),灵敏度分别为90.28%和88.46%,特异度分别为87.42%和85.93%,对患者预后情况区分度较好。预测患者P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显示,训练集、测试集的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良好( χ2=1.21、 P=0.093, χ2=1.31、 P=0.085),一致性、准确性均较好。预测患者P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评价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高风险阈值为0~0.9时,净获益值均为正值,即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⑤根据对难治性CLBCL患者危险评分总分,将40例测试集患者分为3个危险组:低风险组( n=12,总分<65分),中风险组( n=16,5分≤总分<105分),高风险组( n=12,总分≥105分),其中低、中、高风险组难治性DLBCL患者比例分别为30%(12/40),40%(16/40)和30%(12/40)。3组患者的O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15, P=0.010),提示该危险分层系统能较好区分患者生存情况。 结论:MyD88突变与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伊布替尼疗效有关,采用伊布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可改善伴 MyD88突变患者的预后。预测患者D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的区分度较高,准确性和有效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纯红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纯红系白血病(PE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PEL患儿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原始红细胞0.490,早幼红细胞0.345;免疫表型:34.18%CD45阴性细胞,表达红系相关抗原CD235a,且CD117、CD36、CD71均为阳性,CD105部分阳性。细胞遗传学分析提示复杂核型。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4次化疗后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诱导治疗Ⅱ第28天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达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0.01%。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复发,复发2个月后死于原发病导致的多器官衰竭。结论:PEL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目前尚无有效化疗方案,预后极差。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1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重型、危重型患儿作为观察组(24例),轻型、中型患儿作为对照组(158例)。收集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资料及入院8 h内的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以入院28 d死亡为主要结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观察两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后,根据ROC曲线判断不同结局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肺水肿、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134 ± 21)s比(164 ± 34)s]、D-二聚体[(6.31 ± 3.20)mg/L比(12.43 ± 5.67)mg/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352 ± 45)μg/L比(465 ± 103)μg/L]、血小板(platelets,PLT)[(87 ± 35)×10 9/L比(45 ± 24)×10 9/L]、乳酸(lactate,Lac)[(2.6 ± 1.1)mmol/L比(6.0±2.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淋巴细胞特征分析指标淋巴细胞[(2 749 ± 686)×10 6/L比(2 374 ± 851)×10 6/L]、CD3 +[(1 821 ± 487)×10 6/L比(1 065 ± 539)×10 6/L]、CD4 +/CD8 + (1.65 ± 0.73)比(1.00 ± 0.25)、CD19 +[(559 ± 105)×10 6/L比(487 ± 133)×10 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炎症反应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2 ± 15)ng/L比(56 ± 2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比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对纳入指标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死亡为主要结局,发现Lac、CD8 +、D-二聚体、vWF、PCT升高与患儿死亡率相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PLT、CD4 +/CD8 +为保护性因素;以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发现CD8 +、D-二聚体、Lac、PCT是引起次要结局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行ROC曲线分析,主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度为81.22%、AUC 0.769;次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7.61%、特异度为77.59%、AUC 0.891。 结论:CD8 +、D-二聚体、Lac、PCT、vWF等指标联合对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良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动脉炎合并肾动脉受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合并肾动脉受累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和未合并肾动脉受累患者进行比较,应用 t检验、Spe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肾动脉受累组较非肾动脉受累组易出现高血压[76%(16/21)和25%(21/84); χ2=19.291, P<0.01]、晕厥[19%(4/21)和4%(3/84), P=0.028]、头痛[52%(11/21)和25%(21/84); χ2=5.944, P=0.019],颈部疼痛[0(0/21)和26%(22/84), P=0.006]少于非肾动脉受累组。合并肾动脉受累者,肌酐更高[(67±30)mmol/L和(50±14)mmol/L; t=2.436, P=0.023],CD3 +[1 299(1 261.5,1 313.45)个/μl和1 531(1 330,1 559.5)个/μl; Z=-3.12, P=0.002]、CD4 +[793.6(715,804.32)个/μl和914.88(7 94.3,914.8)个/μl; Z=-2.597, P=0.009]、CD8 +[451.09(451.09,489.5)个/μl和552.39(459.75,557.5)个/μl; Z=-3.271, P=0.001]淋巴细胞亚群较低。