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的手术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50.3±9.9)岁(范围:44~72岁)。A型主动脉夹层(TAAD)9例,B型主动脉夹层(TBAD)1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3型:Ⅰ型,仅SMA真腔重度狭窄或闭塞;Ⅱ型,降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分离型);Ⅲ型,SMA上段胸腹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延续型)。根据影像学分型不同采用相应的SMA腔内治疗方法。记录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及再干预率。结果:24例患者中,Ⅰ型17例(70.8%),Ⅱ型4例(16.7%),Ⅲ型3例(12.5%)。14例Ⅰ型患者采用TEVAR加SMA支架植入术治疗;3例Ⅰ型及1例Ⅱ型患者仅行SMA重建(1例慢性TAAD患者行髂动脉-SMA旁路术治疗);3例Ⅱ型及3例Ⅲ型患者采用降主动脉联合SMA裸支架植入术;同期或二期行部分小肠切除术5例(20.8%)。住院期间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6.7%,其中2例患者死于严重肠缺血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随访(46±9)个月(范围:13~72个月),期间2例患者死亡,均与肠缺血无关。患者的5年期免于再干预生存率为86.1%,5年期累积生存率为82.6%。结论: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高,风险大,针对不同临床场景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缓解肠缺血,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E综合评分联合能谱成像诊断克罗恩病活动期的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综合评分联合能谱成像诊断克罗恩病(CD)活动期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87例C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CD活动性指数(CDAI)分为活动期( n=58)、缓解期( n=29),收集2期CD患者CTE、能谱成像检查结果,分析CTE综合评分联合能谱成像对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CD活动期的独立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CTE综合评分联合能谱成像相关指标(肠壁厚度、肠壁均匀强化、门脉期碘浓度)预测CD活动期的AUC、灵敏度、特异度、截断值。 结果:活动期CD患者CTE检查出现梳状征、肠腔狭窄或扩张、靶征的概率显著高于缓解期CD患者,出现脂肪征的概率显著低于缓解期CD患者,CTE综合评分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 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能谱成像中肠壁厚度、肠壁均匀强化、门脉期碘浓度是影响CD活动期的独立相关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E综合评分联合能谱成像中肠壁厚度、肠壁均匀强化、门脉期碘浓度四者联合预测CD活动期的AUC为0.953,高于单独检测的0.869、0.907、0.914、0.913,此时CTE综合评分、肠壁厚度、门脉期碘浓度的截断点分别为6.0分、0.89 cm、2.68 mg/ml,能谱成像不可见肠壁均匀强化。 结论:CTE综合评分联合能谱成像中的肠壁厚度、肠壁强化方式、门脉期碘浓度可以为CD活动期提供诊断价值,提供了一种新型定量诊断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致急性肠坏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12岁因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的急性肠坏死女性患儿,体重14 kg,身高115 cm,曾有6年餐后腹痛病史,以持续性腹痛3 d,伴呕吐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中见空、回肠总长约150 cm(无肠旋转不良),小肠远端约80 cm肠管缺血性坏死,并2处穿孔。行坏死肠管切除,近端空肠造瘘术。术后待病情稳定后,行肠系膜上动脉超声、腹部增强CT及腹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管径细小,血流缓慢。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19年10月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行关瘘术后,给予经口饮食并于关瘘术后14 d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儿可进普食,但餐后腹痛症状无缓解,体重不增。术后半年,餐后腹痛症状缓解,体重未增长。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患儿急性小肠缺血坏死由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文献检索,共有59例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例报道。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餐后不适或腹痛19例(51.4%),生长发育停滞或体重下降5例(13.5%),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3例(8.1%),消化道出血并出血性结肠炎1例(2.7%),缺血性胃炎伴溃疡1例(2.7%),无明确症状17例(45.9%)。狭窄受累的血管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髂外动脉、前支主动脉。治疗方法包括开腹手术血管成形术和介入治疗下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绝大部分有症状的患儿,一次或多次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诊断困难,若能及时诊治,预后较好,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Meckel憩室40例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人Meckel憩室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方法对成人 Meckel憩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成人Meckel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情况和病理结果。结果:共40例患者,男性32例(80.0%),女性8例(20.0%),男女比例为4∶1,中位年龄39岁。因消化道出血、腹痛就诊者和无症状者分别占52.5%(21/40)、12.5%(5/40)和35.0%(14/40)。其中因消化道出血就诊者病程0~13年,最低血红蛋白水平为(67±14)g/L,47.6%(10/21)的患者曾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治疗。腹部CT、血管造影、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和核素锝标记红细胞出血显像等检查的术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2.6%(1/39)、0(0/7)、3/7和2/4;胶囊内镜和经肛单气囊小肠镜的诊断率分别为1/12和85.0%(17/20)。34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成功治疗,术中显示憩室距回盲瓣距离20~170 cm;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均符合小肠憩室改变,其中7例(23.5%)病理结果显示存在异位胃黏膜,2例(5.9%)显示存在异位胰腺组织。结论:成人Meckel憩室男性患者居多,多以消化道出血首发,经肛小肠镜检查诊断阳性率最高,手术是推荐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肠镜下表现为空肠溃疡的空肠血吸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左腹疼痛半年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体格检查示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腹部影像学和CT小肠造影检查均提示空肠炎性病变,给予IBD诊断性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行小肠镜检查后活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空肠血吸虫病。