肾动脉受累组主动脉内径[(33±5)mm和(30±4)mm, t=2.62, P=0.01]、左心房内径[(35±4)mm和(32±4)mm; t=3.065, P=0.003]等大于非肾动脉受累组。肾动脉受累易同时合并腹主动脉( χ2=14.292, P<0.01)、髂总动脉( P=0.005)等受累,而颈总动脉( χ2=3.815, P=0.047)、锁骨下动脉( P=0.022)受累较少。大动脉炎患者肌酐水平与肾动脉受累的发生呈正相关( r=0.282, P=0.004),淋巴细胞亚群数量(CD3、CD4、CD8)与其呈负相关( r=-0.306, P=0.002; r=-0.255, P=0.009; r=-0.321, P=0.001)。 结论:大动脉炎合并肾动脉受累易出现高血压、晕厥、头痛症状,心、肾功能更差,淋巴细胞亚群较低,易同时合并腹主动脉等血管受累,应尽早评估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脑外伤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能力及其联合治疗对脑外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BMSCs(购自江苏无锡莆禾生物)进行培养和传代,再进行神经球诱导实验诱导分化为NSCs,对诱导后的NSCs进行功能鉴定,并检测其是否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将15只6周龄、体重约为20 g、合格证号为SCXK(苏)2023-0009的C57BL/6J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TBI组和MSCs+NSCs治疗组,并以水迷宫实验来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统计学方法应用GraphPad Prism(V8)统计软件分析,应用Student’s 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BMSCs的特征性抗原,包括CD90、CD44、CD73和CD105,阳性率>95%;但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阳性率<5%。诱导分化的神经球细胞高表达CD90,阳性率>90%;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醛脱氢酶(LDHA1),阳性率均超过10%。对NSCs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可见NSCs组Nestin(6.01±0.17比0.97±0.11, t=43.74, P<0.05)、sry相关的高流动性组-box蛋白-2(Sox2)(7.92±038比0.94±0.08, t=31.13, P<0.05)、配对框基因6(PAX6)(4.02±0.32比0.94±0.08, t=16.71, P<0.05)高于MSCs对照组。免疫荧光检测培养第8天和第14天神经球干细胞,结果均显示NESTIN-PE染色阳性。神经球干细胞诱导神经细胞分化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SCs诱导神经细胞分化后Nestin基因表达和微管蛋白β3(TUBB3)基因表达与BMSCs对照组比较没有改变;Sox2基因表达(2.48±0.49比1.00±0.08, t=5.18, P<0.05)、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OLIG2)基因表达(4.37±0.23比1.01±0.20, t=19.23, P<0.05)、PAX6基因表达(1.68±0.31比1.01±0.16, t=3.33, P<0.05)和微管关联蛋白2(MAP2)基因表达(3.13±0.05比1.03±0.31, t=11.44, P<0.05)与BMSCs对照组比较显著上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表达与BMSCs对照比较显著下调(0.05±0.02比1.04±0.38, t=4.50, P<0.05)。水迷宫实验发现BMSCs+NSCs治疗组和TBI组相比潜伏期显著缩短(39.60±0.97比48.64±1.60, t=10.81,7 d;29.40±0.55比35.00±1.41, t=8.26,8 d;12.06±1.28比28.36±1.60, t=17.83,9 d; P<0.05)。 结论: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转化为神经干细胞能力,且其联合治疗可减轻小鼠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来源干细胞胞外囊泡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细胞外囊泡(ASC-EVs)对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肪干细胞来源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行吸脂术患者的抽吸脂肪。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于同一科室包皮环切术患者自愿捐赠的皮肤组织。将脂肪抽吸物离心纯化后经酶消化提取脂肪来源于细胞(ASCs),扩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蛋白标记物。收集第3~5代ASCs上清液提取胞外囊泡(EVs),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anoSight检测粒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膜表面标志性蛋白CD63、Alix和TSG101。用PKH67荧光标记的ASC-EVs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EVs的摄取情况。通过TGF-β1持续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5 d,并添加50、100 μg/ml浓度的ASC-EVs,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Smad-2/3/4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第3代ASCs表面标记物CD73、CD49d、CD90、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透射电镜下ASC-EVs为圆形膜性囊泡,边缘清晰,由双层磷脂膜包裹。95%以上的ASC-EVs粒径为(30.0~261.0)nm,平均(166.0±86.1)nm。EVs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Alix和TSG101。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携带绿色荧光的ASC-EVs被真皮成纤维细胞摄取并分布在胞浆内,部分ASC-EVs在细胞核周围分布。α-SMA免疫荧光染色后,经连续5 d的TGF-β1诱导,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绿色荧光的表达显著提高,而采用50 μg/ml和100 μg/ml 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的表达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降低,但不呈现浓度依赖;细胞α-SMA和Smad-2/3/4的mRNA转录水平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下降,α-SMA和Smad-2/3/4的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此外,ASC-EVs可显著降低细胞分泌至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的含量,但对Ⅲ型胶原的分泌量无明显干预作用。结论:ASC-EVs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真皮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干扰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Ⅰ型胶原分泌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