患者接受抗血吸虫、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因素与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克罗恩病患者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继发性无反应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小肠造影(CTE)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克罗恩病(C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后继发性无反应(SLOR)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22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55例C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分层抽样法按7∶3的比例分成训练集( n=108)和测试集( n=47)。所有患者均按规范方案治疗,根据治疗反应分为SLOR(训练集43例、测试集18例)和非SLOR(训练集65例、测试集29例)。基于训练集数据,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临床资料中筛选出IFX治疗后SLOR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临床模型。选择肠期CTE图像沿病灶轮廓逐层勾画以获得感兴趣区体积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筛选出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3个模型对IFX治疗后SLOR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决策曲线来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 结果:临床资料中病程( OR=1.983,95% CI 1.966~2.000, P=0.046)、肠腔狭窄( OR=1.246,95% CI 1.079~1.764, P=0.015)是SLOR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临床模型。最终9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纳入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影像组学和联合模型预测CD患者IFX治疗后SLOR的AUC在训练集中分别为0.691(95% CI 0.591~0.792)、0.896(95% CI 0.836~0.955)、0.910(95% CI 0.855~0.965),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722(95% CI 0.574~0.871)、0.866(95% CI 0.764~0.968)、0.889(95% CI 0.796~0.982)。测试集中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效益均高于临床模型,在大部分阈值概率区间内,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效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 结论:基于CTE的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CD患者IFX治疗后SLOR,加入临床因素病程和肠腔狭窄的联合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淋巴反流性塑型性支气管炎的胸部CT及CT淋巴管成像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淋巴反流性塑型性支气管炎(LRPB)的CT淋巴管成像(CTL)的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7例确诊为LRPB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7例LRPB患者中,咳嗽和咳痰7例,伴乳糜性胸腔积液4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和淋巴管瘤各1例。7例均显示淋巴管异常,其直接影像学征象包括气管周围管状或囊状影7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伴淋巴对比剂反流沉积5例;间接影像学征象主要为淋巴导管梗阻伴随的继发性改变,即胸导管和/或右淋巴导管末端梗阻7例,支气管纵隔干反流或扩张6例、锁骨下干反流或扩张3例和颈干反流或扩张1例;双肺磨玻璃影7例、双肺多发结节影6例、周围间质增厚5例、中轴间质增厚5例。其他胸部表现为“蛙卵征”3例、“铺路石征”2例和单发肉芽肿1例;纵隔异常包括后纵隔及隆突下管状影7例。本研究结果提示CTL在显示淋巴管异常反流等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可为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在肠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肠结核,行MSCTE检查并最终确诊肠结核的病例22例,对肠结核的MSCTE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变肠壁增厚表现为对称性均匀增厚或不均匀非对称性增厚,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分层样强化、局灶性不均匀强化,以分层样强化多见,局灶性不均匀强化是指中度或明显强化的肠病内见不强化或低强化小灶。部分病例合并腹膜、系膜、网膜、腹腔淋巴结的累及可以辅助诊断。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壁的厚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SCTE可以全面评估肠结核的受累肠管及肠外组织、器官的CT改变,与常规检查相比可以获得病变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下消化道出血为表现的阑尾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3岁,因“解暗红色血便6 d”于2022年11月21日入院。既往曾在3年前因“解黑便”行胃镜检查提示“糜烂出血性胃炎”。入院当天检查:血红蛋白150 g/L。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未见明显出血病灶。肠镜检查提示肠腔见暗红色液体及少许血凝块,盲肠及阑尾开口未见异常。肠系膜上、下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仍反复解黑便,11月23日复查血红蛋白100 g/L。小肠镜检查:在盲肠中见大量血凝块,阑尾开口处活动性渗血。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阑尾位于盲肠上位,大小约10.0 cm×1.2 cm,明显肿大,于阑尾系膜根部结扎阑尾系膜并切除阑尾。剖开阑尾见:阑尾腔内积血,黏膜未见糜烂(图1,2)。再次行术中肠镜检查见阑尾开口未见出血。术后病理检查示:阑尾组织黏膜下层及浆膜下部分血管扩张、充血(图3)。1个半月后随访未再排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旋转不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肠扭转,后者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肠缺血和坏死。本例患者因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腹部CT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扩张、积气、积液,局部肠系膜和肠系膜上动脉旋转;直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呈螺旋状;小肠镜检查进一步证实中肠扭转。根据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做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